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远帅 俞咏荷 郭天虹 罗彬瑞
[摘要]目的:了解泸州地区综合性医院就诊患者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分析艾滋病(AIDS)流行特征及流行形势,为医院制定防治措施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本院2005年至2014年HIV抗体筛查阳性,并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的1816例AIDS/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间共检测出AIDS/HIV感染者2463例,其中住院1932例,门诊531例,检出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搜集到的1816例感染者资料中,男1338例,女478例,男女比例2.80:1;20~50岁为高发年龄段,以性传播为主,其中79.10%为流动人口。结论:AIDS/HIV在泸州地区的感染率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上升幅度较快;性传播为主播途径,同性传播上升较快。切实的综合防治措施应尽早实施。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流行病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11512.91 [文献标志码]A
随着艾滋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其流行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显著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各国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近年来,我国艾滋病人数增长较为明显,卫生部门对艾滋病的防范措施逐渐增强,势必要强化艾滋病工作力度。当前,总结研究艾滋病流行病学资料对于艾滋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对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816例HIV抗体初筛阳性并经疾控中心确诊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经四川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内伦理委员会同意,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部分门诊和住院病人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测,共筛查到阳性病例2463例,对疾病防治控制中心收集并再次确认的1816例HIV阳性病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HIV抗体确证阳性或血液分离出HIV病株,(2)有急性HIV感染综合病史。排除标准:(1)伴随脏器器质性损伤者;(2)肿瘤患者;(3)不配合治疗和资料不完整者。
1.3 检测方法
2005年至2012年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试剂盒生产批号:20050101A3~20121221D1),2013年至2014年间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IV(1+2)型双抗原夹心试剂盒生产批号:201301FC11~201412FC64)],均由北京万泰公司提供:CHEMCLIN 6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北京科美生物技术公司生产。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操作说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数据不能满足x2检验要求时用构成比进行描述分析。
2 结果
2.1 时间分布
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本院共检测出2463例初筛阳性HIV/AIDS感染者,经疾控中心确诊并搜集完整资料共1816例。2005年HIV/AIDS阳性检出人数23例,2006年HIV/AIDS阳性检出人数33例,2007~2014年HIV/AIDS阳性检出人数分别为:64、108、163、234、275、292、303、321例,HIV的感染率逐年增高,自2007年开始,上升幅度较大,见图1。
2.2 人群分布
2.2.1 性别、年龄分布年龄段人数分布显示,以青壮年为主:20~29岁年龄组315例(17.35%),30~39岁年龄组659例(36.29%),40~49岁年龄组436例(24.01%),不同年龄段HIV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667.9,P<0.01)。病例中,男性1338例(73.68%):女性478例(26.22%),男女性别比为2.80:1,不同性别HIV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390.2,P<0.01)。见表1。
2.2.2 感染途径分布 1816例HIV感染者中以性传播为主占48.35%,其次血液传播8.98%,母婴传播5.62%。见表1。
2.2.3 资料来源分布 检出HIV阳性多为医院相关,如:术前、输血前、体检等,共1234例,占67.89%,其次为身体不适,占23.02%。见表1。
2.3.4 职业、文化程度分布 职业分布以无固定职业者为主,共1061例(58.45%),其次为农民,共384例(21.17%);文化程度以小学及初中为主,共1669例(91.9%)。见表2。
3 讨论
