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区域合作:主体与过程

2016-09-06 01:14:47徐金菊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12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医药产业区域合作医药

徐金菊(安徽中医药大学 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医药产业区域合作:主体与过程

徐金菊
(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12)

从过程而言,医药产业指医药相关产品研制、生产、流通环节的整体,关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从要素而言,医药产业集知识、技术、资本于一体,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刚性需求、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人们对健康日益增多的需求等诸多要素,是医药产业的内生增长动力。医药市场的发展使区域合作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参与过程更加复杂。

医药产业;产业竞争力;区域合作;产业链

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行业之一,关乎全社会卫生健康水平,其发展一贯受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随着医药市场逐渐开放,竞争加剧,提升竞争力的路径也逐步拓宽。区域合作是当前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竞争形态,既能充分体现分工的重要性,又能发挥区域内资源整合效应,提升区域内技术、知识、人文等多方面的互动,在降低医药企业生产成本同时提高医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医药产业区域合作是医药产业发展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以医药产业为核心,以医药产业链为业务活动,政府为推动者和维护者,相关辅助性机构为支撑的地域性产业发展综合体,具有高度集聚性、产业互动性、资源共享性等特点,参与主体多元化,合作过程复杂。

一、医药产业链主要环节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标准(GB/T 4754-2011),医药产业横跨多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特性的多元产业,主要有:A类农业中的药材种植;C类制造业中的医药制造;F类批发与零售业中的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零售;G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的医药流通;Q类卫生和社会工作中的卫生医疗机构。

图1 医药产业链

如图1所示,考虑到医药产业特点,完整的医药产业链为:(1)医药产品研究与开发:参与主体主要有药物研究所、高等医药院校、制药企业等;(2)医药产业生产:主体为各类制药企业;(3)医药产品流通与交换:参与主体较多,主要有医药商业企业,即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医院等;(4)医药服务与医药产品消费:参与者包括医药商业企业、制药企业、医院、消费者等。

如图1所示,结合医药产业特点,将医药产业链划分为研发、生产、流通、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间产生不同类型的区域合作方式。在这一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或者经济职能都可以在区位上独立,即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区位,各活动区位间依靠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紧密联系起来,在区域合作初期,产业链可能在区位上较集中,随着区域规模扩大和辖区内企业的发展,这些经济活动在区位上将日益独立并联系紧密,并扩散区域合作范围,扩展区域内配置资源的空间,增加辐射效应。

二、医药产业区域合作功能

(一)整合资源优势

区域间的差异是区域合作的基础,这种差异往往因各地区间自然条件、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均衡引起的,空间资源的不均匀在形成地域特点的同时也产生了差异,由此带来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规模与特点,通过区域合作可以在区域间扬长避短、整合优势。

医药产业在我国所占GDP比例仅为5%,需要整合资源优势。医药产业的区域资源禀赋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资源固定不易转移。以中医药为例,安徽亳州被誉为“药都”,药材种植受制于地理特点、气候、历史文化、区位优势,只有各种条件都满足时才能种植出优良品种,“南橘北枳”形象说明资源优势的独特性与固定性。医药产业链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资源完全固定性或有限流动性,自然资源、市场发育情况、人文习俗、转移成本、政府管理机制等经济和非经济因素限制区域资源的均匀流动,与此同时,各区域内各地域单元存在功能内在联系,相互依赖,构成完整产业链的节点组合。通过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将区间差异转化为区域优势。

(二)增强区域内聚力

内聚力是指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其高低影响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具有强内聚力的要求为:成员间的协调;成员参与共同活动;成员间经常沟通;成员士气高昂。区域合作恰恰能满足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一般而言,区域大致可划分为自然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医药产业的区域合作属经济区域范畴,其划分的标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同质性和依存性,内在联系紧密、有规则,是独特的经济异质有机体。区域合作增强医药产业链一体化关联,根据同质性标准与相邻诸区域相区别,满足供需关联,有效控制成本收益关联,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医药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对于任何一个医药企业而言,都有产前联系产业、产后联系产业和旁侧联系产业,共同构成完整产业链,内聚力的增强可以减少原料与产品的运输,加强生产过程的联系。通过区域合作能产生普遍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促使区域成员紧密团结,自觉维护区域共同利益,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从而增强区域合作的信任感。

