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阳
一、“海屋添筹”及其寓意的吉祥世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题材和吉祥图案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在古代器物、绘画、织绣品上,人们常以喜闻乐见的象征图案和吉祥纹饰,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对物质世界、精神境界的追求。
在古人创造的吉祥图案中,有一类用于祝福人们吉祥长寿的纹饰,如桃实、仙鹤、灵芝、如意、蝙蝠、松树、柏树、秀石、寿字、福字等,均是祈祝健康和长寿的典型符号。至明清时期,随着传统寓意题材图案进一步增多,一些神仙人物形象也成为祈福人们长寿的化身,诸如麻姑、南极仙翁、王母娘娘、福禄寿三仙、和合二仙甚至如来佛主、观音菩萨、罗汉大士等等,因其具有长生不老、祝寿贺岁、保佑托福之意,而常被人们制作于器物之上,或被描绘于绘画之中。“海屋添筹”的故事以及主题画,在这一时期亦有了明确形象,被大量创作于器物、织绣品与绘画之中。
“海屋添筹”这一典故,最早源于司马迁《史记》。据该书记载:“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在渤海中。”据传说,在蓬莱仙岛上有三位仙人,他们互相比论长寿,其中有一位仙人说,每当他看到人间的沧海变为桑田,就会在瓶子里添一个红筹码。现在,堆放筹码的屋子已经有十间之多了。这便是海屋添筹的传说典故。
至宋代,著名文豪苏轼在其《东坡志林》卷二中记载:“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后来,人们便以“海屋”谓仙人仙境;以古代用竹、木制成计数的“筹”,来象征时代的久远和绵长;以“添筹”比喻神仙增寿,以此作为祝福长寿的传统题材。
宋朝以后,“海屋添筹”主题画基本形成较为固定的画面内容:祥云仙境,山海相邻;仙山之中建有绮丽的楼阁,空中有仙鹤(或小鸟)口衔红筹(或树枝)正在飞翔;亭阁之内常放置一个花瓶,瓶内插有红筹(或树枝)由鸟儿衔走;有三五老翁置身亭阁内外,正在谈古论今,共话沧桑。至明清时期,该类题材画进一步增多,凡见有山海圣境、宫殿楼宇和老翁、仙鹤图案者,往往即是“海屋添筹”的主题画创作。
从现在传世的文物藏品来看,“海屋添筹”主题画被广泛应用于各式各样的文物之上。从材质来分,有绘画、织绣品、珐琅器、漆器、竹木牙角器、瓷器、玉器;从器物上看,以清官传世文物为最多,在许多宫廷器物上都包含此类题材图案,如皇室书画、御用笔砚、朱墨、印盒、镇尺以及清官瓷器、玉器、漆木屏风等等,都有“海屋添筹”这一类的题材,体现了当时宫廷生活的富丽雅致与美好期盼,反映了爱新觉罗皇室贵胄的生活情趣与艺术品味。
清王朝以少数民族为核心入主中原,对中原地区数千年的文化充满敬畏与好奇,在吸收传统文化过程中不断将其创新和推广,因此宫廷之中非常喜爱吉祥寓意的图案和纹饰,像“福禄寿喜”、“海屋添筹”等主题即被大量制作于清官各类器物之上,这除了是官廷贵族对自身的祈福希望,也包含了他们对中原文化的深度解析,以及古代文明的继承与弘扬。
清朝康熙皇帝特别是乾隆皇帝,因其高寿在世,或对祖母、母亲等人持有“福寿康宁”的祝愿,故对“海屋添筹”等长寿题材主题画颇为中意,宫廷之中不仅制作相关器物,许多大臣也纷纷进贡寓意器物,使得官内所藏此类题材文物数量增多,使我们今天能够欣赏到丰富的作品,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更加了解和热爱。
二、各地博物馆珍藏的“海屋添筹”作品
至今,包含“海屋添筹”主题图案的作品可谓数量众多,且被广泛收藏于各地博物馆之中。但此类题材藏品因散见于各种材质、各类文物之下,因此较难统计其具体数量,即使在一家博物馆之内,亦会因藏品未以“海屋添筹”为主题来定名等原因,而不便检索和欣赏,因此现在对其研究也仅限于可见的公开展览和博物馆出版的一些图录。
“海屋添筹”主题图案题材被制作于各式各样的文物藏品中,如北京故官博物院藏有清乾隆缂丝海屋添筹图挂屏和海屋添筹壁画;在慈禧娘家桂公府中,其房梁上也有发现这类的图画;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清缂丝海屋添筹图挂屏、清李世倬设色海屋添筹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宋缂丝海屋添筹轴;辽宁省博物馆藏有明缂丝海屋添筹卷等等。
以下就各地博物馆所藏“海屋添筹”主题画作品做以简单介绍:
1、宋缂丝海屋添筹轴(图一)
