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东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周口 466000)
RC高墩位移变形能力计算模型研究
宋晓东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周口466000)
为研究RC高墩的抗震性能,对4根RC高墩模型进行拟静力试验,观测高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和变形过程,并基于此提出一个用于评估高墩位移变形能力的计算模型。该模型由墩在一些特征状态时的曲率分布曲线构成。以试验中的3个试件为算例,分别采用JTG/T B02-01—200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中的计算模型、Y K Yeh等人建立的计算模型和本文提出的计算模型进行验算。结果表明:上述3个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较,最大误差分别为117.04%、36.54%和20.67%,本文提出的计算模型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最相近。
位移变形能力;计算模型;拟静力试验
桥墩的变形能力是衡量其抗震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保证桥梁抗震设计安全,设计者必须将桥墩设计为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墩的变形能力一般分为曲率变形能力和位移变形能力2种。本文对后者进行探讨。墩的位移延性能力可以用其墩顶极限位移来表征。
JTG/T B02-01—200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简称《细则》)对B类、C类的规则桥墩要求进行容许位移验算[1]。与美国Caltrans规范和欧洲的Eurocode等规范一样,《细则》在评估墩位移延性能力时,采用了简化计算方法,即将墩简化为带塑性铰的悬臂墩计算模型(简称《细则》模型)[2-4]。该模型的优点是计算简便,但简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评估的准确性,墩高越大,计算误差往往也就越大。
目前,对RC高墩抗震性能的理论和试验研究较多,如M J N Priestley等人[5]较系统地研究了墩的位移延性能力与配筋率和轴压比等参数的关系,Lawrence L Dodd等人[6]研究了空心圆柱墩的延性性能,但是对高墩位移延性能力评估方法的研究成果并不多。2002年,Y K Yeh等人[7]提出了曲率分布曲线沿墩高为折线和3次抛物线的组合曲线的计算模型(简称Y K Yeh等人模型)。与《细则》模型相比,该模型有很大进步,但采用该模型的边界条件来确定墩底附近曲率曲线的3次抛物线时,有时得到的是非单调曲线,显然是不合理的。
本文基于对RC高墩模型试验的观测,提出了一个新的评估RC高墩位移变形能力的计算模型(简称本文模型)。以试验中的3个试件为算例,分别采用上述3个计算模型进行验算。结果表明,本文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最接近,其适用于RC高墩位移延性能力评估。
1.1《细则》模型
《细则》模型是假设墩在延性变形时,墩底附近存在一个等效塑性铰区域。在墩顶水平集中力作用下,当桥墩达到极限状态时,塑形变形集中在等效塑性铰区域内并均匀分布,而等效塑性铰区域外的墩身则保持弹性,曲率按线性分布。《细则》模型如图1所示。图1中,L为墩高;Lp为等效塑性铰区域长度;φye和φm分别为墩截面的等效屈服曲率和极限曲率。
图1 《细则》模型
按图1中的曲率分布模型,即可算出墩的极限墩顶位移Δu:
1.2Y K Yeh等人模型
Y K Yeh等人模型假设某墩截面为M-φ曲线,如图2所示。图2中分别为最大弯矩、纵向钢筋首次屈服弯矩和混凝土开裂弯矩;分别为上述各弯矩所对应的截面曲率;(EI)e、(EI)r分别为等效刚度和残余刚度。
图2 墩截面的M-φ曲线
当墩的最大弯矩处于图2中曲线的上升段时,墩身各截面的曲率可根据弯矩值由M-φ曲线直接查取,从而可计算出墩顶位移。当最大弯矩处于M-φ曲线下降段时,问题就相对变得复杂多了。以图2中M-φ曲线上的M点为例,Y K Yeh等人模型把此时墩的曲率分布曲线用函数表示为:
在塑性变形区域Lp'范围内,曲率分布为3次抛物线,具体形状可根据两端的曲率值和斜率来确定。当M点对应的恰好是墩的极限状态时,则由曲率分布函数通过积分,来算出该墩的墩顶极限位移。Y K Yeh等人模型中墩在各特征状态时的曲率分布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Y K Yeh等人模型
本文模型是假设某墩的墩底截面M-φ曲线,如图4所示。图4中,Mye是按照面积等效原则,将实际M-φ曲线等效为理想弹塑性曲线时得到的等效屈服弯矩,其在实际的M-φ曲线上所对应的点为为极限状态时的弯矩。
图4 墩截面的M-φ曲线
图5 各特征状态时的墩身曲率分布曲线
本文模型是将墩在某些特征状态时的曲率分布曲线简化成如图5所示的形式。图5中,φm为极限状态时的曲率。
由图5(a)可以看出,墩在首次屈服状态时,墩身的曲率分布曲线为1条双折线,折点在混凝土开裂弯矩Mcr所对应的截面位置,该截面曲率为φcr。由图5(b)可以看出,墩在等效屈服状态时,曲率分布曲线保持为双折线。需要指出的是,为保持与公认等效屈服位移概念的一致性,本模型在计算等效屈服位移时,墩底截面曲率仍采用等效M-φ曲线上等效屈服弯矩Mye点所对应的曲率φye,而并非实际M-φ曲线上点所对应的值。由图5(c)可以看出,墩底截面弯矩达到最大值时,墩身曲率分布曲线线形为三折线。由图5(d)可以看出,当墩的承载能力下降到的80%或纵向钢筋发生断裂时,墩达到极限状态,此时墩身曲率曲线上部为折线,折点为强度峰值状态时,弯矩分别为和截面所处的位置,塑性区域范围内的曲率分布函数φ(x)为2次抛物线,具体形状可由其两端的曲率值和曲线上、下端点斜率等边界条件来确定。
按本文计算模型,可以算出RC高墩在不同特征状态时的墩顶位移值。
1)首次屈服状态时的墩顶位移:
2)等效屈服状态时的墩顶位移:
3)极限状态时的墩顶位移,即墩的位移延性能力值:
式中:φ(x)为墩的曲率分布函数。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对4根RC箱型截面高墩模型进行了拟静力试验,以研究其延性抗震性能[8]。试件主要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其中1~3号试件采用箱型墩截面,4号试件采用哑铃型截面。
试验时,试件测点布置为:在墩顶安装水平位移传感器,在主筋上粘贴应变片以测量主筋应变,在墩底附近安装钢纤式位移传感器以测量墩底附近变形曲率。
加载装置采用德国schenck公司生产的PLZ630x型电液伺服作动器,其最大加载能力为630 kN,行程为250 mm。
