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鸽鸽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达芬奇的镜子说与诗画理论的内涵及启示
唐鸽鸽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徐州221116)
达芬奇提出了著名的镜子说,强调艺术家要把经验之镜与心灵之镜有机结合,以自然之镜表现完美自然的本质形象。艺术源于自然,更高于自然,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诗画论,把绘画艺术与诗歌艺术进行比较,赋予了绘画全新的地位,在西方近现代美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与思考。
达芬奇;镜子说;诗画理论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2.023
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理论家与科学家。他热衷于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等等,追求师法自然,又不完全模仿自然,追求用理性去认识世界。他对绘画的科学研究被后世整理在《达芬奇论绘画》中。其中著名的 “镜子说”和“诗画理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镜子说”是达芬奇的重要画论思想。达芬奇反对中世纪时期神学中所倡导的思辨认识方法。他认为模仿自然的唯一方法是绘画,强调艺术是对自然的反映与再现,主张师法自然,同时又强调超越自然。达芬奇以自然为依据,探寻艺术创作规律的“镜子说”可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含义。
(一)“镜子”指大自然本身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面镜子。“大气中充满着散布在其中物体的无数的形象。所有这些形象都反映在一切物体上,一切形象都反映在一件物体上,每一件物体又都反映了全部物体。”[1]48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每个事物都可以说是一面镜子,自然界便是由这些事物组合形成的一个庞大的镜子群。同时,气候变幻,四季变化,画家要依靠绘画来保存自然的美。例如达芬奇著名的作品《蒙娜丽莎》,就是一面准确映射人物形象的镜子。他将蒙娜丽莎的微笑表现的惟妙惟肖,这种微笑可以随着观赏者的心情的变化而变化,或端庄典雅,或透着悲伤,亦或带点魅惑。尤其是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乃至皮肤的细致刻画,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给人丰富的联想。
达芬奇主张艺术首先要师法自然。“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将自己转化为对象的颜色,并如实摄进摆在面前所有物体的形象。”[1]28达芬奇作品《最后的晚餐》就是对生活的反映。达芬奇将十二门徒在听到“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后的动作与表情都反映在画中,画里展现出惊心动魄的场面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这不仅是对历史内容的再现,而且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达芬奇立足于自然、生活这面镜子,师法自然。自然是绘画的源泉,绘画是自然的模仿者。优秀的艺术品就应当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自然,表现生活。
(二)“镜子”指依靠人的感觉来认识、了解与再现自然
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把“镜子”看成人的经验认识方法。在《达芬奇画论》中他提到,“那些不从经验中产生,又未曾被经验检查的知识,就全是虚假而极端谬论的。如果我们怀疑得自感性的知识的确切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去加倍怀疑那些与感觉背道而驰的东西。”[1]3通过感觉、经验认识自然,在人所能察觉的自然中有所发现与认识,艺术家不仅要像镜子一样去记录所见对象的所有信息,而且还要主动介入自然,根据自身已有的经验知识观察对象的形象、动作等,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或艺术媒介来完成艺术创作。
为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艺术家要有一定的经验方法。达芬奇认为艺术家要认真学习透视学、解剖学、科学知识等等来充实自己的认知经验。也就是说实践要有一定的理论做基础,就如达芬奇所说“热衷于脱离科学而专搞实践的人,正如一个水手,登上了一条没有罗盘、没有舵的船,永远拿不准船的去向。”[1]28达芬奇自青年时期便崇尚科学,追求用科学研究来完善艺术创作。他观察天体,对宇宙有着浓郁的兴趣。他观察自然,观察鸟的飞翔,探讨空气的浮力问题,并设计出第一个飞行机。他不顾宗教禁律,解剖尸体,研究人体结构,探寻解剖学的奥秘。不仅如此,他还将各种经验记录下来,这些都为其如镜子般反映自然打下坚实的基础。绘画包罗了自然万象,因而画家要多才多艺,在观察学习中获得认知、经验。这一点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是很实用的,正所谓“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所以,艺术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熟悉与学习各门科学知识,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只有力求多才多能,才能在灵感来时及时将其记录下来,也才能在自然面前,利用认知经验这面镜子,充分了解与反映自然。
