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诚智能玩转特种机器人魔方

2016-09-05 01:28邓继跃张潇卓
中国机械 2016年9期
关键词:特种核心技术机器人

中国工业报记者 邓继跃 张潇卓



开诚智能玩转特种机器人魔方

中国工业报记者 邓继跃 张潇卓

目前,中国在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应用市场的同时,基本形成了涵盖整个机器人产业链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能力,尽管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差距明显。事实上,与国内城市发展“千城一面”相似,在国内装备制造领域,精致与特色同样稀缺。而在这样的产业氛围中,只有致力于发展核心技术的企业才可能脱颖而出,畅游蓝海。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就以其构建起的核心技术能力,抓住了市场机遇,在装备制造行业面临严重竞争与生存压力的形势下,逆势上扬,在特种机器人产业领域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今年以来,该公司特种机器人订货数量较去年同期实现爆增。截至4月底,公司特种机器人销售已达490台套,合同额3.9亿元,在国内特种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上高居首位。对此,公司董事长许开成深有感触地说:“这得益于发展技术专长已固化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吃技术饭才有未来

创新、变革,这是多年来在各种语境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这不仅仅因为核心技术从来就是买不来的,而且,产业领域核心技术“空心化”长期得不到实质性改观,已经使装备工业在变化了的市场环境中,竞争力受到明显制约。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传统增长模式的失效,都要求装备企业要着力于技术以及品质的附加值。

应该说,在开诚智能的发展轨迹中,技术能力始终在主导着企业的运行轨迹。在唐山这个以资源为特点的重化工业区域,这简直就是一朵奇葩。较早形成的服务制造理念以及走技术专长型的企业发展定位,使开诚智能在发展历程中的每个节点,总能以新技术、新产品改变格局,逆转运势。以自动化装备和装置提升传统产业效率的经营模式,使其在区域企业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个性。

在开诚智能开发的产品中,许多贵为“国内第一”,譬如 “PLC矿井操车信号控制系统”、“PLC矿井提升信号控制系统”、“矿用隔爆变频调速装置”、“矿用隔爆高压软起动装置”等。开诚智能俨然成为国内煤矿自动化装备的优质供应商和新技术应用的引领者。

进入新世纪,开诚智能将发展重点指向了更高层次的机器人领域。这意味着,开诚智能开始从工业自动化向智能化领域发力。

说到开诚智能启动机器人研发,契机应该缘自一次矿难。在那次事故中,受制于井下的恶劣环境,贻误了最佳救援时间,造成了人员生命的损失。“当时我就想,应该做个可以到危险环境中代替人、提高救援效率的机器人,免费提供给矿区用。”许开成回忆说。正是这样一种人文情怀,成就了今天开诚智能在高危作业环境下的机器人研制。

目前,开诚智能已形成五大机器人系列产品,并取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外观专利4项。开诚智能紧紧结合市场需求,制定企业机器人发展战略,特种机器人的研发方向正逐步向消防、化工、煤矿、非煤矿山、军工、电力、市政建设等领域扩展。

沉寂中迎来的暴发

开诚智能的产品结构主要由煤炭装备和特种机器人组成。近几年,煤炭行业的持续低迷使相关装备市场需求疲软,开诚智能的煤炭装备在销售出现拐点后,呈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而机器人产品在2015年之前的销售规模,尚不能对冲传统产品销售下降所造成的缺口。

不过,以近期发生的一些重大安全突发事件为契机,十年磨剑的开诚智能特种机器人终于迎来了市场暴发。

4月11日,由10多人组成的某地区考察团在开诚智能进行了深入交流考察。据了解,该考察团对开诚智能的综合体系给出了高度评价,颇具规模的产品订单随之签订。进入2016年以来,这类考察、交流、合作活动在开诚智能形成了常态化。订货额成十倍的增长局面甚至超出了企业最乐观的预判。

自重组加入中信体系后,依托集团的资源优势,开诚智能在研发、销售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发生了质的提升。面对机器人需求市场的迅速扩大,开诚智能已新增三条生产线,预计到年末有望形成年产机器人1000台套的能力。

开诚智能的主打产品——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凭借体积小、性能优的特点,迅速打入了国内外市场。目前,菲律宾、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等国的供应商已与开诚智能签订了采购合同。其中,德国某知名企业还将开诚智能生产的消防机器人作为标准配置,每台消防车配套4台消防机器人,随消防车一并销售,以提高消防车自动化水平。

机器人属智力密集型产业。在国内机器人市场主要由国外品牌控制的格局下,国内企业的发展需要不竭的技术升级为支撑。在开诚智能的300多名员工中,近三分之一是研发人员。企业完成重组后,开诚智能在积极吸引机器人研发高端人才的同时,借助中信集团的优势,充分利用中信重工与中科院自动化所在北京共建的自动化研究分院资源,持续加强核心技术能力的提升。许开成介绍说,开诚智能在智力资源的利用方面不会仅仅局限在国内,而是要走向国际,包括考虑到欧美设立研发机构。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对话开诚智能创始人许开成

在淘汰落后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发展智能装备产业的大背景下,机器人所承载的智能制造光环,使其成为许多地区推进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特别是自《中国制造2025》发布后,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概念高烧不退。一时间,大江南北,机器人产业园遍地开花,各路热钱趋之若鹜。令人颇有搞“运动”式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感觉。当富有悲情色彩的很多传统产业还处于缓慢复苏的半休眠状态时,机器人产业会否再次陷入低端同质化扩张的泥潭呢? 作为一个起步于“民间”,却始终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不断追求、并在机器人制造领域脱颖而出的企业,开诚智能是如何成为了“先知先觉”的开拓者呢?