此件藏品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纵45.3厘米,横26.9厘米。诗塘绫本纵18.7厘米,横26.9厘米。在白地之上缂织蓬莱仙岛,灵山楼阁,老翁仙鹤。幅面虽小,缂工及设色为缂丝中最精上品。内容皆呈现图案化,风格天真而富拙趣。此幅作品原来或为某书画卷之包首,后改装成此轴。诗塘有元代虞集题跋,可知元时已改装成轴。虞题云:“缂丝作起于宋,今人亦效为之,然细润不迨。此幅盈尺,山水、人物、楼阁、华岛毕备,精妙特出,真奇玩也。中山善藏之,至正甲申(1344)冬十月朔,蜀人虞集题。”题后钤三印:“邵、巷、虞集”。该图轴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曾载于朱启钤《缂丝书画录》。其他收传印记有:“日藻珍藏”“中山父印”及清乾隆、嘉庆、宣统诸朝宫廷鉴藏玺印。
2、清乾隆缂丝海屋添筹图挂屏(图二)
该藏品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乾隆时期宫廷制品,纵114厘米,横69厘米。为清官旧藏。全图以缂织技法,制成岩石耸立,苍松翠柏,小桥横跨,桥面众人簇拥三位白发老者正在行进;隔岸山崖边建有高台和楼宇,三位仙人正观景而谈;海水中浮现一座殿阁,一群仙鹤正口衔红筹向阁顶投掷。此图用平缂、搭梭、长短戗等缂法,画面真实而华丽;人物衣服的花纹图案、面部五官等细部采用毛笔绘出,设色柔和淡雅,为清朝宫廷缂丝的上乘佳作。
3、清绛色实地纱绣五彩海屋添筹图便服袍料(图三)
袍料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清乾隆时期所制,长290厘米,宽152厘米。为清官旧藏,应为清官后妃的常服八团袍服衣料。以绛色实地纱为面料,以红、黄、绿、蓝、白、黑为主色调,用17色绒线绣八团“海屋添筹”图案。海中仙山,秀石、高树,山海中建有楼阁和一个插有筹码的宝瓶,几只仙鹤口衔用带子系着的双钱、玉磬和如意、盘长等飞向楼阁;四周衬以彩云、蝙蝠、鲜花等纹饰,寓意吉祥。此袍料是乾隆年间的苏绣精品,运用2-3晕色法,采取散套针、齐针为主,兼用松针、刻鳞针、鸡毛针等针法绣制,用色丰富,绣工精密,弥足珍贵。
4、清彩漆海屋添筹双桃式盒(图四)
此件彩漆盒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制作于清中期,高12.5厘米,口径29.8厘米,为清官旧藏。盒为双桃相连式,通体髹朱漆。盒盖表面以红、黄、黑、绿等色漆填磨海水江崖、流云纹,画面右侧作松树流云,掩映着仙山楼阁,阁前界出平台和围栏,内立一传统投筹用的投壶,壶内有插有数筹;盒左侧为空旷的大海,彩云之间有数只仙鹤衔筹而飞,是为海屋添筹图意。盒内及底部髹黑漆。按清官传说,“海屋添筹”寓“添寿”之意,据传海中有一楼,楼内有瓶,瓶中储有世间人们的寿数,如能令仙鹤衔一筹添入瓶中,人便可多活百年。
5、清檀香木百宝嵌海屋添筹图盒(图五)
此盒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制作于清中期,高4.8厘米,口径22.7厘米,为清官旧藏。该盒以檀香原木制作,总体呈圆形,内口凸起,与上盖壁重叠。盖面以百宝嵌工艺为装饰,主题是从海中生起一朵祥云,云中隐现一幢楼阁,一只仙鹤口中衔筹向楼前飞来;盖壁饰如意形开光,每一开光内嵌有一字,环周计有“海屋添筹”“万寿无疆”八字。此盒以螺钿为主料,参用其他辅料以镶嵌技法制成,盒内装的“十全康福”册页,同为颂祝乾隆皇帝寿辰之意。
6、清袁江设色海屋添筹图轴(图六)
袁江,清代画家,字文涛,晚号岫泉,江苏江都人,是中国绘画史上较著名的宫廷画家。雍正时,召入宫廷为祗侯,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以擅长山水楼阁界画最为有名。初学仇英,中年得无款古人画稿,遂汲取宋人画法。所作景物,曲折有致,为清朝界画高手。当时与其侄子袁耀(另说为子)齐名。他们两人曾受扬州的山西盐商聘请,赴山西作画,作品在北方流传较多。
本幅绘画现藏于中国美术馆,为绢本设色,纵63.1厘米,横28厘米。作品为袁江山水组画之一。或本应装裱为十二屏,皆袁江画风,原题《仿各家山水》似不确。松绕危岩,海涛汹涌;崖壁下,平坛楼阁,稳坐拍浪之间,波连薄霭横云,远山叠翠,峰峦起伏,气势壮观;石壁不加苔点,更感坚硬,楼阁界画,周密严谨;楼阁左上方云气中有一瑞鸟飞临,此为画眼所在。其余十一幅画面有印无款,惟此幅于图右上方署:“癸亥春之吉,邗上袁江画”,款下钤白文方印“袁江之印”、朱文方印“文涛”,为袁氏画作中的精品。
7、明设色海屋添筹图卷(图七)
该卷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为明朝绘画作品的局部,画卷纵19厘米,横164.5厘米。绢本,设色界画。全卷绘高山松柏、楼阁庭院,宫廷崴峨,金碧辉煌;殿宇旁,一鹤口衔红筹展翅高飞,为传统的海屋添筹故事。该画卷见《石渠宝笈》、《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原卷尾部有“臣李嵩三”赝款,画卷后部有莫是龙五言诗四首,又有沈荃等人题跋。此卷之上另有清乾隆、嘉庆、宣统诸朝宫廷鉴藏印,卷后题跋均为真,但作品应为“苏州片”伪造之作,反映了清官鉴赏真伪方面仍存在有局限性。
