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据新时期大学生主体性增强的根本特征,构建主体间性的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课堂话语权由“独白”向“对话”转变;授课形式由“单向化”向“多面化”转变;教学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促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真感兴趣、永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高效课堂;对话
以人为本的教育时代精神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的转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大多包括哲学、政治、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就业指导、创业理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含量,还要求教师依据大学生新时期的特点,对课堂教学不断改革和创新,构建主体间性课堂教学新模式。完成主体间性课堂教学的转型需要形成“三个走向”,即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单向化”走向“多面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启迪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智慧,塑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信仰,以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均衡发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推动大学生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课堂话语权:从“独白”走向“对话”
“平等对话”逐步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不同的视域“权力话语”渐趋弱化,对话日益勃兴。对话映射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领域,那就是把崇尚“独白”让位于对话。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的交流过程,克服把学生只作为像静物一样的客体,克服我讲你听,我演你观“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无形中要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对话机制。曾经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流于独白式的教学模式,不乏是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在本质上就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自然就处于受动地位。无形中把老师与学生形成了对立的局面。导致结果是:第一,思政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独白,仅仅是对思维逻辑和理论的枯燥陈述。第二,思政课堂教学课堂仅仅是教师“话语霸权”的场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学生只是課堂教学这幕戏剧中的“观众”,而不能融入到剧情中,成为不被承认、不被接纳、不被欣赏的角色。学生的思想和表达同样希望得到教师的欣赏,教师每讲授一个观点、概念、原理等都需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和真诚表达的机会,激起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单单是讲与听的关系,‘叙述者与‘聆听着往往融为一体”。[1]为了增强思政课堂的高效性,应当彰显教学课堂的“对话”范式,平等对话是对独白的否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需要从独语的理性转化为对话的交往理性。假如,把课堂教学当作一幕戏剧,教师是“表演者”,学生也是“表演者”,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和谐的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课堂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在听课中自求其得、自取其乐,变“要我学”到“我要学”,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信心和乐趣。
二、授课形式:从“单向化”走向“多面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形式应该不拘一格,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能动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1、问题教学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需要教师注重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旨趣,对一些新理论、新焦点焦点问题,进行自由辩论和分析,真正将学生由剧影中的“旁观者”变为“演员”。比如,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让学生清楚战略布局和发展理念的背景,理解其基本内涵及其关系,学生可以收集学习资料,对新问题进行追根寻底。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给予指导和讲解,让学生的不知和不解达到理解和掌握。”[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涵比较丰富,不能光靠老师讲解,也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带着问题意识去消化。
2、小组讨论法
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务必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看法的相似度进行划分小组,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对观点内容进行梳理,进行自主讨论,由各小组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和分析,这就有利于提升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小组不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小组的构成是临时的,可以随着课堂的进展和需要重新安排和分组,不断重组,不断讨论,逐步提高,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角色互换法
教师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状况,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充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促使学生体悟教与学不同角色,深刻理解教师在课堂上的不易,学生不断体会教师教的“奥妙”。教师充当学生在课桌上重新体会当学生的角色,感悟学生学的困境与出路。通过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不断加强课堂的有效性。
三、教学手段: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手段务必去单一化,将单一手段转向多样的教学手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高效教学的现实要求。
1、课件与板书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说,用板书的手段定会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逻辑思维和“语言”功底,板书的缺点在于无法彰显重要的直观的“画面”,学生不易理解思想政治理论发展历程。运用PPT的教学手段,将文字、语言、声音、颜色、图像彰显到课堂上,在感官上刺激学生,使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感染力。将思想政治理论抽象的逻辑思维通过课件呈现出来,重新改变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的沉闷与乏味的局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乐趣。黑格尔说:“哲学缺乏别的科学所享有的优越性:哲学不是别的科学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进程里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3]我们也相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缺乏这种特殊的优越性,就应该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进行更多的变化。为了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产生兴趣,利用板书和现代的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和手段,思想政治理论的案例融入情景,让学生感觉不单调或不枯燥。
2、运用网络教学平台
在新时期,互联网是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重要源泉之一。课堂教学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定,不是学生唯一获得知识的途径。我们开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开设QQ课堂、微信课堂、微博课堂等,学生可以在此查询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信息等,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了解,通过积极参与热点、焦点的问题讨论,提出思想政治理论中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学生与教师进行网上互动交流,解决要解决的问题。
3、生活实践教学
生活实践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路径。通过实践教学,激励学生深入实际,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利于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效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开拓课堂之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建立新的课堂,让学生融入农村、山村、社区、国企、民企、事业、部队等单位进行参观考察,把思想政治理论发展背景与新时期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理论同当代现实实践场景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和论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是达到教学活动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强.马克思主义叙事及其现实向度[J].教育评论,2010(5)87-89.
[2] 杨权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型课堂教学新模式[J].教育评论,2011(6)87-89.
[3] 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0.37.
【作者简介】
刘占军(1980-)男,河北魏县人,讲师,哲学硕士,书法学院党总支书记,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