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是这样养黄颡的!以珠三角黄颡鱼为例

2016-09-03 10:44:22殷猛
当代水产 2016年1期
关键词:溶氧增氧机珠三角

殷猛

高手是这样养黄颡的!以珠三角黄颡鱼为例

殷猛

殷猛 贯籍:湖北随州 毕业院校: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个人经历:2006年末开始从事饲料销售,接触养殖业,学习草鱼、罗非鱼、黄颡鱼、生鱼等珠三角各种养殖品种、积累总结并结合所学专业,逐渐理解并掌握病害、养殖模式的实践经验。并对黄颡鱼等品种有较深的心得经验。

11月13日,猛哥一篇《养殖高手是这样养草鱼的》文章(已在本刊2015年12月刊刊登)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此文思路虽然颠覆了传统的养鱼观念,但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技术方面的深厚功底和对经营思路的独到的理解,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应读者要求,猛哥又出佳品,今天,我们看看高手是怎样养黄颡鱼的吧!猛哥又有哪些独到的见解与大家分享呢?

本文以珠三角养殖黄颡鱼为例做讲解。

养殖黄颡鱼自然也如同养殖其他的鱼一样 ,成本低效益高,自然也离不了产量作为前提。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珠三角养殖黄颡鱼的主要特点,在珠三角养黄颡鱼,放养密度大约为3万~5万尾/亩,放苗时间分为两种。一种为5、6月份左右放养500~40尾/500g规格的鱼苗,次年清明节左右一次性出鱼,当地称为养殖新鱼。还有一种为3、4月份直接放养40尾/500g规格的黄颡鱼,养殖到中秋或者年底出鱼,当地称为养殖旧鱼。本文主要以这两种养殖方式做分析。

1 首先对这条鱼的自身特点做简要的介绍

1.1 生活习性与溶氧需求

底层生活,这一点不同于草鱼等中上层水体生活的鱼类,底层生活的叉尾鮰、牛尾巴(乌苏里鲿)、泥鳅等也有这样的特点。当然,处理的思路上也是类似的。溶氧需求3mg/L以上,低于3mg/L则容易发病、生长缓慢,底层水的溶氧低于2mg/L则容易死鱼。

3mg/L的溶氧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草鱼浮头的溶氧值,要保持底层水的溶氧始终在3mg/L以上,这就是黄骨鱼养殖的难点所在!本身生活在底层,排泄物基本上在底层,这样塘底容易积累有机质,氧化还原反应消耗底层水的氧气,容易滋生厌氧型细菌,而生物机体本来就是厌氧环境,这样又加剧了病害的概率,所以黄颡鱼的病害特别多,如爆头、烂身、出血、肠炎、肝胆类等疾病,甚至很多鱼塘每天都要死几条鱼。

1.2 放养密度与有机质

放养的密度大,3万~5万尾的亩放养量。当鱼苗小的时候,还看不出来这个大密度的影响,当鱼的规格变大以后,影响力就凸显出来了。一亩有3万~5万尾鱼,平均每平方米45~75尾鱼,基本上在池塘底部密密麻麻一条挨着一条。每条鱼不断的游泳,很容易把池塘底部的有机质推到池塘的水体中散布开来,这样水体中有机质相对表面积增加,吸附能力加强,很快就把水体中的氧气消耗掉、矿物营养元素吸附掉、遮挡太阳光的照射深度,短短数天,池塘中的藻类基本死亡殆尽,或者留下具有鞭毛的隐藻门藻类存货,轻微的状况是蓝藻大量繁殖。另外散布的有机质也为细菌、原虫类的数量增加提供了所需的营养和生活设施,这样又会造成溶氧减少,病害增加。

1.3 地盘优势与外界刺激

这条鱼又具有一定的地盘优势,即一个鱼群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那么如果随意引入外来的影响因素,如多放一小批黄颡鱼或者受光、声音、风力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全塘鱼因为保护地盘的大运动,如同链式反应一样,短短数天全塘水变黄,死鱼病鱼增加。严重的可能几个月都是黄浊水,即藻类缺乏所表现的现象。

1.4 池塘中的供氧源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占70%~90%,增氧机、风力作用占10.96%~20%,水体中高等植物光合作用1%~3%,这里说明藻类对于整个水体的溶氧供应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以上的分析可见,养殖这条鱼的难度比很多其他养殖品种都要大。那么对于增氧机的供氧效率能抱多大的希望呢?以叶轮式增氧机为例,在水体很干净的时候,可以为周边约16m范围内水体有效增氧,即大约1.3亩左右。但因鱼塘中黄颡鱼的活动,水体中有机质多,粘度大,增氧机的效率基本是降低的。

