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张亦驰 南方周末实习生 田佳玮
除了遭遇“坐地起价”和无限期的拖延,印度对外军购另一诟病在于,买了一堆“万国造”武器兼容性不佳,维修保障各成一体,给后勤和装备保障以及联合作战带来极大困难。
对于印度而言,“万国造”要比单一的苏系、美式或者欧派装备具有优势。也是印度防止遭遇一个国家掐脖子导致满盘皆输的应对之策。
作为世界上购买武器限制相对较少的国家之一,印度确实曾让承包商之间展开厮杀,然后坐收渔利。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张亦驰
南方周末实习生 田佳玮
2016年8月25日,澳大利亚媒体爆出的一则法国造船厂“泄密大案”,几乎让印度媒体“炸了窝”:印度从法国进口的“鲉鱼”级潜艇的技术资料遭外泄,超过2万页的资料包括大量机密信息。这一消息,再次让印度以无辜受害者的形象出现在国际军火采办案中。
此前不久,印度媒体透露,拖延了多年之后,印度最终决定以88亿美元“天价”采购36架三代半的“阵风”战斗机,让外界瞠目。
印度几个标志性的大项军备采购案,都面临超支和延期的指责,以至于不少人嘲笑印度军火采办总是吃大亏,多少有些让人见怪不怪。
在外界看来,印度的军火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市场。印度的每一次军火大单,几乎都会引来东西方各大军工巨头的血拼,但最终似乎并不像一个买方市场应该得到的结果。
88亿美元买36架“阵风”?
印度新德里电视台2016年4月15日报道称,印度与法国就购买“阵风”战斗机达成最终协议,印度将耗资88亿美元采购36架“阵风”战斗机以及全套的武器系统,这是印度过去两年内最大单军火贸易。
蹊跷的是,仅仅是在一年前, 2015年4月11日,法国《解放报》网站报道称,36架“阵风”战斗机的“项目金额预计将超46.8亿美元”。
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报价离奇地翻了将近一番。再仔细看印方最新的报道,便可发现其中玄机:实际上88亿美元是一个一揽子计划。印度媒体称,作为政府推动本土的军事研发制造能力的一部分,法国的公司,包括达索公司必须向印度投资30亿美元,并帮助印度公司研发隐身技术和雷达技术。
如果将这30亿美元减去,那么58亿美元购买36架“阵风”以及所有的弹药,外加技术转让以及物价上升和汇率因素,应该说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价格。毕竟,法国战斗机在西方是出了名的贵,这一点不仅仅是针对印度。
除了相对比较贵,这次招标耗费时间之长,也甚为少见。
按照2012年1月31日法国总统府的消息,印度中型多用途战斗机计划(MMRCA)招标工作当时进入独家谈判阶段,“该项目的最后合同文本在2月中旬敲定”。然而,在法国人眼中半个月就应该搞定的谈判,一直拖了四年半还没最终签署!而双方对这种局面各执一词,但说到底,还是在价格上谈不拢。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
如果从2007年8月份印度国防部正式公布MMRCA采购招标书算起,到现在已经9年了。要知道后来参与竞标的飞机基本上都是现成的飞机,或者在现有飞机的基础上为印度进行了小幅度改进的型号。
当然,从客观上来看,这与对多型飞机的大量技术性测试不无关系,而组织的无序和反复无常,以及过多的政治干扰和在大型招标项目上缺乏专业性,也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超日王”成了“超期王”
说起印度军购,更多人想起了那艘“超日王”号航母。
“超日王”号航空母舰原为苏联海军的“基辅”级航母“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该舰于1978年12月开工,1987年1月服役。1994年,该舰发生过一次重大事故。当时俄罗斯正处于经济上最艰难时期,养不起那么多舰艇,但直接退役又有些可惜,于是想起了印度。
1998年,俄罗斯向印度谈到了一个方案:将航母以1美元的价格象征性地卖给印度,条件是印度要掏钱让俄罗斯企业改装该舰,并且购买俄罗斯舰载机。听上去这是一个很划算的买卖,于是在2000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印度期间,双方签署备忘录。
