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宝,胡芳肖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2.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机制探讨
王育宝1,胡芳肖2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2.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基于发展的观点对科技园区创新创业功能、发展绩效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多,而从可持续发展机制层面揭示园区发展规律的原创性研究却很少。为发挥科技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演化分析、比较分析,对美国“硅谷”、英国剑桥、韩国大德、中国台湾新竹、北京中关村等科技园区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机制和规律。该文对丰富科技园区管理理论和推动园区持续发展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科技园区;创新驱动;开放式发展机制
自1951年美国斯坦福工业园诞生至今,全球已建立数千家科技园区。科技园区不仅促进了科技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和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而且它在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和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发展科技园区更是被不少国家和地区作为摆脱危机的重要手段。科技园区的地位日益重要。但现有成果主要是基于发展的观点,重点对园区的创新创业功能、绩效进行评价,很少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从持续发展机制层面揭示园区永葆活力原因的文献[1]。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推进区域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创新驱动下科技园区新增长极作用,建构园区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和机制就很关键。
为此,借鉴Francis等[2]的研究成果,基于国际化视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演化分析、比较分析,本文对美国“硅谷”、英国剑桥、韩国大德、中国台湾新竹和北京中关村等世界科技园区发展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揭示了科技园区成长壮大和持续发展的机制和规律,为区域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奠定理论基础。
2.1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在资源环境紧约束背景下,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自组织、动态进化过程。基于国际化视野,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园区创新驱动和发展高新产业的特点,科技园区持续发展可定义为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则的前提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通过产业集聚、研发创新、孵化培育等手段和措施,促进科技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带动效应充分发挥,从而实现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科技园区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也是一个由创新、智力等高端要素所带来的园区整体自组织动态演化过程,遵循由低级向高级、由局部向整体、由要素集聚向系统优化的进化规律。
判断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指标主要有两个:创造就业和创新创业绩效明显。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学园、韩国大德特区、中国台湾新竹和北京中关村等发展中高科技企业数量与其所吸纳的新增就业岗位与日俱增,总体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也呈持续上升态势。这些一流科技园区的成功发展表明,科技园区持续发展,与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政策激励、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引进和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密切相关。
2.2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考察国际科技园区产生、成长和发展壮大的历程,可以发现,影响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园区区位、体制机制、集聚经济、风险投资、企业孵化、产学合作、文化环境、政策法规、人力资源等,但关键因素可概括为集聚经济、创新驱动、政府扶持三个方面。
(1)集聚经济。企业地理集聚的收益递增效应是科技园区建立和发展的初始动机,也是园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地理上的集聚有利于充分利用大学学者多元化的知识、能力和高校院所的研发条件,形成产业和学术研究间的互动;有利于通过创新集聚带动产业集聚,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高创新创业激情和创新型企业生存率和效率,促进区域持续发展。Weaherhead和Storey(1995)对英国35个园区内外企业比较后指出,园内与大学存在联系企业在竞争中存活的可能性较高。Phillimore(1999)对西澳科技园的研究发现,园内企业间、企业与大学间的网络互动和彼此协作,能有效促进创新创业。Chih-Hai Yang等(2009)对台湾科技园区内外新技术企业R&D投入的产出弹性研究发现,园内企业明显高于园外企业。Ratinho和Henriques对葡萄牙科技园区的研究也表明,园区与大学的互动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3]。
(2)创新驱动。创新是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园区发展中,存在高水平创新能力产生高水平生产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魔术三角”。实证研究也表明,在影响创新的各要素供给和创新系统的自组织能力有限条件下,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提高园区系统的运作效率,保持园区报酬递增的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对比美国“硅谷”、英国剑桥、中国台湾新竹等持续发展的原因,可以发现,企业家精神浓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风险资本充裕、创新基础设施完备等增强园区创新能力的因素是推动园区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2]。美国硅谷能引领全球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首先依靠的是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其次是风险投资。日本科技园区发展缓慢,和其强调社会保守认知、忽视风险投资和创新有关。
