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身边的美术一

2016-09-07 17:15钟钧锷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8期
关键词:文房四宝瑰宝毛笔

钟钧锷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早在2006年就开设高中的《美术鉴赏》课程,其教学内容基本上就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世界美术简史。现今的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初中基本上以基本训练为主,对各种美术的门类、流派均处于道听途说的日常初步了解的阶段,突然转变为纵观古今中外的课程内容,显得有些吃力,在课堂上就显得有些沉闷和压力,仿佛又多了一门有负担的功课似的。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年代,资讯相当的丰富,课本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唾手可得,还需要我们用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去了解吗?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的提出,如何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让我们的下一代在了解全人类艺术历程,美术瑰宝的同时,加强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美术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培养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进行了一些反思和构想。对比其它学科,美术鉴赏却能更好的融合这两个问题。所以初步计划从身边的中国元素入手,切入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视角,发掘中华民族的智慧,直接感受中华民族改造自然的创造力,传递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

作为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纸、笔、文字这类日常用品,而且这些日常接触最多的东西,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瑰宝,所以我的第一节上课内容就是《文房四宝》。

整节课程的设计都是以“最熟悉的‘陌生人”来作为兴趣点。讲“笔”的时候,以论证殷商时期就已经广泛使用毛笔为切入点,通过甲骨文“”字的出现证明由于大量的需要描述笔这个工具而为其创造一个独立的文字,然后拓展辨认“书”“画”两个字,贯穿简单的甲骨文辨认方法,再以蒙恬造毛笔的小故事,了解现代毛笔的形成。接着提出“为什么古代书籍的书写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呢?”,通过讲到竹简的应用,以“册”字的产生和各种变体的出现,向学生描绘了古代读书人的学习情况,由于先人的聪明才智,发明的更轻便的纸来记录文字,然后以蔡伦为例,纵向联系到郑和与司马迁的故事来歌颂“身残志坚,坚守信念”的精神品格。最后展示各种文房四宝的出土文物,以“美术就在我身边,留意最熟悉的‘陌生人”作为结束。

这次尝试,学生的反映是正面的,在有趣充满悬念和问答交流的课堂中,学生很有兴趣的尝试研究解读各种甲骨文,对甲骨文的书写方法,毛笔的是用,书法这一艺术门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提醒同学们多留意身边的小事,潜移默化的让他们培养观察能力与好奇心。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我想通过这种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逐步增加中国美术的知识,实现加强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美术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培养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猜你喜欢
文房四宝瑰宝毛笔
竹简和毛笔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文房四宝
走近文房四宝
惊世发掘,瑰宝无数
文房四宝
河北省首届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开幕
旧毛笔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