(三)“镜子”指心灵的镜子,是一面理智的镜子
艺术模仿自然反映现实,但艺术家并不仅仅单纯的凭借感官去认知,还要依靠理性去理解。“画家应当独身静处,思索所见的一切,亲自斟酌,从中提取精华。他的作品应当像镜子那样,如实反映安放在镜前的各物体的许多色彩。做到这一点,他仿佛就是第二自然。”[1]29画家追随自然,但又胜过自然。画家一方面必须忠实自然,再现自然原貌,另一方面又要运用理性去揭露自然的规律。
如果只是单凭感官去认识自然,不运用理性,这就好像是在抄袭感官所感的事物,就像机器一样在复制事物,却对事物的内在一无所知。所以,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特点,而不是纯粹地去表现自然。艺术家借助艺术手段,将事物的真善美丑展现出来,在对自然模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与经验,不仅表现事物的内在含义,而且还能体现艺术家的思想品格与人格,也就是说将事物赋予了艺术家自己的情感,这样描绘出来的事物才能更深入人心,更能打动观者。这就如同郑板桥所说的“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飞跃,意在强调画家要通过一定的审美观照,将眼之所见熔铸为心中的意向,达到“胸中之竹”,也就是第二自然的境界。
确实如此,艺术的价值在于创造性。没有创造性的艺术只是在临摹他人作品,即便是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仍然是没有自己的特色。艺术不能简单地照搬自然,而是需要通过感官、心灵和智慧去感受自然。所以,艺术家首先要热爱自然,理解自然,这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家要纵身于自然,并细心观察各种事物,从中掌握规律。其次艺术家还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应为追求金钱而创作。艺术家要学会独身静处,用心灵与智慧去思考所感受到的一切,倾心于自然,在内心的最深处贴近自然,品味自然,领略其中的奥秘,发挥自我的想象力与主观能动性,进入真正的创作境界。
艺术源于自然,但更高于自然。除了绘画可以记录自然,诗人也是可以描绘自然的,但二者却有着不一样的地方。
(一)媒介不同
“在表现言词上,诗胜画;在表现事实上,画胜诗。”[1]8诗歌的艺术媒介是语言文字,绘画的艺术媒介是画家笔下的典型形象,通过这些典型形象逼真地反映自然与生活。因为二者所使用的艺术媒介不同,所以二者的表达方式有着不同之处,所诉诸的感官也会不一样。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诗歌借助人的耳朵,而绘画则依靠人的眼睛。言辞带有间接性,诗歌中的形象也具有普遍性,而绘画中的形象是画家直观感受到后借助艺术媒介创作出来的。诗歌是利用人的听觉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而人们用视觉直观感受到绘画所表现的自然。正所谓眼见为实,通过绘画把物象陈列在眼前,眼见的事物是比通过想象获取诗歌中的事物更为直观形象,因而画比诗更真实。
(二)效果不同
诗与画的媒介不同,诉诸的感官也不同。诗依靠耳朵,绘画依靠眼睛。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高级于耳朵这一感官。诗歌有不同的片段,耳朵只能一个一个片段的接受,而绘画则可以将事物的全部直观地表达出来。所以,“从绘画中产生了协调的比例,犹如多声部齐唱,可以产生和谐的比例……诗就不及它们美妙,毫无和声可言。”[1]11当人们接触到一个事物时,更愿用眼睛去观察它。百闻不如一见,说的便是如此。耳朵听了无数遍,也不如眼睛所见更直观。依靠耳朵感知的美感自然不及眼睛这一心灵的窗口获得的美感更自然。因此,绘画高于诗歌。
(三)从时空角度看诗画的不同
诗是时间的艺术,而画是空间的艺术。诗篇是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依次地排开,带有顺序性、死板性的特征。诗歌在零零碎碎中展现事物,无法一次性的全部表达出来,一次只能了解一点点,然后借助自我的想象力,将零碎的了解组合成一个整体,因而较少和谐感。但绘画却不同,在二维平面上,借助艺术媒介或物质材料,通过透视、光色的帮助,描绘出三维空间的状态,展现事物的美,各部分在同一时间里能很好地组合,显现着和谐匀称的特征。不同时间里的事物在同一空间中得到很好地组合,这也正符合达芬奇对和谐比例美感的追求。此外,诗歌是在时间中逐渐展开,这便需要想象力的帮助,于是诗歌带有了一定的个人感情色彩,但绘画则完全描绘眼睛所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绘画要比诗歌更真实。
通过以上三点可见,达芬奇更偏向绘画,认为绘画高于一切艺术。这一观点其实是不全面的,有着一定的狭隘之处,但在那个时代里,这与作为画家的达芬奇竭力维护绘画艺术的社会地位有关系。我们现在来看,绘画与诗歌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在表现真实上,绘画可以给人以直观感受,依靠想象的诗歌较于绘画是不太真实的,但其想象成分有时会比肉眼所见更美妙。绘画在展现真实的同时也可以加入个人创造成分,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作品也可以呈现再现自然,表达情感,充满生机活力,展现个性。
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其文艺理论思想包含着文艺复兴时期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摆脱了中世纪迷信封建的宗教思维,突显了人的个性,展现出现实主义的色彩。但达芬奇的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过分强调绘画这门视觉艺术的重要地位。其实无论绘画还是诗歌都可以表现事物,再现自然,只是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这点在后来莱辛的《拉奥孔》中对二者区别做了完善。[2]但瑕不掩瑜,达芬奇的诗画比较是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觉而全面的艺术比较、文学比较,开启了近代诗画比较的先河,成为后来艺术比较深入研究的先声。
