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下的人与自然关系:回归文本与现代阐释*

2016-09-07 07:36王洪波
新疆社科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自然界恩格斯马克思

李 杨 王洪波



唯物史观下的人与自然关系:回归文本与现代阐释*

李杨王洪波

自人类从自然界走出伊始,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就从未间断过,并成为思想家们关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随着现代化的迅猛推进,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回归经典文本,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中存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多重维度,以唯物史观为视角进行阐释,彰显理论的现代意蕴。

唯物史观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一方面,人的主体性日渐增强,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日益延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日趋尖锐和紧张,出现了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气候异常等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当今学术界,人与自然的关系虽已成为学者们研究较多的问题,然而,以唯物史观为视角,深度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相关文著尚且不足,基于此因,本文通过阐发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凸显理论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一、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日渐凸显

自人类从自然界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开始成为贯穿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下以及人类的认识水平十分有限,使得人类只能依靠自然界现成的资料,通过采集、狩猎等方式勉强维持生存。对人类而言,自然是某种无穷力量的化身和主宰,因而人对自然保持着崇拜和敬畏。正如汉斯·萨克顿所说:“那时的自然不是人类平静、和谐的伙伴,而是庞大的、严厉的、危险的对立面;它不是人类的朋友,而是狂暴的、人的敌人。”①这一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自然对人类强大的制约作用,以及人在自然界中的被动地位。随着畜力的使用和铁器的发明,人类社会迈向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在这一时期开始利用生物能源,主要依靠土地、气候、水资源等进行简单的生产。在自然条件脆弱的地区,过渡的开荒、放牧以及大规模的砍伐森林破坏了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局部地区出现了不协调和紧张,但是并未出现大规模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风险。

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之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宣扬人权,使人们逐渐摆脱神学的桎梏,思想得到极大的解放,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的愿望愈发强烈。笛卡尔的“借助实践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宰”,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等,都突出强调了人对自然的驾驭。机器化大生产代替工厂手工业,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越来越深入。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主体性急剧增强甚至膨胀,人类中心主义的盛行,过分地夸大了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人对自然的肆意改造和掠夺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成征服与被征服的对抗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人类在陶醉于自身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高歌猛进使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逐渐超过了自然界本身的承载能力,造成了20世纪以来由于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引发的大规模环境污染,其中包括1930 年比利时有毒烟雾事件,1952 年英国伦敦毒雾事件②等等,带来了罕见的疾病,甚至造成了人口死亡。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污染性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由区域性的问题演变为范围广、预防难、危害重的全球性问题。能源危机随之不断加深,根据联合国提供的资料,“到2025 年,全球半数以上的国家将面临巨大的供水压力,……到 21 世纪中叶,世界上 3/4 的人口将面临严重的淡水资源短缺。”③除了水资源短缺之外,矿产资源的匮乏、粮食危机等也将威胁人类生存,严重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失衡,人类的需求已经严重超出了自然系统的再生能力。2014年8月19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全球生态足迹网络(GFN)公布了各国生态债务的具体情况:“如果各国都像美国人一样生活,需要 3.9 个地球;如果像英国人一样生活,需要 2.6 个地球。”④人类的过度活动已经造成地球的超重负荷,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被打破甚至难以修复。另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不断加剧,生物多样性的日益减少,许多物种濒临灭绝使可再生资源难以为继,整个生态链条逐渐断裂。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干旱、洪水等气候灾害频发,给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命安全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现实的困厄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科学认识这一时代课题,这就需要回归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从中理解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揭示,对于当前的严峻形势仍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二、人与自然关系:回归经典文本

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没有直接、明确地使用“生态”等概念,但在其历史唯物主义的阐发过程中,却蕴含着深刻、丰富的生态思想。立足当今社会现实,深度开掘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践行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引领。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上。

(一) 辩证维度:人与自然互动共生

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⑤“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⑥。由此可知,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恩格斯也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⑦而自然界“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失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不息的运动和变化中”⑧基于此分析,自然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就意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界的约束,与自然界共处于一个变化、发展的系统之中,人依赖于自然界。除此之外,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料的同时,需要在自然的承受范围之内,这就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对此,恩格斯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⑨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维度阐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具有先在性,人依赖于自然同时又改造自然,两者在互动中实现共生,而达致良性的互动则要求人尊重自然。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人与自然正向的辩证推移和发展。

(二) 能动维度:劳动实践中介

(三) 系统维度:自然、人和社会的整体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以唯物史观为依据,从辩证、能动和系统三个维度阐发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这为当今时代厘清两者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应对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同时为指导我国生态文明的建构,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铺设了前提。

三、人与自然关系:现代阐释

由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加深,各国的发展都遭遇了瓶颈,各国政府、社会组织和学术界都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构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以期解决发展中的问题。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该书的出版轰动一时,书中描述了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剧烈冲突,引发了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深度关注和思考。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绿色和平主义的推动下,环境保护意识得以提高。此后,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等组织召开的关于环境保护的会议,出版的大批著作相继深化了环境保护的主题。在审视和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历程中,生态文明日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国际化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之初,总体上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科学技术仍然落后,对自然的破坏较为有限,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将焦点集中在发展生产力上,对环境问题有所忽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积累了相当严重的环境问题,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现象。基于此,我国立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思想和重要认识成果,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体现了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现代性的价值目标。

注释:

①汉斯·萨克塞(德):《生态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年,第1 页。

②燕芳敏:《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5 年,第19页。

③彼得·罗杰斯(Peter Rogers)(美)撰文、夏军译:《环球科学:决战淡水危机》[EB/OL],人民网科技论坛,2008 年9 月16 日。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8-09/16/content_10052474.htm.

④《各国生态债务表公布中国生态足迹超承载力2.2 倍》[EB/OL],一财网,2014 年8 月19 日。http://www.yicai.com/news/2014/08/4009233.html.

⑧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267、271页,第383页。

〔责任编辑:刘杉〕

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李杨,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王洪波,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B03;X2

A

1671-4741(2016)04-0034-05

猜你喜欢
自然界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