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取消老人免费乘车 新思路解决新问题
近些年,各地为提高老年人福利纷纷实行了向老人发放免费公交卡的福利政策。但是,不少媒体调查显示,由于不少老人为了享受公交免费这道“福利大餐”,他们不再愿选择就近采购、晨练、就医,导致上班高峰期原本就拥挤不堪的公交车厢里天天上演着“公交争夺战”。“让坐还是不让坐”也成为很多疲倦的年轻人纠结的选择题。尽管有人呼吁老年人“错峰出行”,但是这种停留于道德化的倡议没有多大实际效果。
《人民日报》报道,上海终止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制度,改为给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综合津贴。政策实施首个工作日,老年乘客锐减八成。人民日报记者认为,上海变暗补为明补,福利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扩大了覆盖面,而且更加公平,也有利于减轻交通压力、避免社会资源浪费。新闻引发各界关注和热议。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教授表示,上海的新政策是将福利的选择权交还给了老年人,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虽然政府的投入变大了,但经济效益却达到最大化,在公共政策更为精准的同时,社会各界的乘车行为也将更为理性,具有推广价值。
《经济日报》评论认为,取消免费交通并非不爱老人。关爱老人不是静态的,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上海从实物化转向货币化,给老年人发放真金白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对老年人的关爱,只是换了一个方式,甚至提高了含金量。《中国青年报》也认为,上海只是将优惠换了一种方式,通过真金白银的“直补”,既消除了老年群体的被剥夺感,又能帮助老年人结合个人情况理性出行。这样的制度互补,可以说是一种双赢。上海的做法表明,时下城市管理的改革决不能单向度推进,而应该是综合实施的过程。不仅要看到政策实施的正向效果,也要考虑其反向效果。这就要求必须以精细管理的思维,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同时,制度出现的问题,不能依靠道德来解决。
大部分媒体对上海的举措表示了肯定,但是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人民网特约评论员程绍德就认为,对于经常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部分老年人来说,这个制度事实上就等于降低了这一社会福利,反倒给他们出行带来了不便。特别是那些65~69周岁的老年人,不光是每天要乘坐公交地铁去晨练、逛公园、看病、听健康讲座等,还要担负接送孩子上学、买菜等家庭任务。而这区区每月75元的交通补贴,平均起来每天也不过2.5元,乘坐一次公共交通往返都不够。因此,今后再出门,也只能有两个选择,要么自掏腰包乘车,要么为省钱步行。他建议给老年人更好的选择,即愿意乘坐公共交通,仍然可以继续凭卡免费乘车;不愿或不能乘坐公共交通的,给予交通补贴,而没有必要“一刀切”式地取消免费公共交通。至于说公交车拥挤,根源在于运力不足,解决的办法还是发展公交,而不应该通过约束老年人乘公共交通出行的办法来改善。
尽管不同的声音似乎有些道理,但是从实际情况上看,政策还是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新的政策可能还会产生新的问题,还将考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