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鲁成,武 丹,吴菲菲,李 欣,苗 红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124)
中国开展跨领域研究的思考
黄鲁成,武丹,吴菲菲,李欣,苗红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124)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兴起与发展;其次重点提出了跨领域研究概念及其特征;最后,从中国跨领域研究的现状出发,提出了中国开展跨领域研究的五点建议。
跨领域研究;研究现状;建议
跨领域研究始于跨学科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感觉到难以通过单一学科领域理论、方法和技术来应对各类挑战。而不同领域的交叉和渗透,不仅解决了现实复杂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科学发现,进而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走过了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再到交叉学科、最后到跨学科领域研究的变化过程[1-2],实践表明:为了更好地解决技术发展中的重大核心问题以及人类面临的复杂现实问题,特别是技术前沿的发现、技术创新和可持续性科学的发展,需要来自于不同领域研究者的交流与碰撞,而不只是信息共享。另外,“领域”之外的众多利益相关者,他们的智慧、经验和专长也是解决问题的灵感源泉。
跨学科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其含义与“合作研究”相似。早期,大多数学者对跨学科与多学科、交叉学科的概念不加区分,主要表达了涉及知识的广泛性。牛津英语词典中对“跨学科”的由来追溯到1970年9月7日,这一天在法国举行了由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主办的第一次交叉学科的国际会议,会议主题是关于“多学科”和“交叉学科”在现代大学中的作用。同年,Jean Piaget也提出了跨学科研究的概念。1980年,交叉学科研究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tudy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INTERSTUDY)成立,标志着跨学科研究的正规化。1987年,跨学科研究国际中心(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在第一届跨学科领域研究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跨学科领域研究宪章》。2000年,由瑞士重点环境项目(SPPE)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Roland W.Scholz共同组织了题为“跨学科研究:通过科学、技术和社会共同解决问题”的国际会议。在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专家Julie Thompson Klein也参加了此次会议,他早在1996年就出版了关于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著作,其中就谈到了科学的社会研究的观点,即跨边界研究。
近年来,跨学科研究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资金支持[3]。201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要求6300万美金(比2012年增加了210%)以支持促进跨学科研究和教育奖励计划,支持研究复杂的科学问题。英国也设立了专门的资金用于跨学科研究。2012年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基金会加入约合27万美元的倡议以支持跨国,跨学科的问题研究。基金会不是唯一用于鼓励青年科学家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机构,大学也正在进行结构化的变化以促进和适应跨学科研究。国际癌症研究所(NCI)建立了一个跨学科研究中心授权机制,被称为能量学和癌症跨学科研究(TREC)举措。2011年TREC中心授权了4个学术机构: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此外,2012年加利福尼亚大学跨学科实验室,中心和机构数量已经达到了18个。英国的赫瑞瓦特大学多学科中心数量也达到了20个。
随着科学、工程技术、产业、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的各种挑战日益严峻,迎接挑战、解决各类复杂问题,仅局限于跨学科研究已显出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不同于跨学科研究的“跨领域研究”。
2.1跨领域研究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阐释“跨领域研究”的含义,我们简要回顾人们对“跨学科研究”的解释。长期致力于研究跨学科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者Julie T.Klein[4]定义跨学科研究为:一种新型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涉及社会和科学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共同合作,以满足社会的复杂挑战。Angelstam,Per等[5]认为跨学科研究是集成不同学科领域,以及研究人员和实践者,以提高创新性问题的解决能力的一种方法。Jeffrey Alexander等[6]在PICMET2013国际会议中描述跨学科研究是来自多个专业知识库的理论、方法、工具和概念的整合工作,通常被视为“变革”研究的代名词。上述对跨学科研究的描述,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组织过程具有集成、共享与合作的特点。
Aboelela及其同事[7]认为跨学科研究是用一种新的语言说明问题,使用完全合成的方法,可能产生一个新的领域。Taylor Eighmy[8]认为跨学科研究合作产生深刻的再造(重新发明),通常在发现的前沿,可能产生新的跨越不同领域的全新领域。布鲁克大学的学者[9]认为,跨学科领域研究超越了传统领域的界限;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方式,产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学者[10]定义跨学科研究为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进行的研究工作,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平移创新,整合与超越具体领域的方法来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上述解释,突出了跨学科研究结果的创新性,即跨学科研究的结果不等于所涉及领域内容的简单叠加。