达芬奇画论不仅为西方的文艺理论做出了贡献,而且对现今社会诸多方面带来思考与启示。自文艺复兴以后,艺术越来越追求自我个性的表达,从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以及如今的各种后现代主义艺术,越来越倾向于追求自我,表达个性,越来越多的发扬个性,追求创新理念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就当代艺术领域而言,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商品经济和科技逐渐介入到艺术中去,越来越多的艺术开始向功利性、商品化方向发展,甚至有的都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经典的作品被恶搞成为一种趋势。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例,神圣的蒙娜丽莎在多元化的后现代消费社会里开始发生变形,有卡通版的蒙娜丽莎,有拉长版的蒙娜丽莎,有外星人版蒙娜丽莎,还有加了胡子版本的蒙娜丽莎。网络的娱乐性渗入经典作品中,或是为了产生戏剧性的娱乐效果,或是为了广告创意的宣传。但这些艺术的生命力都很短暂,通过经典产生经典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失败。
除了在艺术领域,当今的社会状态也以“消费、快节奏、快感”为追求。世俗的力量向人类的精神世界入侵,利用破碎、扭曲、断裂的形式去表现内心的狂躁与不安。这也可以作为理解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喜欢做冒险的事情,看惊险的好莱坞大片,即便是千遍一律的情节,仍然会受到人们的追捧。一些大众的世俗的、商业功利性的、机械地复制逐渐取代了独一无二的传统艺术,这与达芬奇所倡导的用心灵与理智去感受自然相违背。在如今物欲满足和感官冲击力的理念中,借助刺激、冒险随心所欲的发泄内心积压的情感,但一番宣泄后,我们是否想过什么是一种美好健康的情感呢?这时自然、经典或许可以成为治愈人内心的良药。我们可以适当地放慢甚至是停止前进的脚步,感受自然的美妙,寻找经典作品的和谐美感。这里,我们可以想到静穆的古希腊艺术,其中的伟大、高贵,让人看到一种坚贞的力量,体会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热爱与尊重。我们也可以想到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复兴古希腊艺术,从古希腊艺术中找寻人的价值。
艺术需要创作,需要超越,就像达芬奇所表达的那样,艺术要反映自然,但不做自然的翻版,一样的事物有着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艺术家要注重自身道德与艺术修养的提高。作为现代人要注重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培养与当代和未来社会相适应的艺术设计与精神,培养具有时代特色、适应时代需求的达芬奇般的绘画艺术大师。要在雅俗共赏中找到自己心灵的慰藉,避免人云亦云,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感受经典,体会人与自然的力量与和谐。
[1]列奥纳多·达·芬奇.达·芬奇论绘画[M].戴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朱毅然]
A Study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Connection of the Mirror Of Leonardo Da Vinci and the Poetry & Painting Theory
TANGGe-ge
(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221116,China)
The mirror of Leonardo Da Vinci was famously stressed that the artist should make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experience and the mind,in order to express the essence of the nature like a mirror with perfect images.We know art comes from nature,but more than nature.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he put forward the poetry art.The painting art and poetry art give the painting a new position to be understood,which help to occupy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western modern aesthetics,and create a certain rethinking about the modern society.
Leonardo Da Vinci; the theory of mirror; the poetry & painting theory
2015-09-29;
2015-11-17
唐鸽鸽,女,江苏泗阳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学科教育
I106
A
2095-770X(2016)02-00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