(3)政府支持。政府强力支持创造了园区创新创业宽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不管是园区发展规划、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制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还是低碳、绿色、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政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硅谷”虽是自发型园区,但其发展中,政府一直发挥重要作用。1955—1963年间,硅谷半导体产业35%~40%的营业额来自政府采购;1993—2004年,政府为硅谷提供了136亿美元以上研发经费。英国剑桥科技园1970年代中期后迅速发展,主要源于政府支持力度加大。中国台湾政府也非常支持新竹园区发展。1978—2009年30年内,仅地方政府就投入836亿新台币用于园区建设。韩国大德研发特区1973—1993年20年内,仅基础设施一项政府投入就达30兆韩元。中国北京中关村是典型的政府扶持性园区。中关村发展的每一个重大转折点,都与中央政府的持续扶持密不可分。
当然,受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影响,科技园区也存在知识和创新外溢性不高、产业空间狭小拥挤、科技资源统筹能力差、辐射带动效应弱、园区生态转型缓慢等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园区持续发展中应当足够重视的内容。
科技园区持续发展机制,是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下由创新、智力等高端要素驱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园区整体自组织运动决定的,主要可概括为园区成长机制、创新能力培育提升机制、开放式发展机制和创新创业文化培育机制等。其中,园区成长机制是园区成长演进和企业内生式集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和能力保障;创新能力培育提升机制是园区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开放式发展机制为园区产业、技术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良好制度和运行支撑;而创新创业文化培育机制则是引导科技园区持续发展的“灵魂”。这些机制在园区持续发展中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园区持续发展。
3.1成长机制
(1)要素集聚和企业集群化发展机制。在发展中,成功园区不但注重统筹整合产学研要素,而且还嵌入了金融、创业等高端要素,并使其呈现高度集聚态势。要素集聚与企业集群化成长,园内不同利益主体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渠道进行彼此接触,形成网络,有助于放大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增强企业技术吸收能力,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而知识溢出的增大和企业吸收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增加就业,促进发展。Saxenian(1994年)就发现,与波士顿128公路逐渐没落相比,硅谷的成功,很大程度依赖于硅谷不同组织、个人间相互结网、相互依存协同网络体系的建立和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研发、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4]:一方面,园区内和周边大学、研发机构等技术成果的外溢,为要素集聚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风险资本集聚解决了硅谷新创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中国台湾新竹、北京中关村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园区的兴起和持续发展,与重视产学合作、集聚风险资本、重视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发展产业集群就密切联系。通过密切工研院、大学与企业的关系,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中国台湾新竹曾成为仅次于美国、以色列的世界第三大风险投资市场,并发展成了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的集聚区;北京中关村通过吸纳高端人才、集聚国内外风险资金和统筹研发设备,正向世界研发中心快速迈进。
(2)企业孵化加速机制。孵化创新型企业是科技园区的特色,是园区区别于其他经济区、产业区的典型标志。科技园区实际是一个综合型孵化器、加速器。通过建立企业孵化器(专业型和综合型)、加速器、“创客工场”等物理平台,以市场化手段为主,创新融资方式、引进中介机构、实施优惠政策等,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提供“苗床”条件,积极为新创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提供法律、人才、资金、孵化等服务,园区促使了新创企业成长、壮大。随着孵化理念的渗透和加速、延伸,园区培育科技“瞪羚”企业和配置资源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区内企业更容易获得公共资助和孵化、加速服务,企业成长率更高。美国“硅谷”能走出像苹果、惠普等一批知名跨国高技术企业,主要归功于其孵化新创企业而产生的竞争优势。ITRI(台湾工业研究院)是中国台湾新竹高新技术企业孕育、孵化的温床。北京中关村在致力于孵化器物理空间扩展的同时,通过先投入资金建设创新创业条件平台、然后利用平台集聚效应吸引项目和企业入孵、再从中筛选优秀项目重点培育和进行创业投资、加速发展的全产业链孵化模式,实现入孵企业和孵化器双赢。截至2014年底,中关村已累计孵化毕业企业7000多家,孵化成功率60%以上。
3.2创新能力培育提升机制