(三)促进产业内部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通过区域合作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置。一个产业的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它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对区域内其他产业部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通过区域合作,可以使产业与产业间协调能力加强、关联水平提高,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区域合作能解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适应的问题,化解各产业内部各部门间发展的协调问题,充分发挥产业结构效应。

医药产业通过区域合作,使产业内部实现协调发展,由于协调化而产生结构效益不断提高,同时在合作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应对社会与市场的供求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

三、医药产业区域合作参与主体

图2 医药产业区域合作参与主体

拥有“永远的朝阳产业”美誉的医药产业市场规模多年来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态势,医药产业区域合作的参与主体主要可分为政府、产业链主体、行业协会。如图2所示,政府制定政策,规定合作范围与项目,引导合作进程,协调合作关系,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行业协会会员分布于医药产业链各领域,接受政府相关部门业务指导,为区域合作穿针引线,服务于各协会成员,反映行业企业的愿望和要求,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与市场秩序,促进区域合作进而推动医药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产业链主体依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合作领域形成合作意向进而达成集体决策,实现合作双赢。

(一)政府

政府是影响区域合作的重要因素,维护合作秩序与环境的强有力保障。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职能主要体现于三方面:一是提供公共产品,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土地使用、交通、通信网络、电力保障、供排水系统等)、社会基础设施(良好治安、生活配套设施)、行政基础设施(行政审批、行政管理、行政协调);二是提供财税优惠与经济激励措施;三是制定区域合作相关的规章制度[1]255。政府在区域合作中角色定位:

1.政策制定者

从国家决策顶层设计的宏观视角,目前我国的区域政策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国家整体国力提升的战略部署,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二类是围绕经济活动推行的尝试性的特区政策;三是针对地区资源匮乏制定的帮扶性的区域政策。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合作政策、扶持政策等需要政府通过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形式确定下来,通过政策的制定引导、推进区域合作。行政地域性区划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地区割裂,各区位间封闭发展,保护性贸易壁垒阻碍统一开放市场的发育。地方政府通过区域合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根本上解决了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发展特色产业、优化资源配置等目的。

促进区域合作中央地各级政府的相关实时性政策主要包括启动性政策、保护性政策、优惠性政策。启动性政策由地方政府对区域发展情况调研后做出的发起合作行为,创造初始化合作领域与项目,明确允许合作的范围,具有引导、规划的宏观管理作用;保护性政策维系良好合作关系,稳定合作环境,制定规矩与退出机制,减少区域合作的负面外部效应,围绕区域合作环节进行过程化管理;优惠性政策,分为引入性优惠政策与合作中优惠政策,提高吸引注资的力度,统筹医药产业承接与转移,以优惠政策激励区域合作。[2]

2.治理主导者

帝博特认为,人们根据辖区的税收与提供的公共服务种类来决定居住地点。因而,以足投票原则决定了辖区的形成,将公共服务的供给比拟为市场。[3]区域合作模糊了刚性的辖区边界,创造了多重治理目标。政府服务于公共利益,并创造公共价值。

在区域合作中,各区位间相互依赖而关系复杂,存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跨度,又具有共同的利益关系,最终目标是要达到现有条件下整个区域利益的最大化,即“多赢”局面。基于这种复杂局面,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线形管理效果甚微,治理便成为一种特别有效而适宜的调节方式。地方政府遵行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制定适宜本区域发展的地方性决策,是区域公共利益的代表,在区域治理中更多地是通过协商和沟通机制来解决问题,妥善处理各方利益诉求,具有不可挑战的支配权。

