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莎
一、《孔子圣绩图》简述
明代万历二十年的《孔子圣绩图》,也作《孔子圣迹图》是以孔子的一生行迹的部分历史故事片段,展示了孔子本人在春秋时期生活的历史故事。明仇英所绘的《孔子圣绩图》现藏于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该画为绢本设色,纵29.2厘米,横35.7厘米。《孔子圣绩图》卷首有色“仇十洲画、文徵明书《圣绩图》”墨书,卷尾有跋,有“庚子春二月上浣高阳许初识”字样(图一)。
《孔子圣绩图》所绘的三十九幅历史故事图,分别为祷尼山图;麒麟玉书图;二龙五老图;空中奏乐图;为儿戏图;为委吏图;昭公赐鲤图;为乘田吏图;问礼老聃图;在齐闻韶图;学琴师襄图;晏婴阻封图;退修琴书图;铭金人图;途遇图;齐鲁会夹谷图;齐人归女乐图;堕三都图;去鲁图;围匡图;击磬图;子见南子图;同车次乘图;习礼树下图;累累说圣图;临河而返图;灵公问陈图;问津图;楚王使聘图;在陈绝粮图;接舆狂歌图;子西阻封图;删述六经图;天降赤虹图;西狩获麟图;问疾图;赐药图;梦奠两楹图;子贡庐墓图。
后人为了表达对至圣先师孔子的尊崇,通过塑像、石刻、木刻、绘画等多种艺术手段塑造了许多孔子形象。《后汉书·蔡邕传》:“光和元年,遂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其诸生皆劝州、郡、三公举用辟召,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汉代流行的画像石中,也有许多以孔子故事为题材的石刻,至明代,刻版渐为流行,出现了木刻的《孔子圣绩图》。位于定西市的安定区博物馆内便收藏有明代刻版填彩的《孔子圣绩图》。此图现存39开页,基本完好,黄棉纸质,经折装,开版装裱,高35.2厘米,宽28.5厘米,为明代刻版填彩《孔子圣绩图》(图二)。
二、古籍知识的匮乏导致的“穿越”现象
《圣绩图》现存有很多版本,笔者此处以明仇英所绘之圣绩图为例,谈一谈古人对书籍知识的认识。诸上所谈到的两个版本的《孔子圣绩图》,可以看到其中疏于对书籍认识,而导致的画中的书籍与孔子实际生活的年代不相符合的情况,造成“书籍穿越”的现象。
以古籍的发展过程为例,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有:简策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龙鳞装、包背装、线装等。
明仇英所绘《孔子圣绩图》中读书所使用的书籍,均不是孔子生活的时代所能出现的。其中,《孔子圣绩图》中出现有书籍陈设或是人物看书的情景有:第二幅麒麟玉书图、第五幅为儿戏图、第六幅为委吏图、第七幅昭公赐鲤图、第八幅为乘田吏图,第九幅问礼老聃图,第十幅在齐闻韶图,第十一幅学琴师襄图、第十二幅晏婴阻封图、第十三幅退修琴书图、第二十一幅击磬图、第三十二幅子西阻封图、第三十三幅删述六经图,第三十四幅天降赤虹图,第三十六幅问疾图。上述所绘的书籍均为线装装帧形式。孔子生活在东周时期,在东周时,中国还没有线装,何以读此类形式装帧的书?不得不说,古人对古籍知识是匮乏的,或是一种忽视。在东周的春秋时期,书籍的形式应为卷轴装,迨至明,应以线装(包背装书背处易破损,在包背装的基础上改用纸捻订好后,再用两张与叠好的书叶同样大小纸作书衣分别放置在前后,在边上打眼穿线订装牢固,称为线装)为常。定西市的安定区博物馆所藏《孔子圣绩图》中读书所使用的书籍,亦为“书籍穿越”的现象。
我们从第三十四幅天降赤虹图(图三)很明显的可以看到书函套与书签条,这种形式的书为线装无疑。仇英祖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他生于明弘治年间。这一时期,恰是线装普遍使用的时期。因此,其所绘的《孔子圣绩图》有很多风格是当时明人的风格,如建筑物、发式等等。由仇英所绘的《孔子圣绩图》反映出作者对古籍知识的匮乏。当然,我们也不必苛责于古人,只是后人们在参考一幅画或一件作品时要多方查到证据,做出判断,不能把假命题误以为真。
如今荧屏上的古装电视剧越来越多,好几年电视剧几乎是“清官剧”的天下。诸如:《康熙王朝》、《孝庄秘史》、《皇太子秘史》、《太祖秘史》、《嘉庆秘史》、《甄环传》、《琅琊榜》等。其中,在《琅琊榜》电视剧中,剧中人物手持了一本名为《翔地志》的线装书籍(此书为该剧中所杜撰之书,但其出现的装帧形式不符合南梁时期古人所用之书)。《琅琊榜》电视剧描述的是南梁大通年间的故事。南梁(502-560),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朝代,萧衍取齐称帝,国号梁,史称南梁。该剧时代处于南朝时期,男主角却拿着线装书出镜,静心读书。显然,这是由于对古籍发展的不了解,而引发的错误(图四)。
上述这些疏忽,就好比唐代的人使用今人之IPHONE手机,显然这是十分荒唐的。历史应该还于他的本真,才能不误导后人。
三、小结
关于《孔子圣绩图》的各种形式的版本与表现形式不乏所陈。自汉代起,由于对儒家的尊儒,对孔圣人的敬仰,各种形式孔子的方式层出不穷。其中很多图中都有一些时代不符的问题,比如元代版本的《孔子圣绩图》,当时也加杂了很多元代时期和元人的风格。由此可见,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某一件作品的上面,或多或少的都保留有当时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信息或某种元素,这也是每个时期不出的印记,这种历史信息弥足珍贵,有其存在的特色。
通过对《孔子圣绩图》的一些认识,也提醒我们后人,在做事与做研究的时候,态度要严谨。若遇有自己不熟悉的或是拿不准确的,一定要多方求证,不能急于求成,模糊混淆地进行创作或发表意见。若是如此,定会闹出不少笑话。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当今之学者不仅要精于自己所研究的领域,还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免出现类似的“书籍穿越”的现象,令后人贻笑大方。
(责任编辑:耿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