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自波,吴景松,王 静
(1.华中师范大学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3.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 100031)
滇西片区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
周自波1,吴景松2,王 静3
(1.华中师范大学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3.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 100031)
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该研究利用教育部滇西挂职干部直接分管或协管当地教育工作的优势,采取网上问卷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滇西片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以及教师个人信息素养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发现滇西片区教育信息化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信息化硬件环境较差;网上资源及获取渠道缺乏;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短缺;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城乡信息化水平不均衡。为此,该文提出了相应策略与实施路径,建议按照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高校/研究机构的智力优势、企业的市场作用、中小学校的主体作用、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各方密切合作,形成服务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创新体系,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提升滇西片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发展路径;滇西片区;协同创新
2011年1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新闻发布会,将滇西边境山区在内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滇西边境山区(简称“滇西片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集边境地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边境县数量和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片区,包括10个州市的61个县市区。区域内有48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市区、19个边境县、4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云南滇西边境贫困地区,其贫困县总数就占该地区县市、区总数的73.77%[1]。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云南省考察时指出:用“四个全面”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是习总书记着眼于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战略布局,为云南确定的新坐标、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是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必然要求。
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的能力,大幅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和管理的能力,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有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从而实现教育公平的实践探索。我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十分突出,虽然近年来国家在硬件投入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对欠发达地区有所倾斜,但历史原因造成的东西部区域差距、同区域城乡差距以及同地域校际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滇西片区环境脆弱、条件恶劣,特别是教育发展状况严重滞后,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教育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
在“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工作,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缩小东西部差距,进而实现教育均衡和协调发展,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现场调研访谈等方法。根据研究需要,课题组编制了面向中小学校的《滇西片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调查问卷》和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及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两套调查问卷,分别从各基础教育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对网络联盟的认识和意愿、教师个人的信息素养以及运用信息化教学的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滇西片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调查问卷》主要在专业调查平台“问卷星”上完成,《教师信息化素养及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主要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科研平台上完成。问卷全部采取专业网站在线选择答题的方式,平台自动统计分析数据。课题组充分利用教育部第三批滇西挂职干部分管或协管各县市教育工作的优势,网上调查范围遍及滇西片区10个州市县的420所中小学(教学点),5685名教师,现场调研访谈涉及课题组13个成员(全部是教育部从部直单位和高校派驻滇西挂职的副县市长、副秘书长)所在县市区的大部分中小学。
《滇西片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调查问卷》一共设计了22道题,前4题主要是了解学校的属地、办学层次与规模、教师数量与结构等相关信息,后18题分别了解该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以及对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网络联盟”的认识等。参与调查的有420所中小学(教学点)办学层次及占比如表1所示:
表1 学校样本数及层次分布
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调查显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是(如图1所示):教师能全部熟练应用教育信息技术的学校只占2.62%,基本上都不能熟练应用的学校占10.48%,极少熟练应用的学校占34.29%。从答卷来看,全部熟练应用的基本上都是高中学校,农村中小学“基本上都不能熟练应用”和“极少熟练应用”占比很大。
图1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状况
2.学校网络、机房及“两平台”建设
从表2可以看出,不到一半(45%)的学校建有独立的校园网,仅有36.19%的学校宽带网络开通到全校各办公区和各教室,仅有34.05%的学校有无线网络全覆盖,学生用计算机教室配备率占82.15%,比较理想,但不到一半(48.1%)的学校配置了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从具体答卷来看,以上所有情况,高中好于初中,初中好于小学,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学,条件比较差。关于“两平台”的使用情况,分别有28.1%和19.52%的学校在使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绝大部分学校没有使用“两平台”。从答卷填写的平台提供商来看,提供平台的有中央电教馆、云教云、云南省教育厅及少数州市教育局,也有极少量的企业提供平台。
