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太仓:锦绣江南的创业新高地

2016-09-05 09:09
凤凰周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太仓德国

钟坚

6月2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筹备,太仓德国中心正式开业。这是全球第八个,也是继上海、北京之后全国第三个,还是唯一一个在大陆县级市设立的德国中心。

全球第八个德国中心为何选择落户太仓?

太仓德国中心董事总经理马悌思第一次到太仓的时候,很惊讶“中国还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小城市”,很快被这个城市吸引,从考察到最后做出设立德国中心的决心,他几乎没有犹豫。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家德企克恩-里伯斯与太仓结缘,到现在已入驻250家德企,太仓已成为中国德企集聚度最高、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德企之乡”。很多德国公司到中国大陆发展,不是先到北京、上海、广州,而是把首站放在太仓。如马悌思所言,在高昂的运维成本之下,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已到发展“天花板”,太仓距离上海很近,是上海的“后花园”,距虹桥枢纽30分钟车程,拥有自己的港口“江苏第一外贸大港”太仓港,交通航运十分便捷,而厂房、生活等成本低,因此企业选择落户太仓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

太仓这座江南小城在德国知名度颇高,“在德国工业发展城市罗腾堡或法兰克福,很多德国人不知道江苏,不知道苏州,但不知道太仓的却少见。”马悌思用很流利的中文讲到。这种二十多年磨合而来的认同感根深蒂固地沉淀在德国人心里,以致于天南海北的大陆官员如何游说马悌思团队,都毫不动心。

“德企之乡”是如何炼成的?客观上除了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成本优势外,与太仓人的性格禀赋有关,“我们比较规矩,做事重契约,承诺的事,一届一届领导持之以恒,绝不食言。”太仓市副市长陆燕说,当年的太仓官员为引进一个德企项目,可以连续跟进5年,直到项目落地。

“这边政府的承诺都是回国后马上兑现,这也是海外有好口碑的原因。”来自美国的赛业(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郑敦武说,当年赛业生物被引入太仓后,政府马不停蹄地帮助选厂房,搞装修,注册登记,“企业遇到什么事情,只要拿起手机给政府的领导打个电话,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从众多科研生产以外的琐事中解脱出来,赛业得以从容布局,仅3年多时间,产值过亿,企业准备5年内在主板上市。

太仓官员笃实的办事作风,给外来投资者和引进人才带来很大安全感。对于太仓,海归们对此地的第一印象是:这里路上行人很少,交通不拥堵,城市整洁,井井有条,与海外熟悉的生活环境相似。下班后,海归们可以到河边上的酒吧聚会,这跟他们在海外生活工作的方式几乎贴合。

德国人马悌思也有同感,不论是杨柳依依的城市景致,欧式的建筑风格,还是四通八达的观感印象,或是地方官员笃实高效的办事效率,这座小城的每一个角落及体现的形、气、神里,他很容易找到家乡的影子。

引才育才不惜“层层加码”

一只太仓产的膨胀螺丝就有五千项的专利。一套果汁瓶模具生产线,上交税收达到1.2个亿。与世界先进制造国企业为邻,科技创新的魅力每天都在产生巨大震撼力,也实在影响着太仓主政官员在招商引智时的产业抉择:大而全未必好,小而精很不错。

中德合作之初便碰到技术工人“短板”的问题,高度智能化的德企无法在太仓找到合适的工人。觉察到这一软肋,太仓开始全新引进海外教育模块、师资,委托本地高职院校进行双元制对德高级蓝领培训,这种探索式的努力历经十年已硕果累累:太仓本地一共培养了1万多名高级蓝领,这些人不仅为太仓本地所用,现在还输送到苏锡常地区;这些高级蓝领已成长为德企技术一线的中坚力量,跳槽至中资企业的工人则带去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先进的操作技术。

以德为师,太仓这种产业转型、人才项目选配上的理念转变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苏州华益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刘劲林博士从事的是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研发,能做这方面产品的国内只有7家企业,经过三年来的努力拼搏,它已是第一梯队的一员。“刚到太仓时我们就是几个人,政府在政策上给了很大的支持,仅人才项目资助差不多就有500万元,不几年事业已蓬勃发展了。”刘劲林博士说。在太仓,像刘劲林一样创业成功的海归博士还有很多,太仓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广开进贤之路的决心,吸引着世界各地优秀人才来这片热土创新创业,圆人生之梦。

“我们对一个领军人才的态度是层层加码,如果市里有300万专项补助,到我港区再加50万!”。太仓市委常委、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顾晓东了解的是,一些海外高层次人才不缺技术,只缺资金和土地,政府能做的是在这方面倾力支持。在港区不仅有充足的财政扶持的产业基金,还有本地民营资本参与的创新产业基金。“对待优质的高科技企业及创新技术项目,我们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刘劲林的苏州华益美生物科技公司扩容后,已入户港区生物港。

“家里来人了!”

傍晚时分,大群的洁白鸽子从圣母教堂前面的广场散去。德国纽伦堡一座中世纪风情的别墅里,一个华裔四口之家正欢欣愉悦的等待着来自遥远苏州太仓的“亲人们”。

热情准备家庭烤肉聚餐的,是德生堂生物有限公司的的钟文君博士一家。他们等待的亲人,正是前来德国推介人才工作的太仓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孙建江一行。像所有温馨舒适的家庭聚餐一样,钟博士一家和孙部长等人在家里的草地上烧烤、聊企业的发展和现状,钟夫人跑前跑后热情服务。在另一位华裔企业家的微信朋友圈里,他欣喜地说“家里来人了”。

这份熟稔和亲切,正是基于德生堂生物有限公司在太仓落户时所感受到的政府温暖和扶持。点对点式的人才扶持方式,让很多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形成一种鲜有的“朋友式”的沟通和相处模式。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孙建江一句话,也代表着太仓政府对人才项目的服务原则。顾晓东也有同样的理解,科技创新,企业始终是主体,政府只是一个推手,撒点“味精”,优化政策,给个导向,然后给你一个宏观的分析判断。政府角色定位应该在企业顺利发展的时候安静地走开,有困难时要及时跟进。

钟文君的德生堂生物有限公司在太仓有个深加工研发基地,主营中药饮片提取,已拿到欧盟认证,占欧盟市场份额7成以上。但出口一度遇到困惑,产品一个批次涉及几十种药材,如果每批次每种药材再要出具国内第三方机构检验合格证书,这将形成很大的运营成本,并大大影响药材通关效率。太仓市人才办出面协调有关机构,坚持原则,简化手续,压缩时间,帮钟顺利解决了此事。

在各地招才引智渐趋白热化中,一个好的企业项目或科技人才,经常被多地围抢。往往一个项目开出的条件很高,辗转多地洽谈都没落户,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太仓。这是太仓在招才引智中经常遇到的情形,太仓胜出的优势无他,在于一以贯之的真诚态度和细致服务。

“政府为他们服务,是希望他们企业能够在太仓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个就像我们做自己事业一样有成就感!”,孙建江说。

猜你喜欢
太仓德国
“我为太仓写首诗”全国现代诗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在太仓想起爱情
我的第二故乡
“梦梦”“娇庆”德国行
巧用一条线解决一类题
用一座太仓替你还债(组诗)
不等式,说声爱你不容易
新中国科技60年(3)
无情的应试教育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