但目前对跨学科研究的阐释,无论是强调过程还是突出结果,都以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和思维范式为领域界定,不能充分反映创新活动中“跨”的特征。一方面,以学科为基础研究阐述“跨”领域,无法涵盖学科、工程技术、产业、社会以及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各种跨界研究活动;另一方面,当分析对象都具有跨领域特征时,没有阐述“跨”的类别与层次性,不能测度“跨”的程度,可能导致研究流于形式,难以深入。基于此,在借鉴“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跨领域研究”概念,“跨领域研究”更能全面反映研究活动中“跨”的特征,并对跨领域研究做如下阐述。
本文认为,“领域”是人类有意义、有目的、有理性的特定活动方面,是在一定理论、方法指导下的活动。科学、工程技术、社会、产业等就是不同的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理论、方法和目的。因此,跨领域研究包括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但不限于跨学科领域,如科学与产业的研究、技术与社会的研究就难以用“学科”去限定与概括。“学科”的产生往往落后于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挑战显然不能等“学科”确立后再去研究。“领域”也需要进行“类别和层次”的细分:如科学技术领域,《OECD科学技术分类》对其有六类三个层次的细分;专利技术领域,国际专利分类(IPC)有八类五个层次的细分;产业领域,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有二十类四个层次的细分。“跨领域研究”既可以针对科学、技术、社会、产业等之间的跨界研究,也可以是科学与技术的跨领域研究,还可以是学科内部不同一级学科、二级学科间的跨领域研究。跨领域类别与层次差异越大,研究的复杂程度也越大,需要动员的资源也越多。
由此我们认为,跨领域研究是这样一种研究活动:不同领域的研究主体和利益相关者,面对共同关心的复杂问题,通过应用不同领域的理论、知识、方法和工具,以及研究范式,取得一致成果和获得共同利益。
叙事元和时空元是考察一个以叙述为主的文体重要的因素,在时代条件的作用下,修辞转向带来了儿童文学在精神、认知、审美等方面的能量,同时也促进了儿童诗学的逐步完善。
2.2跨领域研究的特征
把握跨领域研究的特征,可以从它与多学科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的区别的角度去阐述。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多学科研究方法论特点是,未将不同学科方法论进行整合应用,以各自学科规范开展研究,依据不同学科方法论开展工作,不同学科理论模型并行应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论特点是,共享问题信息和研究框架,但各自研究主题或问题的某个方面;跨领域研究方法论特点是,突破了学科边界,构建了全新的——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法,即方法论的要素来自不同的领域,并形成一个思路及不断进化的方法,它是不同方法的融合,而不是复合。
从研究主体看,多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均为“学者”参与的研究,而跨领域研究则为学者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研究。
从研究过程中的主体关系看:多学科研究中的主体关系一般是“自己顾自己”;交叉学科研究中的主体关系一般发生在不同科学领域中的科学家间;跨领域研究中的主体关系一般发生在不同学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
从研究结果看:多学科研究结果的特点是,参与各方均产出自己的成果,没有成果之间的交流;交叉学科研究结果的特点是,参与各方产出各自的成果,成果之间具有交流;跨领域研究结果的特点是,参与各方产出同一成果,成果是各方共有的。
从知识流动特点看:多学科研究中的知识流在自己的领域内流动,不存在交互流动,不产生新知识和新领域;交叉学科研究中的知识存在互流,即知识从一个领域流入另一个领域,但不产生新知识和新领域;跨领域研究中的知识存在相互流动,且产生新知识和新领域。
从研究对象看:多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多为学科导向,解决学科发展中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跨领域研究则是问题导向,面向复杂的现实问题展开研究,在承认现实世界的多样性的条件下,追求共同的利益目标。
中国虽已开展了一些交叉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以“学科”为基础的。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科技和社会大发展时期,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科技管理体制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类复杂问题众多且交织在一起,仅仅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跨领域研究是不够的,需要把握跨领域研究现状,深入系统地开展跨领域研究。
表1 调查结果统计
从科学技术与技术创新来看,中国多数企业缺少跨领域研究,特别是产业界与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之间的跨领域研究;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之间缺乏跨领域研究;高技术创新与草根创新之间缺乏跨领域研究等,这导致创新驱动发展的效果有待提高。从资源、环境和生态方面看,没有跨领域研究,将难以解决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
根据我们对50名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的专家及管理者的调查结果(见表1)表明,普遍认为应当开展跨领域研究。