三、沈阳故宫珍藏的“海屋添筹”作品
沈阳故宫博物院以明清历史与艺术品收藏为本馆主要特色,所珍藏的文物中有许多带有传统文化寓意,其中以“海屋添筹”为主题的内容也不在少数。以下选取几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藏品予以介绍。
8、清缂丝海屋添筹图轴(图八)
此件藏品为立轴式,由宫廷缂丝制作,纵326厘米,横113厘米;画心纵161厘米,横93厘米。图中以缂丝工艺勾勒出一幅海屋添筹的盛景。全图在淡黄褐色的地子上,缂织群仙形象,姿态飘摇,各具活力;另于白地之上作蓬岛与瑶台,仙鹤飞翔于海面之上,口衔红筹飞向海中楼阁。作品工艺精美,画面色彩鲜亮,构图严谨,寓义喜庆吉祥。该图缂工精细,山石、楼阁、人物、动物及植物皆为图案化,风格天真而富于情趣。
缂丝又称“刻丝”,是古代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装饰性的丝织品。宋元以来,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品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在制作时一般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仅有经线穿通织物,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因其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缂织彩纬的织工须有一定的艺术造诣,而且缂丝品因“断纬”之故而易损坏,故不便穿着和保存,因此更加稀有和珍贵。
9、清粉彩海屋添筹座屏(图九)
此件藏品为清朝宫廷传世屏风类器物,座屏屏心为粉彩瓷器作品。整幅画面色彩鲜艳,右半侧作山崖高兀,苍松挺立,树下石阶小桥,繁花似锦;几位寿星伫立于山石岛屿平台之上,面对大海,怡然相对;海面上坐落一处官廷楼阁,一只飞鹤口衔红筹正飞临仙阁。清官粉彩瓷烧制略晚,是珐琅彩之外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因宫廷粉彩浓笔艳抹,因此颇具富贵豪华的意味。
以上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海屋添筹”作品与北京故官博物院藏品均大同小异,画面之上都具有大海、仙山、阁楼、寿星、仙鹤、红筹等元素,画面反映的是风和日丽、吉祥太平的景象,反映了清官制作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使古代寓意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10、清李世倬设色海屋添筹图轴(图十)
李世倬(1687-1770),清朝著名画家,尤以指画著名。字天章,一字汉章、天涛,别号十石居士、太平拙吏、伊祁山人、清在号谷斋,又号菜园、星压,居士,奉天(今辽宁沈阳)人,一作三韩(今内蒙喀喇沁旗西南)人,隶籍汉军正黄旗,为清代著名指画家高其佩之外甥。官至副都御史。曾任太常,人称李太常。善画山水、人物、花鸟、果品,各臻其妙。其人物,自言得吴道子《水陆道场图》而阅之,遂悟其法。其花鸟、果品各种写意,盖得其舅指墨而易以笔,故能各名一家。晚年喜用指墨作人物、花鸟小品,以焦墨细擦,颇得轻重浅深之致。年逾八旬犹能作画,书小楷。
本幅画轴以水墨与淡彩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水浪翻滚的海面之上,云雾翻滚之中,几位仙女腾云驾雾赶路祝寿的场面。诸仙女有的手持寿桃,有的手拿红筹码,有的手持玉兰花篮,以祈祝他人健康福寿、百年长久;除人物之外,另有猴子拿着灵芝骑在鹿上,鸾凤于身旁欲飞之状;海面的浪花取势、形状处理有宋人表现手法,水墨有指画的表现技巧。此画于裱工处有刘人熙题跋:“此幅为张诗舲中丞所藏海上三山,迥非尘境,中华美术冠绝全球,亦自矜眼福也。中华民国三年(1914)刘人熙观”,款下钤朱文印“蔚庐老人”。
李世倬在此幅画作中,突破以往有“海”、有“屋”面面俱到的表现方法,画面不见“海屋”,自然可以想见“海屋”被笼罩在云雾之下,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表现手法更加含蓄,耐人寻味。作为高其佩的外甥,李世倬作品中也可见指画的韵味,因而不落俗套。
“海屋添筹”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故事,为古人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希望和期待,同时也为宫廷制作和艺术家创作带来了较好的素材,因此为我们留下了较为丰富的传统作品,值得我们今天去认真研究与思考。
(责任编辑:耿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