表2 学校宽带网络及专用机房、专职教师情况
3.教师和教室的硬件配置
调查显示,只有8.81%的学校全部给学校教师配置了个人电脑,用于备课、教学以及学习,全部未给教师配置电脑的学校占38.57%。学校所有上课教室都配置了网络多媒体的占24.76%,部分教室配置网络多媒体的学校占48.1%,还有22.62%的学校所有教室均未配置(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个人电脑及教室多媒体配置状况
4.基础教育网络联盟
问卷设计了“如果有优质专业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一个基础教育网络联盟,在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并对贵校教师进行指导、培训,是否同意加入该联盟?”91.19%的学校同意加入联盟。至于“加入网络联盟需要按年度缴纳一定的费用”,只有61.43%的学校愿意缴纳资源使用及服务费。对于“加入网络联盟后,是否愿意自己的教师分享教学资源?”95.24%的学校愿意,同时,有96.43%的学校愿意本校的优秀教师培训指导其他成员学校教师(如图3所示)。
图3 加入基础教育网络联盟意向
《教师信息化素养及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选取了26道问题,有效答题人数为5685人,教师所在区域涉及滇西片区10个州市。教师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教师样本数
1.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对于“教师是否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不影响对学生的培养”这一问题,只有34.3%的受访者“不赞同”或“完全不赞同”,其余的受访者“一般”“比较赞同”或“完全赞同”(占65.7%),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如图4所示。
图4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否影响对学生的培养
2.信息技术应用
对于“你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支持展业发展”,25.1%的教师“非常积极”,47.3%的教师“比较积极”,26.3%的教师“一般”,说明绝大多数教师积极应用教育信息化改进教学、支持专业发展,如图5所示。
图5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积极性
对于“准备教案时,习惯性地在网上查阅教学素材和备课材料。”有20%左右的教师“完全习惯”在准备教案时上网查阅教学素材和备课材料,46%左右的教师“基本习惯”,27%左右的教师认为“一般”,只有极少数(5.2%)教师“基本不习惯”或“完全不习惯”。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在准备教案时,有网上查阅相关信息的习惯,如图6所示。
图6 教师备课利用数字资源情况
3.网络空间及其应用
从表4中可以看出,表中各项的结果,占比最多的是“一般”,说明教师利用数字终端及网络空间进行学习和教学工作的程度不深,效果不是很好,这直接跟整个滇西片区各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有关。
表4 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和工作情况
续表4
4.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和教学设计备课的频次
从表5分析看出,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备课等的频次都是“一般”,“非常多”的只占个位数,“比较少”和“非常少”的教师占了相当的比例。
表5 信息技术应用频率
5.参加信息化培训情况
从图7可知,近一年来,滇西片区参加国家级信息化培训的教师占10.6%,省级培训占9.6%,州市级培训站14.5%,区县级占27.1%,校级培训占38.2%,这个分布符合信息化培训的实际情况,大部分教师通过校级培训来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加国家级培训的教师作为“种子”教师,用以培训其他教师。
图7 教师参加信息化培训级别分布
从420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看,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尤其是初中、小学教师。“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严重不到位,后期建设任务相当重,普遍情况是高中好于初中、初中好于小学,小学的“三通两平台”基本上都没到位。因此,基本上所有的学校都认为有必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从对5685名教师个人信息化素养及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教师对自身应该具备较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在备课、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积极应用都有正确的认识,也有少部分教师缺乏积极的认识,但实际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各环节的频率、应用量远远不够,占比最高的都是“一般”,说明教师个人信息化素养不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够,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可能跟“三通两平台”建设不到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没跟上或培训效果差有直接关系。归纳起来,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有超过82%的学校配置了学生用计算机教室,但只有不到一半(48.1%)的学校配置了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只有45%的学校建有独立的校园网,仅有36.19%的学校宽带网络开通到全校各办公区和各教室,仅有34.05%的学校有无线网络全覆盖。整个滇西片区只有8.81%的学校全部给学校教师配置了个人电脑,用于备课、教学以及学习;全部未给教师配置电脑的学校占38.57%。学校所有教室都配置了网络多媒体的只占24.76%,还有22.62%的学校所有班级均未配置。对于“两平台”,仅有28.1%的学校在使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仅有不到20%的学校在使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绝大部分学校没有使用。因此,滇西片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直接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制约了当地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发现,由于滇西片区是国家贫困山区,地理环境恶劣,财政收入不高,虽然地方政府认识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限的资金只能用于校舍危房改造、运动场地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国家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有一定的投入,但资金有限,仍然满足不了信息化建设要求。
教育信息化资源主要有两类:一是素材类:如素材库、课件库、题库和案例库等,具有海量数据和存储类型众多等特征;二是工具类:如学生成绩分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线考试、在线课堂、互动教育社区及班级网等,具有应用类型多、需求个性化强等特征。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是建立在一定的硬件基础之上的,硬件建设滞后,直接影响了网上教育资源的建设。资源建设有两条途径,一是本校或本地区自己投入人力物力开发建设,二是借用别人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从网上获取教育资源。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滇西片区的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极少自己开发教育信息化资源,而资金的不足和硬件建设的滞后,缺乏有效的资源获取渠道,大多数学校不可能从网上获取教育资源。即使各学校有一些教育信息化资源,也存在信息孤岛现象(独立建设,分割存储,互不共享)、有效资源匮乏(价值不高,使用率低)、信息检索困难(检索速度慢、效率低)等问题,直接导致该地区教育信息化资源严重匮乏,影响了信息化教学。正因为如此,91.19%的学校都愿意加入“基础教育网络联盟”以获取资源,95.24%的学校愿意自己的教师在“联盟”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优质教学资源。