总的看来,中国的跨领域研究刚刚起步,还存在一些问题:理论认识不足、研究方法缺乏、缺乏激励机制、学科制度限制、存在研究壁垒、同行专家少、缺少管理与评价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大力倡导跨领域研究,充分发挥跨领域研究的重要作用。中国的跨领域研究还局限在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和融合,科学技术、社会和产业领域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积极性很低,造成跨领域研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引导与指导。相比西方国家,中国目前还没有提出一份系统性、全局性的跨领域研究报告。因此,国家应鼓励有关研究机构开展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发布跨领域研究进展报告,引导和指导开展跨领域研究。其二,开展跨领域研究,还要特别重视教育基础,要打破文理分家的教育制度。其三,要努力建设学科领域之间,学科、技术、社会和产业领域之间交流沟通平台,促使研究人员了解彼此的理论方法与研究范式,逐步形成共同的愿景,形成跨领域研究的文化,实现集各方力量共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共识。
(2)开展跨领域研究评价,激励跨领域研究。由于跨领域研究的重大意义,因此对于属于跨领域研究的项目应当给予重点支持。跨领域研究评价既需要同行专家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进行,同时跨领域研究项目的评价也要重视资助方、成果提供方和用户的共同参与[11],根据他们各自对项目进展的反思和反馈意见作为评估的一个参考。在评价中,还应提倡利用专利分析、文献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但是基于跨领域研究项目的结果不一定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呈现,并且目前中国还很少有专门刊登跨领域研究成果的期刊,对跨领域研究成果的认定存在一定限制,因而目前采用客观数据对跨领域研究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基于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研究思路和方法以解决目前面临的跨领域研究项目的评价问题。
跨领域研究项目的评价,首先要确立基本原则,不符合这些基本原则的项目则不能列为支持对象:能够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有助于国家安全;能提升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能力;能显著提升消费空间;能创造新知识空间,形成新学科(技术)领域;能够解决重大工程、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研究成果一般不能完全市场化和商品化;显著的公众影响力;成果应用于多部门、多产业领域;可持续发展。
针对符合评价原则的项目,设计问卷进行项目评分,主要掌握以下信息:项目涉及到的科学技术领域;项目研究过程的跨领域特点;项目的潜在公众影响;项目成果影响的部门等等。
针对得分高的项目,填写《跨领域研究项目简介》,为后续客观评价奠定基础。填写内容包括:项目名称(中英文);项目涉及的具体学科领域;各领域的主要专家;关键词(中英文各10个);项目摘要(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主要研究过程,发挥作用部门、产业领域);成果可以发表的国际期刊(列出刊物名称);专利成果的IPC分类号(预计)等。
根据《跨领域研究项目简介》对跨领域研究的多样性、差异性、均匀性、集成性(四性)进行评价:多样性是指所含有不同技术种类的多少——越多越具有“跨”特征;均匀性是指各技术种类所占比例或权重——越均匀越具有“跨”特征;差异性是指各技术间差别的大小——越大越具有“跨”特征;集成性是指跨领域研究成果是否激发了现有学科领域的新见解、新研究方向、新学科的形成,是否解决了重大工程、产业发展瓶颈问题,开发了产业共性技术。
(3)开展跨领域技术预测,为创新驱动发展奠定基础。首先是跨领域技术预测哪些内容,其次是如何进行跨领域预测(方法问题)。在评价的基础上,应对跨领域项目得分较高者进行预测,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跨领域研究项目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发展阶段;跨领域技术竞争态势;跨领域技术研究热点;跨领域技术应用领域;跨领域技术研究前沿等。
(4)创新跨领域研究组织,提高研究效率。跨领域研究需要相关部门的资源配给和支持,针对中国目前的状态,应研究虚拟型跨领域研究组织和实体性跨领域研究组织[12]相结合的形式。也就是说,跨领域研究中心体制可以尝试半集中半分散、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流动体制。这样既可以防止机构庞大导致投入过多,又能真正实现跨领域研究。另外,可以设立独立的跨领域项目协调部门,用于组织、协调和监督跨领域研究的稳定进行,避免由于个人意见不同或者交流不畅造成研究周期拉长。
(5)努力提高跨领域研究管理[13]水平。一是利益、冲突和关系的管理:跨领域研究团队由来自不同背景、有着不同研究习惯和文化的研究人员和利益相关者组成,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意见的分歧和思想的不统一,协调管理是必须要考虑的任务之一。二是沟通和信息的管理: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利益相关者(社会行为者)之间的不间断沟通,可以促进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信息的融合,从而确保跨领域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知识和成果集成的管理:集成性是跨领域研究的关键特征,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以解决面临的问题,进而呈现一个共同的研究成果,是跨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许多方面跨领域研究项目的管理是不同于以利润为导向的公司或研究实验室。跨领域研究一般是公益性的研究,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这是研究管理人员必须考虑到的事情。