3.冲突的协调者

合作必有冲突,区域合作中产生的冲突,利害关系人众多、关系复杂且以组织为单位,冲突的焦点大体可分为四个方面:问题、利益、价值、程序,这四个焦点复杂影响层面广,很难制定标准化的冲突处理步骤。区域合作中的冲突分为两大类:建设性冲突与破坏性冲突,破坏性冲突表现为:资讯缺乏、情报错误、以偏概全、沟通障碍;建设性冲突是建立在对冲突进行管理的策略和方法的恰当理解和运用之上的。对于区域性、复杂性的公共议题,冲突的协调尤须强调共识的形式

根据托马斯和克尔曼1974年对冲突的两个维度的界定,分为“关心自己的结果”和关心他人的结果。政府作为冲突的协调者,需要积极处理好冲突的结合性与分配性:结合性即关心共同利益最大化;分配性即牺牲他人的利益使自己利益最大化。针对区域合作中冲突的产生焦点,政府应发挥协调者作用,要尽可能使冲突的结合性与分配性达到动态的协调平衡,实现多赢。

(二)产业链主体

虽然学界目前对产业链的概念众说纷纭,但产业链的本质和基础是价值链这一认识在学界是达成共识的。在医药产业发展中,以医药产品为核心组成同心多元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组织,这些组织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各种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相互区别、相互信赖,互为前提或结果,各环节或各片段连成一体,形成医药产业增值活动的连续统一体。医药产业链是医药信息流、医药资金流、医药技术流、医药价值流的整合。概括而言,医药产业链主体包括:医药研发主体、医药生产主体、医药商业主体、医疗消费主体。四个主体间是相互支撑与战略契约关系,形成多元关系的复合体。

1.医药研发主体

医药研发属于医药产业链上游,其发展速度与水平将影响整个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空间与方向。在对潜在医药实体发现之后,利用转换技术进行临床试验进而验证与完善,这一过程属于知识创新阶段,仅凭医药企业一己之力很难实现,研发企业一般会扮演研发成果资源整合者角色,保留企业内部核心研发优势,掌握相关业界动态,通过市场化手段积极疏通合作渠道,将外部研发成果内部化。

2.医药生产主体

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可以将研发验证后的医药产品应用于消费市场,属于医药产业链中重要的转化环节。以产业资本为原动力的生产者驱动价值链侧重于技术创新与生产工艺的改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于医药生产企业在从业资格、拥有资源、软硬条件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医药生产链主体是用生产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用供给创造需求,进而促进生产链的垂直分工体系发展。医药市场规模的扩大及医疗支出的增加使得医药生产企业利润稳步提高。自新医改以来,我国医药产业生产企业的利润稳步提高,利润总额由 2010年的 1,331.09亿元增长至 2014年的2,322.20亿元。[4]

3.医药商业主体

将产品转变为商品是医药商业主体的任务。医药商业链是医药产业后项关联主要有运输业、服务业、商业等产业部门,负责医药商品在市场上的流通,通过购进、售出等经营活动完成医药商品从生产向消费转移,是医药买卖的组织者,按照流转模式划分为批发与零售,形成围绕医药产业的环向关联。2011年5月5日,商务部发布我国首个药品流通行业专项规划——《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5],提出了5项发展目标和8项主要任务:其中提出要完善区域性药品流通体系。随着医药细分市场的发展,医药商业主体将根据市场需求与成熟度定位自身发展方向,更加重视区域内的合作以获得双赢的商业优势。

4.医药消费主体

医药消费受医药预置、经济能力、医药需要三方面影响,主体可分为医疗机构与消费者个体。医药消费主体是实现价值增值的关键,商业链主体借助品牌优势与营销网络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消费者主体医疗消费与非医疗消费也从服从型向自主性转变,其议价能力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医药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提升。

(三)医药行业协会

医药行业协会具有服务、协调、参谋功能,是非企非政的中介性质的社会团体,既贯彻医药方针政策,又维护行业权益。我国的医药行业协会主要分布于药品、医疗器械、包装与经营、技术评审等领域。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同时兼顾市场需求,为医药产业区域合作开展调查研究、信息服务牵线搭桥。