试验过程中,观察发现各试件的破坏过程和特征基本相似,均是在墩顶位移达到约20 mm时,在墩身下半部首次发现细小水平裂缝,且多条裂缝几乎同时出现,间隔约15~20 cm,由高向低渐次加密。随着加载等级加大,裂缝增多并逐渐发育,到加载后期,裂缝集中在墩脚塑性铰区域,继而墩脚混凝土保护层脱落,纵向钢筋发生屈曲且最后断裂。
试验过程中,发现1号试件有制作缺陷,所以本文只采用其他3个试件的结果。试件位移变形能力实测值和采用上述3种计算模型算出的评估值如表2所示。
表1 箱形墩试件主要设计参数
表2 延性变形能力的实测值和理论计算值mm
从表2可以看出,3个计算模型中,本文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最为接近,其算出的极限位移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是20.7%(3号墩),而《细则》模型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是117.04%(2号墩),Y K Yeh等人模型与实测值的计算误差为36.54%(2号墩)。
1)本文模型能够较准确地评估RC高墩的位移变形能力,可用于高墩抗震设计。
2)《细则》模型会高估RC高墩的位移变形能力,偏于不安全,故其主要适用于高度较小的规则桥墩。
3)与《细则》模型相比,Y K Yeh等人模型在计算RC高墩的位移变形能力时准确性要好一些,但仍存在较大误差。
4)RC高墩墩顶位移较大时,墩身下半部较大范围内均有水平裂缝出现,墩身曲率在这些地方有较大变化。由于墩的高度较大,墩顶位移对曲率变化比较敏感。所以,《细则》模型将墩身曲率简化为线性是不合适的,这也是其计算结果误差较大的主要原因。
[1]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JTG/T B02-01—200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Seismic Design Criteria,Version1.2[S].[S.l.]: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2001.
[3]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Bridge Design Specifications[S].[S.l.]: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2001.
[4]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or.Design Provisions for EarthquakeResistanc of Structures,Eurocode 8,Part 2:Bridges[S].Brussels:Europeancommitteefor standardizator,1994.
[5]M J N PRIESTLEY,R PARK.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Concrete Bridge Columns under Seismic Loading[J].ACI Structural Journal,1987,84(1):61-76.
[6] LAWRENCE L DODD,NIGEL COOKE.Capacity of Circular Bridge Columns Subjected on Base Excitation[J].ACI Structural Journal,2000,97(2):297-307.
[7]Y K YEH,Y L MO,C Y YANG.Seismic Performance of Rectangular Hollow Bridge Columns[J].ASCE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2,128(1):60-68.
[8]宋晓东.桥梁高墩延性抗震性能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桥梁系,2005.
Study on RC High Pier Displacement&Deformation Capacity Calculation Model
SONG Xiaodong
In order to study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C high piers,this paper carries out pseudostatic testing to 4 pieces of RC high pier models,in order to observe destruction form and deformation process of high pier under cyclic loading,and suggests a calculation model to evaluate high pier displacement and deformation capacity.This model consists of Curvature distribution curve at some featured status.This paper takes 3 test samples in test as example,applying calculation models given in TJT/T B02-01-2008"Anti-seismic design details for road bridges",set up by Y K Yeh,etc.,and suggested in this essay,respectively,for verification.Results show that,compared with the test results,the maximum tolerance of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three models mentioned above were respectively 117.04%,36.54%and 20.67%.Calculation model suggested in this essay has the closest result.
displacement and deformation capacity;calculation model;pseudo-static testing
1009-6477(2016)04-0072-04
U443.22
A
10.13607/j.cnki.gljt.2016.04.016
2016-03-23
宋晓东(1973-),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