[1]JOSKE F G Bunders,JACQUELINE E W Broerse,FLORIANKEIL,et al.How can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contribute to knowledge democracy?[M]// Knowledge Democracy.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0:125-152.
[2]WICKSON F,CAREW A L,RUSSELL A W.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characteristics,quandaries and quality[J].Futures,2006,38(9):1046-1059.
[3]VIRGINIA Gewin.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break out[J].Nature,2014,511:371-373.
[4]THOMPSON Klein J,GROSSENBACHER-Mansuy W,HA¨BERLI R,et al.Transdisciplinarity:joint problem solving among 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an effective way for managing complexity[M].Birkhauser Basel,2001:332.
[5]ANGELSTAM Per,ANDERSSON Kjell,ANNERSTEDT Matilda,et al.Solving problems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definition,practice and barriers of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J].Ambio,2013,42(2):254-265.
[6]JEFFREY Alexander,KEVIN Bache,JOHN Chase,et al.An exploratory study of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breakthrough ideas[C].2013 Proceedings of PICMET’13:Technology Management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2013:2130-2140.
[7]ABOELELA SW,LARSON E,BAKKEN S,et al.Defin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Conclusions from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literature[M].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07,42(1):329-346.
[8]Taylor Eighmy.Some Thoughts on Fostering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Heading Towards a “Discovery Collaborative Incubator”[EB/OL].[2013-04-29].http://research.utk.edu/files/2013/08/ transdiciplinary_research_4-29-13.pdf.
[9]Brock University: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EB/OL].http://www.brocku.ca/trans-disciplinary-research.[2013-06-15].
[10]Harvard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Energetics and Cancer Center[EB/OL].[2014-11-10].http://www.hsph.harvard.edu/trec/about-us/definitions/.
[11]ROUX DJ,STIRZAKER RJ,BREEN CM,et al.Framework for participative reflection on the accomplishment of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gram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10,13(8):733-741.
[12]王建华,程静.跨学科研究:组织、制度与文化[J].江苏高教,2014(1):1-4.
[13]BARBARA Gray.Enhancing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through collaborative leadership[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8,35(2):S124-S132.
(责任编辑刘传忠)
Thought on the China’s Cross-cutting Research
Huang Lucheng,Wu Dan,Wu Feifei,Li Xin,Miao 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24,China)
This paper firstly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then expounds cross-cutting research’s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Finally,as for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ross-cutting research in China,fiv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carry out the analysis in China are presented.
Cross-cutting research;Research status;Sugges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40)。
2015-07-27
黄鲁成(1956-),男,河北徐水人,教授、博导、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科技与产业创新管理。
G30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