调查数据显示,高达51.9%的学校没有配置信息技术课程专职教师。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即使是配置有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学校,有的学校是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承担,这是可以理解的。大多数学校是其他专业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赶鸭子上架”,勉强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小学比较普遍。部分农村小学既没有计算机教室,更没有信息技术教师,索性根本就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因此,整个滇西片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推广人才队伍短缺。
调查数据显示,只占2.62%的学校教师能全部熟练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基本上都不能熟练应用的学校占10.48%,极少熟练应用的学校占34.29%,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教师不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对教师个人的调查,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个人信息化素养认识不足(占65.7%),“不知道网络教学空间及其用途”(占66.9%),“不知道怎样构建、使用与维护网络教学空间”(占76.6%),教师利用智能终端备课上课、网络环境协同备课、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学生电子评价等方面,40%以上教师都选择了“一般”。在利用信息学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并运用于课堂的频次方面,40%以上教师也选择了“一般”。这说明滇西片区教师个人信息化素养欠缺,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
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方面,虽然国家近几年在推广实施“国培计划”,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只有十分之一的教师能参加国家级培训,参加校级培训的人数还是占多数,而且一年一次的培训还不能满足教师实际应用需求。另外,部分乡村教师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原因导致接受培训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尤其是远程培训没有“手把手”的面授培训更具指导性,因此,滇西片区教师个人信息化素养及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工作任重道远。
通过对滇西片区的420所中小学所在地域、办学层次及对应的数据进行详细研究,这些学校有州市所在地的学校,也有县城、乡镇、村所在地的学校,还有偏僻自然村教学点。调查发现,完全没有计算机教室、无网络覆盖等硬件设施配置的基本上都是农村小学(教学点),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专业、信息素养等基本素质普遍比城镇学校差,实地调研访谈得知,综合素质好一点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最终想办法都流向了城镇中小学。农村小学教师根本没有条件和能力进行信息化教学。部分农村小学及教学点没有计算机教室,没有网络、没有信息技术课教师,不可能从网上接受任何信息化教育资源,仍然处于一个教师、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学时代。因此,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尤其是县城以上学校)之间信息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数字鸿沟”凸显,发展不均衡。
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进行机制创新。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过程涉及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学校及教师等多方主体,必须明确各自角色和定位,充分发挥各方优势、特长,开展协同创新,如图8所示[2]。政府主要负责顶层设计、规划、引导、监督与评价;高校/研究机构负责发挥智力优势,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战略规划、决策支持、理论研究、技术攻关等一系列支撑;企业主要负责开发和运营,提供资金和服务;学校是核心主体,自主按需遴选、购买和应用各类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并进行应用创新。只有各方密切合作,形成服务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创新体系,才能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基于此,结合上述调查分析结果,特提出以下策略。
图8 教育信息化发展协同创新机制
云南省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规划好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引导滇西片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首先,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抓住把云南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大好机遇,在滇西片区教育扶贫、定期脱贫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向国家教育部尽量多地争取专项资金,二是从本省财政收入中加大滇西片区教育的投入比例,加强加快滇西片区“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资源建设、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尽量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要加大对农村学校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投入的倾斜力度,尽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其次,要从制度层面进行设计,如何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工资待遇,从根本上留住人才,安心在农村学校服务,以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再次,要探索建立资金筹措、建设、维护、资源、服务等领域的一揽子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团体、企业通过垫资建设、融资租赁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学校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另外,各县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搭建好软硬件平台的基础上,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所有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融入良好的教育环境打下必要的基础。