然而,原本双方应在2001年就正式签署合约,但由于价格谈不拢而一度拖延。直到2004年1月20日,印度与俄罗斯终于签约敲定这笔交易,由俄罗斯的北德文斯克造船厂负责改装工程,总金额15亿美元,其中舰体部分的整修重建将耗资9.7亿美元,其余5.3亿美元用于舰载机的购置,签约时舰体工期为52个月,也就是应该在2008年5月完工。
应该说,这是一个便宜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计划——这也为后来的加价以及拖延埋下了伏笔。
果真,改装费用一路看涨。
到了2009年,经过一系列讨价还价之后,双方再次达成一致,印度将总共支付23亿美元。
更要命的是,工期一拖再拖。
一系列拖延之后,“超日王”号最终定在2012年12月4日交付印度海军。然而,2012年9月中旬,该航母在测试中却传出推进系统发生故障。俄罗斯联合造船集团表示有3个锅炉无法以全功率输出,一些锅炉的耐火砖在航行中坍塌。
之后的工程与维修工作主要集中在更换耐火砖,并对推进系统进行相对应的维修与检查工作,整个工作在2013年2月完成,其间“超日王”停在北方机械制造厂的码头,而新的验收日期定在了2013年4月25日。
印度方面还是过于乐观了。实际上,在2013年9月下旬,“超日王号”才完成所有海上测试,2013年11月16日于北德文斯克基地移交印度海军。这时候,距离当初签署合同已经过去了近十年。
被诟病的“万国造”
除了遭遇“坐地起价”和无限期的拖延,印度对外军购遭到诟病的还有,买了一堆“万国造”武器,而这些武器被认为兼容性不佳,维修保障各成一体,给后勤和装备保障以及联合作战带来极大困难。
所谓“万国造”,世界上大概出点名的武器,印度都有。
目前,印度地面部队同时使用着来自俄罗斯的T-55、T-72、T-90主战坦克、BMP-2步兵战车以及英国的“胜利”主战坦克,其炮兵则装备瑞典的FH-77B型155毫米榴弹炮和俄罗斯的M-46型130毫米加农炮、D-30榴弹炮,还计划购买美国的M777超轻型155毫米火炮。在反坦克导弹方面,则装备俄制的AT系列和欧洲“米兰”单兵反坦克武器。
海军方面,则同时拥有俄制基洛级和法国的“鲉鱼”级潜艇;预警雷达则分别来自法国、荷兰和以色列。
再看航空装备,印度空军装备俄系的米格-21、米格-23、米格-29以及苏-30MKI战斗机,也使用欧洲的“幻影2000”战斗机、“美洲虎”攻击机、“鹞”式战斗机,在运输机方面同时装备俄罗斯的伊尔-76、乌克兰的安-32和美国的C-17、C-130。印度甚至还打算采购日本的US-2水上飞机。直升机方面,俄罗斯的米-17系列和美国的CH-47也会并肩作战,防空导弹则混装了以色列和俄罗斯的装备。
即便是一个作战平台上,印度也可能装备了不同国家的设备和装备。以苏-30MKI为例,该机装备了以色列的电子对抗装备和印度本土的玻璃座舱,还在融合本国的空对空导弹。“超日王”号航母完全由俄罗斯改装,目前还在等待安装以色列的“巴拉克”导弹。而A-50I预警机则是用了俄罗斯的“壳子”安装了以色列的任务设备……
如此繁杂的系统,给装备和后勤保障带来的麻烦不言而喻。这意味着很多保障设施无法通用,一些装备的制式甚至都不同。更重要的是,不同体系的作战平台之间如果没有统一制式的数据链链接,自动化的指挥就很难实现。
不过对于印度而言,“万国造”要比单一的苏系、美式或者欧派装备具有优势。
实际上,装备“万国造”正是印度避免过度依赖某一国家,防止其漫天要价引入的竞争机制,也是印度防止遭遇一个国家掐脖子导致满盘皆输的应对之策。一旦发生冲突时,某一大国停止武器供应,印度可以迅速以其他国家的装备进行补充,东方不亮,西方亮。
在政治上考虑,利益均沾,也有利于印度的外交。所以,印度总是能左右逢源,游走于各大利益集团之间,甚至借力打力。
印度军方也在极力解决“万国造”带来的负面效应。应该说,后勤保障和装备维护方面带来的麻烦还是次要的。以战斗机为例,有人认为印度陆军武器装备种类之繁杂,来源国家之多,维修费用之高,已让军方头痛不已。但至少维修费用方面,与来源繁杂关系不大。单纯来自俄罗斯的5种飞机,并不比5种西方国家的飞机更容易修理。
一方面,印度通过本国的通信技术为这些国外平台安装兼容的通信系统和数据链,另一方面印度军方在采购之时就要求生产商按照印度军方标准安装相关设备。印度也是很少能够要求军火巨头按规定改造武器的国家之一,很多武器都是专供印度的版本。
印度军购,真的冤?