四、医药产业区域合作过程

医药产业依据分工职能大致可以分为七大板块:生产加工和销售板块;医疗器械板块;辅料基地;输送板块;原料药板块;生物制药板块。如图3所示,医药产业七大板块通过区域合作,在三大主体参与中由合作意向转为公共意识最后形成合作机制。

图3 医药产业七大板块区域合作过程

区域合作的核心是多中心、参与式、合作型的公共管理治理模式。沿着合作主体——合作客体——合作机制的逻辑进行,在区域合作中三大主体始终是主导力量。

合作主体:地方政府、产业链主体、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合作中,逐渐形成主体多元格局,进而促进整体医药产业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制定规则,维护合作环境与秩序;医药企业选择合作领域形成合作意向进而达成集体决策,实现合作双赢;行业协会作为自治组织,进行整体资源调配,推动全省医药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推动医药体制改革,反映行业企业的愿望和要求,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与市场秩序,促进医药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合作客体:即合作的标的,围绕医药产业链中某个或多个环节进行合作,医药产业七大板块间本身就是共生共依的过程,相互间通过合作达到需求的满足与利益最大化。

合作机制: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冲击着传统的政府间关系,由于行政辖区地理划分导致严重的地方发展的零星分布严重,区域合作的利益博弈与补偿机制构成合作机制的新的组成部分。

如图3所示,利益结合点是区域合作的动力因素,医药产业组织及管理者在制定合作事项之初应系统考虑各方利益诉求,加强各区位间利益相关与共生联系,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关切点。在利益结合点的驱动下,各医药产业组织自发形成合作意向,继而开展各种合作类型,加强了行业横向关系的发展。[6]253

合作意向:明确合作主题与项目领域,通过事前深入的沟通与协商,形成合作共识,构建共同接受的合作机制。

公共意识:医药产业合作的基础是区位间医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以异促同,在谈判与协商过程中将公共意识表达明晰化,发掘公共利益,避免公地悲剧,维系公共合作环境良性发展。

集体决策:区域合作的特性,很难由区域内某一医药单位或地方政府单独解决,在政策的主体上应吸引多方参与,形成多元格局。在地方政府政策制定的方式上应打破行政权威,强化合作意识。

图4 政府、市场与医药产业绩效关系

如图4所示,通过区域合作实现政府行为、医药产业、市场环境及综合绩效间良好关系。

发挥政府职能,准确定位区域合作相关事项,医药产业主体也应该结合产业发展实力与环境影响因素统筹谋划,以实现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与环境绩效的统一。在产业发展中,市场与政府优势互补,在融合中不断优化,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与效率,而政府干预在市场失灵时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与安全阀,通过区域合作减少区际不平衡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1]严汉平.区域协调发展大国崛起的必然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罗若愚,申瑀琴.区域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政府引导作用模型[J].区域经济评论,2013(3):23-29.

[3]Tiebout,C.(1956).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64(5):416-424.

[4]中国产业信息.2015年中国医药制造行业发展概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EB/OL].(2015-11-23)[2016-01-03].http://www.chyxx.com/ industry/201511/361060.html.

[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 [EB/OL].(2012-03-10)[2015-05-13].http://www.sda.gov.cn/WS01/ CL0194/69670_2.html.

[6]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吕增艳)

F127

A

1008—7974(2016)04—0075—05

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7.014

2016-03-27

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医药产业区域合作中的政府行为研究——以安徽省为例”(SK2016A052);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中医药创新体系的政府管理机制研究”(2009SQRS087ZD)后续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区域合作背景下知识管理研究(2015rw010)

徐金菊,安徽肥西人,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医药产业区域合作医药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传统医药类非遗
遵义(2017年24期)2017-12-22 06:10:49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国卫生(2016年12期)2016-11-23 01:10:10
英国区域合作元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0
浅谈羌医药产业发展思考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神威清开灵注射液荣获“中国医药产业科技成果巡礼”奖
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01-22 13:50:46
国家发改委公布2013年医药产业各项数据
上海医药(2014年5期)2014-04-04 19:41:54
长三角区域合作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