国际国内很多高校/研究机构对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和相关理论都有广泛深入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就是杰出的代表之一。该校拥有一个国家级的“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专门成立了以校长杨宗凯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近年来一直在从事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研究与探索工作,而且卓有成效。华中师范大学将科学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利用“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构筑立体化基础教育信息化联盟体系,实现信息化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该校在全国实施C100计划(如图9所示),即陆续在全国选择100所左右的中小学作为合作学校,推行该校基础教育的先进理念,培养信息技术及学科优秀“种子”人才,再通过合作学校“种子”向所在地区联盟成员学校进行辐射,以达到优质资源共享、成员享受定制培训从而共同提高的目的,“华中师范大学牟定附属中学”就是该校服务于滇西片区的成功案例。目前已经形成联盟加入、云平台和资源的提供与使用、协同备课、教师培训等系列“教育网络联盟”运行机制。
图9 C100计划体系模型
华中师范大学从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环境构建、资源整合等几个方面整体推进,打造“云+端”一体化教学支持平台,集成双轨教学理念,提供高质量数字化课堂教学环境整体解决方案,强调教学模式、内容、空间、装备等各个环节全面创新,建设云端一体化学习环境。该云端教学服务解决方案,覆盖了教学活动的评估监管和管理业务全过程,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相衔接的完整体系。该校已在湖北咸宁及恩施、江苏苏州、广东深圳等地分别建立“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建成了“基于网络、实体运行、两级管理”双轨混成数字学校。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教学点数字资源教学等形式,探索优质学校的师资与农村薄弱学校对接,为农村地区或偏远山区推进教育信息化积累了经验,并形成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设章程与应用推进规划,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持和帮助偏远山区以及农村教学点彻底解决“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难题。以上这些为滇西片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成熟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以及成功案例。
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理论和技术成果要变成市场成熟的产品并正常使用,不能缺少企业的参与。一是成果转化需要资金支持;二是企业的技术人员要参与到转化的过程中,以便于很好地运营和服务;三是教育信息化本身离不开电信企业的网络支持。这些是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中小学校无法做到的。
“三通两平台”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三通”必须有电信企业提供服务,“宽带网络校校通”要求对外百兆、千兆宽带连到学校,对内要全覆盖到桌面,而且要将资源、工具配置到位,确保教师能够拥有基本的信息化教学条件;“优质资源班班通”要求资源可以到每个班级,深入到教学的每个过程,师生可以按需获取资源,同时,可以把课堂生成的资源推送到网络上,让大家共享;“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要求教师有教师的空间,学生有学生的空间,每个空间可以打通,管理、服务、教学、学习、教研、交流都可以依托网络空间进行。以上这些都离不开电信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两平台”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搭建的云平台。云平台及平台资源必须有高科技企业参与开发,这样才能在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得到保障。由华中师范大学牵头开发的“云教育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就是与武汉天喻信息有限公司、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企业以及中央电化教育馆协同合作的结果。项目突破了云教育关键技术,利用云端一体化技术、资源汇聚技术、教育数字内容绿色安全技术、开展应用模式,服务于“三通两平台”的国家战略任务,可直接应用于滇西片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滇西片区信息化水平,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引领教育创新。
中小学校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主体,无论政府、高校/研究机构还是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中小学校信息化环境的改善、网上资源的丰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以致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在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并采取措施保证资金到位满足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中小学校就要创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得教师能够迅速顺利成长并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是多样化的、复杂的,除了教师自身因素外,还有诸如经济发展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学校管理者的领导水平、教师间的合作关系等外部因素。其中,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教师们要组织讨论、进行示范教学、自行决定研究内容、相互质疑和评价等行动,有助于满足在学校环境中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有助于提升教师个体在专业能力、知识、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中小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正如调查显示,滇西片区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这都需要学校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各种途径、采取不同措施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中小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理论实践和技术应用的最终场所,一方面,最新的教育信息化理论和信息技术必须在中小学才能得以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理论是否正确指导学校实践,需要学校加以验证并反馈,信息技术是否先进实用,需要得到学校创新性的应用才能得以验证。所以,中小学校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创新者。
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要发生非常大的转换,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未来的教师更多的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导学者、资源的开发者,是教育本身创新的研究者。而且自身不仅仅是老师,还是终身学习者,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教学知识、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与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关键[3]。