创新为科技园区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技术创新的发展阶段可分为纯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拓性开发、高级开发五个阶段。阶段不同,对实施主体的素质要求也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根本目标,就是通过技术成果的研发、转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科技园区发展中,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及其网络中一直扮演关键角色。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企业则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与金融融合产生的创业投资机制则有效解决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而加速园区发展。自主创新在园区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硅谷”建立的最初目标是建成世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心。50多年过去了,随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硅谷”在引领全球技术创新的同时,主导产业也不断发展,“硅谷”成为了世界一系列技术浪潮的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策源地(见图1)。剑桥科技园发展初期,主要依靠从事“纯理论”研究、缺乏敢闯、敢干精神的剑桥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绩效较差。后来,随着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引入、成长,高新技术产业才得到迅速发展。韩国大德通过强化产学研共同体建设,激发创新创业动能,促进技术研发与成果商业化等措施,使园区走出了一条从模仿到创新再到创造、从纯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全面高新技术研究、从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到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道路。
图1 美国“硅谷”高新技术更替与新兴产业成长路径
北京中关村通过深化科技改革、集聚创新资源、开展股权融资试点和建立企业、大学、行业协会参加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经济组织或新社会组织,构建了结构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创新创业中心。
3.3开放式发展机制
Chesbrough等(2006)的开放式创新理论认为,企业要实现技术突破,就需要突破企业边界,将内、外部所有有价值资源和创意有机结合,并同时使用当前市场和新市场两条市场通道和公共研发与服务平台,获取和利用高校院所、政府等外部资源。该理论强调企业对内外创新资源有效整合和创新中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化非线性活动过程,不能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而应在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与其他组织(用户、供应商、竞争者、政府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市场化过程中进行[5]。建立跨越多个组织开放的、横向互动的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实现破坏性创新的关键(见图2)。
这一转变在科技园区发展中表现最为明显。科技园为大学和企业、人才等的集聚提供了开放的联系和沟通空间、研发设施等,而集聚在园区的研发设施和人员始终聚焦创新,这就使园区在孵化和促进新创企业发展方面具有更强优势[6]。国际成功园区就是通过对园区空间边界、人才边界、创新生态系统边界乃至职能边界等多重边界的跨越,密切了各创新主体的联系,催生了区内外创新成果产生和商业化,创造了一个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开放市场,提升了园区在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影响力(见表1)。美国“硅谷”始终强调园区发展的网络性、开放性,通过市场化的“引外型”人才战略、“开放式”创新战略、“多样化社区”环境战略等措施,其生产网络、创新链不断向外延伸,造就了一批世界高科技旗舰企业[7]。
3.4创新创业文化培育机制
深厚的创新创业文化底蕴是“硅谷”成功的重要保障和持续发展“灵魂”:频繁的人才流动、自由的创新创业体制,特别是“容忍失败”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分散的决策过程,是硅谷创新创业文化的精髓。在硅谷,员工如与老板产生分歧、另起炉灶,依然能与原先雇主进行合作交流,甚至获得风险投资。正是这种自由平等的创新创业文化,使它成为了创新创业者的天堂。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都试图移植或再造“硅谷模式”,但成功者不多。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它们没能形成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针对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创新期、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五个阶段所面临的经营风险的不同,硅谷将资源、网络、机制的重心放在前两个阶段上,注重技术创新的源头,提倡冒险精神,允许失败,营造了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和文化。而模仿者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将资源投到企业成长的后三个阶段,结果使其失去了在技术上形成垄断的先发优势,进而阻碍了新技术的发明和成果转化。东亚和日本的科技园缺乏活力,主要是受儒家文化强调中庸、个人对企业忠诚等文化的影响。
图2 从封闭创新到开放式创新再到创新生态系统
园区名称开放式发展机制美国“硅谷”强调经营市场化、国际化和全球创新中心地位;积极推行“引外型”人才战略、“开放式”创新战略、“多样化社区”环境战略等,通过技术、产品、企业组织再造和扩张,将创新和生产网络向全球延伸英国剑桥通过政府鼓励技术创新和产学合作等,将园内企业以及全球性企业紧紧吸附在园区,让其落户扎根韩国大德特区颁布《外国人投资法》,吸引国际创新创业人才;面向发展中国家开展STP,输出本国园区建设模式;与海外研究开发创新群建立合作;举办大德全球创新集群会议等中国台湾新竹建立与“硅谷”多元互动的人才引进培养关系;通过与硅谷企业的合作生产、人才交流,充分利用返台硅谷华裔工程师,建设硅谷全球创新和产业发展网络重要部分中国北京中关村扶持区内企业在技术标准上与跨国公司角逐,提高企业国际的话语权;建立包括国外大公司在内的产业联盟,使国外技术、管理经验为我所用;与世界知名园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开展跨国并购、境外上市、吸纳国外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等
世界主要科技园区成功发展的历史表明,科技园区的持续发展,不但需要重视园区市场化体制机制建设,强化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积极推进企业内生式成长、产业集群式发展,而且还需注重营造吸引和创造新企业以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文化环境,集聚高端要素,努力增强园区持续发展能力。