其实,在那些被认为印度人当了冤大头的采办案中,印度人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冤。
作为世界上购买武器限制相对较少的国家之一,印度确实曾让承包商之间展开厮杀,然后坐收渔利。
英国《空中力量》杂志曾经透露:MMRCA项目招标阶段,原本2009年8至9月规定好,各候选机型只在印度班加罗尔和贾伊瑟尔默两地进行湿度环境和高温环境测试,但印度国防部却突然通知各竞标商,MMRCA项目增加测试内容,所有样机要送到列城进行测试,考察飞机能否克服高原氧气稀薄等困难,全武器载荷起飞作战。
印度国防部抓住招标书中有一段“飞机、部件和附件必须执行最新生产标准,且必须是最新生产”的描述,不断要求给竞标飞机添加新仪器设备,把投标企业弄得疲于奔命。
2010年4月28日,按计划印度应该宣布MMRCA项目的最终获胜者。然而印度人就是“任性”,一直不确定哪家公司的战机中标,以至于之前6家公司提出的报价宣告作废,一切谈判重新开始——看在一百多亿美元的份上,各大公司也只能“逆来顺受”。
当达索公司确定将被赋予这项合同之后,地位开始悄悄地反转。法国人开始把投标时的遭遇连本带利地奉还。毕竟,印度最初提出的方案还是略显粗糙,就像是装房子一样,在进一步的谈判中间,印度又提出了不少“增项”,比如要求将印度国产导弹整合到“阵风”战斗机中。
这种增项的价格,就由不得印度了,这就为“达索”公司抬高价格创造了机会。同时,达索也开始出“幺蛾子”,他认为印度制造的战斗机质量不可控,不愿为印度组装的“阵风”作担保。就在这样你来我往中,时间拖延了。其间的汇率变化,也变相增加了成本。
在僵持中,印度以取消采购相威胁。2015年7月份,美国彭博社报道,印度“正式宣布”放弃从法国引进126架阵风战斗机项目。紧接着,俄罗斯媒体也于8月份称,印度正式恢复与俄罗斯合作研制T-50战斗机。不过后来证明,这很可能是印度方面放出的“烟幕弹”。
采购俄罗斯的航母,印度也不算冤。毕竟,印度首艘国产航母、排水量4万吨的“维克兰特”号及其舰载机总值高达70亿美元。相对于“超日王”20亿美元的报价,印度即便不会偷着乐,也没必要抱怨了。
改造超期,恐怕也不是俄罗斯所乐见的,毕竟时间拖得越久成本就越高。俄罗斯在改装“超日王”的时候,显然是低估了其难度和造价。相比“基辅”级巡洋舰,“超日王”号除了在甲板和舱室上大动筋骨外,其核心动力装置也进行了更新换代,该舰8个锅炉全部换装为新造的锅炉,燃料也从原来的重油改为柴油。此外,还更换了2400公里长的各种缆线。应该说,这已经和建造一艘全新航母差不多了。
实际上,据瑞典斯德摩尔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今年公布的报告显示,过去5年间,印度以占世界14%的武器进口量位居全球首位,上述采购案在印度整个军备采购中比重不大。从俄罗斯进口T-90、米-17以及从美国进口C-17、C-130远远没有那么多波折,大部分印度军购还算比较正常。
更重要的是,和印度本国的武器发展项目相比,即便是最坎坷的军事采购,都已经是快速度了。在延误和成本提升这方面,印度本国的武器项目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LCA战斗机、阿琼主战坦克、“蓝天”防空导弹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但都经历了近三十年的研发和试验,最后还面临服役即落后的局面,以至于印度军方对于采购这些武器都有极大的抵触情绪。
造成这种拖延的局面,与印度国内的腐败问题以及印度人国民性格不无关系。印度本国媒体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印度陆军内部派系斗争、防务公司玩法律花招、国防生产能力低下都是这种乱象的原因之一——当然,显而易见的还是腐败。“纠正这些现象需要对国防采购系统进行彻底的改革,而不仅仅是愤怒或警示”。《印度教徒报》曾这样评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