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环 张 平(辽宁省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
浅谈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的理科课程教育和人文教育
郭静环张平
(辽宁省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
通过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界定,阐述了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渗透、感悟人文教育,具体是: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中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握培养人文教育;要尊重学生,感悟人文教育关怀,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重视人文教育理念和人文教育学习生活环境的创建,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重视学生人文教育思想行为的形成,体验人文教育。通过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和人文教育所塑造的人是有特长的、有个性的、“全人”的、全面和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把理科课程教育知识与人文教育思想融合起来,具有时代科技文明与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品质的人文精神的人。
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人文教育
1.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在这里指的是普通高中学段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四门学科课程。
2.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就是普通高中理科课程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四门学科课程的教育学习过程,在理科课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文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3.人文教育:“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
人文教育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另一方面是“文”。
在“人”的方面,它把“人”视为终极关怀的目标,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尊重人之为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在“文”的方面,它承认人的理性,追求完善的道德和理想的人格,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人教育”和全面发展。
4.全人教育:它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针对教育中无视人、把人当作工具,或者强化人的片面发展,忽视人的身心协调发展而言,强调给人以广博训练而不仅仅是专业训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
5.使学生自由和谐有特长、有个性地发展。
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主张:学生在完成必修学时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个性等情形进行选择性学习;重视因材施教,使学生自由和谐发展。
每个学生都具有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具有其个性发展特点。理科教育的课堂教学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与个性化发展方向,学生在这种课程情境中能够有特长、有个性地发展。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很实在、很具体,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它应当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精神世界、价值观、人生观等等。学校教育既包含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也包括以人为本的精神塑造,即人文教育。”
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感悟人文教育:
1.在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上把握人文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是所有目标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目标,是学习的动力和人类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完善人格与人文教育思想行为的塑造,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把握人文教育。
2.要尊重学生,感悟人文思想关怀
正如美国教育家爱默生的名言:“教育的秘密是尊重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都有独特的人格和自己的生活,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我们要求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公平、公正、没有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爱护和尊重,感悟人文教育思想关怀。
3.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重视人文教育理念和人文教育学习生活环境的创建,让学生体验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不是理科教育过程中的概念和意义的客观分析和演绎推理,而是一种置身于生活中的生命体验,是对灵魂的呼唤和自省,重视周围的人和事,让学生体验到人文性。
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的人文理念,促进学生有特长、有个性地、“全人”、全面和谐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精神世界与物理生命层面,在灵与肉的深处体现人文教育。
4.在普通高中理科课程教育的实施中重视学生人文教育思想行为的形成
情感体验是个体以自己的全部身心诸如自己的知识、情感、心理等投入对客体的感受、理解、建构的过程。情感体验具有生命的亲历性、个体性、情感性和意义性,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与肉交流的活动”,是使他间的矛盾,是建立教学情境的良好素材,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积极进行思考、探究、讨论,不仅能使他们达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而且能促进其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案例6在“复数概念”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教学实践表明,创设“矛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数学问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良好的数学观。
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情境的生活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具体思维能力,并促进具体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转化和升华。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经常处于思考的状态,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1、案例2和案例5是真实生活的例子,它使数学教学和学生生活更接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情境的适宜性
问题情境的难度应该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保证课堂中大多数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案例3的设计,由浅入深,适合学生,让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发挥了问题情境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有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转化,使得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变得越来越丰富,在新的形势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3.问题情境的挑战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探究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创设情境应以学生的数学经验为基础,创设“微研究”课堂,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探索过程,独立解决问题。案例4通过三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4.问题情境的直观性
问题情境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直观易懂,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案例5和案例6,几句话就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局面:它指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揭示了数学的本质。
5.问题情境的发展性
问题情境通常要求建立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切忌过多,过难,但也包含了新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有利于学生自己去思考、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案例1、案例4和案例6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致的。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创设适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数学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丰富想象力,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只有通过丰富课堂情境知识的积累,才能建立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1]应之宁.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学数学,2005(12).
[2]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1.
[3]郭允运.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10).
·编辑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