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德新
老饭盒儿
文/常德新
看过冯小刚主演的电影《老炮儿》,突然想到了老饭盒儿,这还真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吧。但是,人大脑产生的联想,又大多不是无缘无故的。或许,因为都有个“老”字,都是陈年的老东西。但是,把“老炮儿”说成是东西又有“不讲规矩”之嫌,“老炮儿”听了,也许给你一句:“怎么说话呢?”
不管怎样,“老炮儿”也好,老饭盒儿也罢,那都是曾经的那个时代的标记,承载着几代人的故事和心气呢。
记忆中,最早用的饭盒的横截面是猪腰子形的,大概是从日本军用饭盒演变来的,中间凹进呈弧形,以便挎在身上。盒内有一衬盘,为菜盒,上盖有扣。外面多涂土黄或是草绿色油漆。当年在东北挺时兴,是不是因为东北被日本人统治了十四年,留下了些许日本饮食文化的缘故,不得而知。
待到我上了中学时,带饭的饭盒儿已很少见到这样的了,大都是像块砖头似的长方形,铝制有盖,无菜盒,沈阳人用的多是黎明铝制品厂的产品,好点的外面有一层氧化铝涂层,耐磨。买饭盒也是凭票的,记得是用工业券。这样的饭盒儿,家里再穷,也都得有几个。上班的人要用,上学的人也要用,出门出差也要拿着。至今,我家里还有几个,虽然表面已坑坑洼洼,烟熏火燎污渍斑斑,好像是脸上写满沧桑的老人,我还是舍不得扔掉,时不时还用它给孙女带点好吃的。
那时也有人不用这种饭盒儿。在机关里、大院里,人家多是用一种提盒,搪瓷的,落起来是一串,用两根亮晶晶的金属片穿起来,打开是大小不等的搪瓷碟,里面分别装着各种香喷喷的菜,孩子们羡慕得不得了。直到改革开放了,我总算也买了个提盒,可是基本用不上了。
除了提盒,那时也有保温饭盒,有玻璃胆的那种,更是凤毛麟角了,大多数人用的还是长方形的饭盒,想起它,就让人想起了当年。上学到校第一件事,就是齐饭盒,然后由值日生把全班几十个饭盒码进一个大网兜,抬着送进学校的大蒸箱去蒸。中午下课了,同学们蜂拥着拽回自己的,教室里顿时弥漫着大饼子、高粱米、咸菜疙瘩的香味,你抢我一口,我抓你一把的吃得乐和。只有少数几个干部家的同学,躲到一边吃,脸皮厚的同学,抻着脖子望一眼,人家饭盒里是雪白的精粉馒头,就着咸鸭蛋吃,但绝没人“愤青”或是“仇富”。
老饭盒儿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它的命运像“老炮儿”,又不全像。“老炮儿”老了,他在新一代的官二代面前,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的规矩只剩下他自己在遵守。老饭盒儿也老了,老到快无人识了,但不知为什么,它总是留在我的心里,也留在我的生活里。不是我留恋那缺吃少穿的年代,我是舍不得那股子劲,那些写在饭盒里的故事,或许是我老了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