(1)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促进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创建科技园区的根本目的,也是实现园区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要获得持续发展,园区必须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吸纳高端要素和企业、高校院所在园区的集聚,努力提高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扶持区域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建立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和机制。自主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园区持续发展的关键。园区要坚决摒弃依赖思想,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通过构建适应环境变革的管理模式、高效运作的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等,为培育企业诞生、有效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性提供良好条件。
(3)充分发挥园区凝聚创新要素的平台作用,建立开放多元互动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科技园区是高校院所、企业、中介机构、政府等多元主体的集聚地。随着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园内创新创业多元主体互动不断强化,开放互动的园区自主创新生态系统开始建立。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积极搭建开放的面向企业、高校院所和个人的创新创业平台和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就很必要。
(4)加强政策激励,建立利益与风险共担的园区持续发展机制。市场不是万能的。加快解决园区科学、持续发展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必须持续重视发挥政府在园区发展中顶层设计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特别是发挥政府在园区顶层设计、产业发展政策、收入分配机制等方面的作用,建立起园区内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给创新创业者提供巨大发展空间。
[1]张永凯.国内外高新科技园区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9(1):49-54.
[2]FRANCIS C C Koh,WINSTON T H Koh,FEICHIN Ted Tschang.An analytic framework for science parks and technology district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singapor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2005):217-239.
[3]TIAGO Ratinho,ELSA Henriques.The role of science parks and business incubators inconverging countries:evidence from portugal[J].Technovation,30(2010):278-290.
[4]SAXENIAN,A.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5]CHESBROUGH H W,VANHAVERBEKE,W,West J.Open Innovation:Researching a new paradi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6]ROMULO de S,FABRICIO Jr,FABIO R da Silva,ELIANE Simoes.Strengthening of open innovation model:using startups and technology parks[J].IFAC-papersonline,48-3(2015):14-20.
[7]沙德春,曾国屏.超越边界:硅谷园区开放式发展路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5):1-5.
(责任编辑刘传忠)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Science &Technology Parks
Wang Yubao1,Hu Fangxiao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2.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Though there are a lot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to calculat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unction and developing effect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S&T Parks)based on the developing theory,it is still very little original literature to reveal the developing law of the S&T Parks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from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chanism.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S&T Parks and to realize the leading role,the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about the S&T Parks of Silicon Valley,Cambridge UK,South Korea Dade,Chinese Taiwan’s Hsinchu,and Beijing Zhongguancun based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by the evolution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the S&T Parks is pointed out.The study is beneficial to enrich the management theory of S&T Park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T Park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S&T Parks);Innovation-driven;Opening innovation mechanism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070),陕西省软科学基金(2015KRM1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S2010046,sk2014053),西安市软科学基金(SF1307-1),榆林市产学研合作项目(2015cxy-15)。
2015-08-03
王育宝(1968-),男,应用经济学博士后,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
F127.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