滇西片区的教师在参与国家、省、地、市传统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在网络联盟框架内,充分利用技术手段,通过云教育平台提供的一切资源进行自主化的学习提高,从而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如图10所示)。同时,高校还专门针对联盟成员进行定制高端面授培训。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强调以信息技术为环境、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促使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技术知识、内容知识和教学知识等方面不断完善的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复杂过程。其目标在于帮助教师适应信息化教学,促进教师发展,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4]。滇西片区教师要积极利用数字时代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自身信息素养,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图10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路径[5]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施教育公平战略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滇西片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教育产出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要让滇西片区2020年同步跨入小康社会,云南省政府必须拿出“弯道超车”的魄力,出台教育信息化的特殊政策及措施,借助高校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以提速滇西片区教育信息化软硬件水平建设,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最终提高劳动者素质,缩小与东部之间及城乡之间的差距。
[1]安振杰.滇西边境片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模式探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2]杨宗凯,吴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科学,2014,(2):57-91.
[3]王珠珠,刘雍潜等.《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下)[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9-30.
[4]焦建利,汪晓东,秦丹.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文献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3):18-24.
[5]杨宗凯.未来教室、未来教师、未来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变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1):6-11.
Current Situation Survey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 tion in Mountain Areas of Western Yunnan
Zhou Zibo1, Wu Jingsong2, Wang Jing3
(1.Vocational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Depart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2.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Beijing 10088; 3.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31)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s an e ff ective approach for improving education quality, realiz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fairness in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deep researches are made on basic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he teachers through online questionnaire and fi eld investigation, as well as by utilizing the advantage of post-retained cadr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western Yunnan, where the researchers directly or cooperatively manage the local educational business.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es exposes the following fi ve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 the mountain area of western Yunnan: poor informationization hardware environment, lack of internet resources and their obtaining channels,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ow teacher informatization literacy and un-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informatization level.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implement approaches,which include, on the basis of the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making full use of the government leading role, the intelligence superiority of universities/research institutes, the market role of enterprises, the main role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function of teachers, and promoting all parties to cooperate closely to form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 for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which would hopefully promote the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as well as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mountain area of the western Yunnan, and conseque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these areas.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Development Path; Mountain Area of the Western Yunna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G434
A
周自波: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师培训、网络远程教育(zhouzb@mail.ccnu.edu.cn)。
吴景松: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均衡发展(jingsongwu@126.com)。
王静:本科,会计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背景下的财务管理(wangjncet@moe.edu.cn)。
2016年8月23日
责任编辑:赵云建
1006—9860(2016)11—0079—08
* 本文系云南省2015年度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课题“滇西片区基础教育网络联盟的有效机制及信息技术支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云科教教办函[2015]4号)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