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钢
【摘要】开展素质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到学是乐事。从不会学到会学,从苦到乐的积极转变,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寓教于乐 提高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30-01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发于乐,诱思解疑,是提高教师教学的重要途径,笔者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感悟很深,有如下粗浅的尝试和体会:
一、把握学情,精心备课,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成功的课堂教学,首先取决于把握学情,精心备课。只有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心理、生理等特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还要考虑教学目的、要求、模式以及典型事例的选用是否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教师要善于科学地全面地分析、研究教材内容。去粗取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然后根据学情,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去完成教学过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设疑问难,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过程。而初中生的自控能力差,兴趣易转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掌握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适时地提出一些小而具体,有适当难度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创造思维的最佳情境,从而达到以趣生乐,以乐促学。例如,教学《古代英雄石像》一文,我先布置学生作好预习,课堂上让两位学生上台表演被雕成英雄石像的大石块和被压在它底下做奠基石的小石块的对话。通过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大石块骄傲自大,浅薄狂妄的情态,然后结合老师的讲解,深刻地理解这篇童话的深层含义。在教学《伊索寓言》时,先向学生提出一问题: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在哪里?让学生思考,争论后,联系寓言再作介绍,让学生既轻松又牢固的记住了。伊索就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史上和对以后的寓言创作有深远的影响。再提问:第一则寓言为什么仅仅只有三问三答?有条件的可抽两位学生上台进行行对、动作表演,老师进行点拨。让学生了解《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素的特点。语文课应堂堂设疑,只有通过精心设计,巧设疑问,创设思维情境,才能启动思维,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
二、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堂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要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微笑、情感、激励、竞争带进课堂,从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主动求知的教学气氛,以达到教与学的同频共振。更要讲究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幽默、风趣性,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有声有色,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求的意志,再获成功的强烈愿望,达到乐学的目的。
三、全面启发、诱导、活跃学生的思维
知识的获得来自于思维活动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的是思。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的则是教。教师要变教为诱,以诱达思,诱思得乐。我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问学生:“鲁迅在三味书屋时,听老师所读的艰深难懂的语句,把它写进文中,是否多余?”大多数回答是多余的。“既然是多余的,鲁迅先生为何不把这些内容删掉呢”?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诱导,得出答案。通过对这些教材内容的复述,能让他们更深刻更形象地了解封建社会学生所学的全是脱离实际,深奥难懂的教材,而且方法极端落后,完全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问学生:孔子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宿儒,为何面列两个小孩的争论却不能判断谁是谁非呢?通过讨论,许多学生回答是:“说明再渊博也有所不知”。有的回答:“说明孔子并不渊博。”我再诱导他们得出结论:这篇短文正是强调即使智者也有所不知。因为宇宙无限,而当时根本没人能解答此问题。正如知识无穷尽,学习无止境。让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同时会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形成学习过程中的永久动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经过努力所取得的点滴成功要予以肯定和鼓励。课堂上采取竞争、表扬、评优等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既激发了兴趣,又培养、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从中提高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