开诚智能董事长许开日前就此接受了中国工业报社记者的专访。

记者:近年来,国内机器人市场增长迅猛。国际机器人巨头纷纷抢滩登陆,以ABB、库卡、安川电机、发那科为代表的国外机器人企业占据了国内大部分机器人市场。特种机器人领域的竞争格局是否也有同样的强度?

许开成:应该承认的是,在特种机器人领域,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确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差距最直观的体现在产品价格上。与开诚相类似的产品,国外价格是我们的两至三倍。目前,国内从事特种机器人制造的企业不超过10家,具备自主核心技术的,除我们也许就没有其他了。

记者:开诚智能脱颖于唐山这样的资源型城市,的确难能可贵。中国制造长期与低质低价并行。更多关注规模扩张的运作模式,不易于先进制造能力的形成。有人说,企业家是一种天赐资源。那么,在您看来,企业个性化与专著力的形成,也是一种本能?

许开成:我是矿工出身。不过,开诚智能的第一桶金,是来自于我开发的一项井用电子通讯专利产品。俗话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很早就对工业自动化有一种特殊的兴趣,而且伴随至今。有些事就是这样,当一个人坚持做自己,不游离,不动摇,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到极致,改变将自然而至。曾经也有人建议我上房地产项目,但我回绝了,固守实体,只吃工业自动化这碗饭。事实证明,只有如此,企业才能保有持续发展的后劲与能量。我们今后仍会沿着发展技术专长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记者:眼下,机器人产业在国内热得发烫,而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短缺又成为产业内质提升的短板。在唐山这样的三线城市,开诚智能是如何留住人才的?

许开成:眼下,一些企业对人才已经到了公开掠夺的地步。不过,开诚的技术队伍基本稳定。我们主要是靠事业留人,提供平台,让能人充分施展。同时,我们也积极通过多种形式,为人才提供更多的提高机会,包括提供国际性的交流机会,让研发人员能在国际顶级的平台上参与技术创新活动。

记者:国内现有的机器人产业园区已多达四十个,估计这个数字还会不断攀升。据了解,许多省市在“十三·五”规划中,都提出要发展机器人。那么,在您看来,发展机器人产业首先应该具备哪些资源要素?

许开成:离我们不远,就有一个机器人产业园区。仅仅是河北省,还有许多想上和已经上了机器人产业园的城市。其他省区大手笔投资的也大有人在。

机器人属于高技术密集的产业领域,掌握核心技术是发展产业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搞了大量的产业园,而没有核心技术,只是做组装,搞代工,无非就是来料加工后的国内销售。如此,在盈利模式及技术形成与经验积累上得不到任何新东西。如果迅速出现低端产能过剩的局面,将对机器人这一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损害。

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技术由伺服系统、控制器、核心算法、减速器以及应用和集成技术组成。如果不同区域的产业园能在其中的某一两个领域形成特色,或者在关键配套件甚至是基础部件、原材料上形成核心优势,国内机器人产业强链的形成才有可能。

记者:众所周知,国内的教育及科研体制对产业的核心支撑作用仍有待提高。除此之外,发展机器人产业还应注重哪些关键点?

许开成: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必须是公平的。如果制度因人而异,在垄断性行业有人为的准入限制,有非市场化的门槛,那就不叫制度。失去了公平竞争,产业发展也将失去动力。

记者:今年两会上,“工匠精神”成为热词。现在一提到工匠精神,似乎成了德国制造的专有名词。历史上,中国的工匠不是同样很有一套?

许开成:德国我去过很多次。德国制造的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事实上,开诚与德国企业界之间有广泛而密切的交流合作。经常会有德国专家到公司进行技术指导。

我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对于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我认为,就是通过我们的产业行动,让国内外客户能感受到一流的中国制造的品质。

记者:今年特种机器人市场的暴发式增长是企业从未经历过的,企业在生产上是否有能力应对?

许开成:的确存在一定压力。毕竟保障品质是我们产品生产的前提。当然,我们也有针对性措施。一是通过产品模块化设计,提高生产效率;二是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包括采用工程措施确保产品品质;三是考虑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整合利用现有存量制造资源;四是在产品应用具备规模的地区进行有选择的产能直接布局。

记者:工信部在其近日发布的机器人“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将制定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促进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机器人产业向高端化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将成立中国机器人中心,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许开成:发展机器人产业的确有必要很好的总结一些新兴产业发展的失败案例。现在的情况是,由于存在政府补贴,不少企业涌入,但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往往是通过采购零部件组装拿补贴。这与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产业向高技术领域拓展的政策导向完全相悖。

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同样,发展产业光靠资金也解决不了问题。如果不能对制约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并有针对性的解决,再多的资源投入也很难达到目的。

或许,由管理所形成的高效运行系统,遵从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制度设计,才是企业得以显示竞争力与技术优势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特种核心技术机器人
特种侦察游骑兵
小型地面特种机器人初露锋芒
欢迎订阅2020年《特种经济动植物》
这些特种蔬菜种植前景广阔
提升变电站一次检修核心技术的研究
影响规模化猪场收益的核心技术探讨
颠覆式创新: 集汽车级十项核心技术的ROBYF1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