随着经济发展,本研究地区与周边地区人员物资流动更加频繁,艾滋病在这一地区流行的风险逐步上升。经统计学分析,2005~2010年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人数快速增长时期(见图1),2011~2014年HIV阳性检出率大体呈现平稳的趋势,检出阳性例数虽有小幅增多,但由于近年来进行HIV检测的人数逐年增多,因此阳性检出率仍基本保持稳定的水平,与宁芳等的报道相似。近年报告的HIV/AIDS中女性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但男性感染者仍多于女性,与李阳超等的报道一致。
本次研究对艾滋病的年龄分布研究发现,30~39岁年龄段感染率最高,构成比达到36.29%,可知青壮年HIV感染率最高。同时,据表1显示,感染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这和全国情况基本相同,年龄分布差异明显,病例主要集中于20~49岁青壮年人群和≥60岁的老年人群,前者由于处于性活跃年龄,部分人群外出务工,暴露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机会较多;后者多数属于独居或与子女分居,身心较为孤独,不排除会出现感染艾滋病的机会。这也可能与HIV的潜伏期一般在10年左右有一定的联系,感染者经过若干年的无症状期现已逐渐进入了发病期后,因免疫功能降低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前来就诊而被检出,因此在进行HIV/AIDS防控时,对老年人的HIV筛查同样不能忽视。endprint
此外,应注意青年感染率偏高,本次研究中20~29岁年龄段感染者构成比达到17.35%。综合表1、表2数据可以发现,20~39岁青年人群,无固定职业者HIV/AIDS感染率偏高,这类人群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而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性工作者及性滥交,这也是女性HIV/AIDS感染率持续上升的重要因素。国外相关文献报道中,普遍认为性传播途径与HIV/AIDS感染率的关系最为密切,我国医学界多年的研究和调查也发现性传播途径的重要性。青年女性为育龄期,不洁性生活等性传播途径不仅会增加HIV/AIDS感染率,还会造成母婴垂直传播。为此,必须对针对青年高危人群采用干预措施,增加HIV/AIDS相关宣传。由于HIV/AIDS感染者发病前本身较为隐匿,故应宣传安全性行为方式,必要时可针对高危职业进行宣传,尤其要在性工作者聚集区增加图画等宣传,也可联合其他卫生部门发放安全套,进行健康教育等,尽量使高危职业工作者了解到正确的防护信息,这样既可以保护自身,也可控制艾滋病传播途径。
作为祖国青年建设者,该年龄段感染率偏高必须进行深入研究,务必要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控制青年人群HIV感染率,建议应对HIV高发职业、地区及密切者强化筛查工作,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青年感染者也是传播HIV的活跃人群,及早发现HIV感染情况,将有利于控制患者病情,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避免患者因自身行为传播HIV病毒。
相关文献报道显示,我国艾滋病低龄化发生趋势较为明显,而造成低龄化感染的主要原因是母婴垂直传播。本次研究中,也发现HIV感染者中,<10岁阳性率占到了2.24%,须注意的是,这一年龄段阳性者主要是由于母婴传播所致,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单位在公共卫生工作中发现,偏远且经济不发达农村地区,儿童HIV/AIDS发病率较高,这个患儿母亲多为外来人员,部分甚至是非法入境人员。儿童母亲作为HIV病毒携带者,自身并不知情,也有部分妇女隐瞒病史、接触史,嫁到当地,生育前未进行任何检查,错了孕期实施隔离措施的最佳时机,因而生下HIV患儿。该问题暴露出当前婚检的不足,随着国家取消强制婚检,人们的婚前保健意识降低,婚检率低,从而为HIV在配偶间及母婴间传播留下隐患,因此做好产前HIV筛查,对减少新生儿HIV的感染,是减轻家庭负担的一项有力措施。但是,目前较多人未正确认识婚检,或抱有侥幸心理逃避婚检,部分地区也未完全普及免费婚检,这个因素都造成了婚检率低下的现状。但在HIV防控问题上,婚检的重要性得以彰显,未来应强化新婚夫妇婚检意识,以提高HIV检出率,真正阻挡HIV母婴传播途径。
从本次研究资料来源分析可以看出医院相关检测HIV仍然为主要发现HIV感染的途径(表1),但值得一提的是,自愿检测比例低迷,说明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和对艾滋病的了解依旧需要加强。其中身体不适也占据相当比例,推测因患者出现AIDS相关症状(不明原因发热、盗汗、持续淋巴结肿大等)前来就医,医生高度怀疑,因而得以确诊,表2中显示HIV阳性感染者中农民工和低文化程度较多,提示艾滋病防治工作在不断加大高危人群监测检测的同时,还应加大对农民工及群众艾滋病知识的宣传。
目前,尚无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物,艾滋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性远胜于治疗,因而政府及各单位必须充分重视艾滋病预防,不断完善艾滋病防控体系。本研究地区艾滋病防治形势非常严峻,防治任务非常艰巨,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干预力度;疾病控制和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力争早发现HIV感染者,对符合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早治疗,控制疫情的扩散。此外,各级医疗单位也应充分落实各项公共卫生措施,以满足HIV患者的医疗需求,真正防控好艾滋病。
(收稿日期:2015-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