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平
二姐薛玉华是我表嫂的二姐,我自然也叫二姐。1951年出生的二姐,挨过饿,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是“50后”的典型代表。说起往事,最刻骨铭心的便是7年左右的知青生活。
1968年9月14日,首批下乡的沈阳知青浩浩荡荡开向农村。二姐就是其中一员,这年二姐17岁。二姐下乡的地方是沈阳市新民县周坨公社周坨大队6队,四男生三女生,其他学生在别的队。二姐和一女生住在队里的会计家,会计小两口和孩子住东屋,西屋的炕用木板隔上,东面是老两口和女儿,西面是二姐和另一女生。
知青的工作是和农民一样,参加田间生产劳动,每天和太阳一同起床上工,又和太阳一起收工。东北的旱田主要是玉米,播种、锄草、上肥、收割:冬天还要倒粪,周而复始。这些在城里娇生惯养的十六七岁的孩子,冷不丁放到农村真是难为他们了。手上打疱、腰酸腿疼,这已经不算事了。每天晚上收工后,吃饭、开会,回屋借着房东那边透过来的煤油灯光,用着房东并不充裕的井水,简单洗一下就睡了,而常常都是省了洗脸的程序。常年洗不上澡,肥皂稀缺,没有卫生纸等一些基本生活用品。每顿饭的定量是两个苞米面饼,女生还勉强够,男生吃不饱就和女生要一点饭票,或者额外花钱买。菜是单一的水煮白菜,没有油,唯一的作料是盐。有一次四个男生从地里偷来了一袋子青苞米,烀完了招呼女同学一起吃。刚吃一会儿就被队长发现了,晚上队里开批判会,一顿上纲上线,第二天四个男生被挂上大牌子游了街。
二姐身体不好,个虽不矮却瘦弱,似乎一阵风就能吹倒,同学们叫她“二级风”。有时干着活就会突然晕倒。有一次比较严重,她的爸爸从沈阳开车把她接回家休息了好多天。
两年后,大队建起了青年点。四十多知青就都集中在青年点了。两座房四间屋,生活上比以前方便了。但是毕竟条件有限,房间冬天冷夏天热,没有电灯点煤油,没有蚊帐,蚊蝇成群,跳蚤虱子肆虐。人真是随着环境而改变.在青年点,再干净的女孩子,都免不了会生虱子,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1972年农田改造时,要挖一条很大的水渠,每人每天的任务是10立方米土方。一连干了半个月.男生完成下来都很困难。二姐拼了全力也难以完成,幸好有妇女队长和一位男生的帮助,总算是完成了任务。也许是过度的体力透支,二姐在这之后不久就病倒了,只好请假回家休息了一个多月。
有的女知青和当地农民结了婚,组成了自己的家庭。结了婚就可以料理家务,不用下地干活了,这对于整日艰苦劳作的知青来说是一种解脱吧。
1972年,知青开始陆续返城,而这须经大队的审批,关系好的有门路的就可以先走。直到1975年1月,返城的名额才落到二姐头上,这时二姐已经是青年点元老级人物了。
回城后二姐分配到沈阳钢锉厂,先在车间,然后在幼儿园、销售处等部门。有了知青的经历,不论做什么工作,对二姐来说都不算是艰苦了。
现在的二姐苦尽甘来,儿子事业有成,在美国落了户,时常因生意上的事务返回国内。12岁的孙子有时在国内和奶奶一起住。二姐、二姐夫无忧无虑,尽享天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