1.5 池塘中溶氧的消耗源

细菌对有机质分解耗氧占40%~70%,鱼类的呼吸占10%~30%。夜间藻类的呼吸作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过肥的水体,黄颡鱼也是表现为吃料差,病害相对较多。

综上所述要解决黄颡鱼养殖的溶氧问题,就要解决水体中藻类、有机质、细菌群落、藻类丰度、水体透明度、鱼类应激程度等问题,接着还要解决黄颡鱼生长速度、病害、存塘量、料比低的问题,才能达到产量高、成本低、效益高的目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当然解决系统问题就要用系统的方法,如果用单一的方法一般效果就欠佳,比如直接使用增氧改底类产品,可能效果就不能达到预期,反而有可能加剧病害。例如,增氧改底类产品释放氧气,被有机质吸附后,造成有机质上行,如恰逢水体上下对流的季节,这样的意外情况就会发生,反而起了不好的作用。

图1 养殖旧鱼新鱼示意

图2 旧鱼技术管理思

图3 养殖新鱼示意

2 解决思路方法

2.1 第一步:净水调水。解决水体干净、有机质散布的问题,解决增氧机的增氧效率问题。

解决这一步要先将水体中散布开的有机质相对表面积变小,减少有机质在水体中的散布,增加水体的透明度,这样阳光可以照射更深的水体,以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所需,同时增加水体中的矿物元素,补充增加水体的硬度,以利于藻类的繁殖生长。此步骤可以使用表面清洁剂、吸附剂等,如聚丙烯酰胺,快速处理水体中的有机质。再接着每亩少量多次的使用如生石灰等物质补充矿物元素,增加水体的硬度。当然也可以使用这两种类型的混合制剂。这样当水体的透明度增加后,光照的深度增加,即可以减少水体中细菌的数量,减少细菌耗氧。阳光即最好的杀菌剂。同时水体的有机质减少后,水的自由度恢复,在增氧机、风力等作用下,增效效率即可增加,发挥10.96%~20%的增氧效率。平时少量多次的常年坚持使用生石灰也可以有这样的效果。

2.2 第二步:改底补菌培藻保健。解决底部有机质、水底水体菌相藻相问题、解决藻类增氧效率问题,解决鱼体免疫性的问题。

当水清以后,即可采取第二步,一般好的净水产品2~4h即可使水体变清爽干净,并维持数日,这个时候在水体中补充枯草芽胞杆菌、底部增氧剂,配合改底吸附性材料,分解底部的有机质,减少底部的耗氧源,同时利用有益菌群的数量抑制厌氧菌的数量,达成改善底部和水体中的菌相。有机质经过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的分解,形成有利于藻类生长所需的小分子态有机体,藻类接着会在随后的4~7d内恢复数量。当然也会有过多或者不足的问题,过多则需要使用光合细菌抑制,过少则可以适当补充藻种或者引入新水即可。一般在珠三角的养殖密度下,因为各种原因如鱼的活动影响,在这个时候达到平衡,即透明度、藻类的丰度30cm左右,这个状态就比较适宜。如果藻类太多,夜间的呼吸作用影响在夜间吃料的黄颡鱼的消化吸收,也造成水体中缺氧,而这个时候的缺氧增氧机都难以弥补,反而爆头出血等病害会增加。如果藻太少,则光合作用造氧气不足。当藻类的丰度恰好的时候,既能满足氧气的供应,夜间也不会因为藻类的呼吸作用而造成缺氧,同时也满足了生态循环所需的基本生产者数量要求。

同时定期拌料内服乳酸菌、多维等,抑制鱼体肠道内的其他细菌,同时修复肝胆,在鱼体的系统中也通过菌类的互相抑制、肝脏的修复等提高了鱼体的免疫力。加上以上的水体补菌,如果平时少量多次长期坚持,也就基本解决了水质、底质、溶氧、病害的问题。

2.3 第三步:解决不断增长的存塘量所需溶氧、空间的问题,并稳固前两部分成果。达成降料比、病害少、水质问题少,生长快、成本低效益高的最终目标。

这里就用图标为例做分析:以旧鱼放养40尾/500g,亩放养量4万尾/亩为例做分析。

如图1:初始4月放苗一亩4万尾,规格40尾/500g,那么初始的放养量基本一亩500kg黄颡鱼,随着投喂生长,大概到5月,每亩的存塘量超过1,000kg,在自然条件下基本就达到顶塘状态。在多开增氧机和水质较好的情况下,顶塘量也随之上升;接着进入6月份,存塘量基本达到每亩1,500kg以上,这个时候也伴随着气温进入高温季节,水温升高,鱼的体温也升高,鱼的代谢开始增强,吃料量增加,溶氧需求增加,对于池塘的要求增加。具体根据存塘量的变化做如下的技术管理。

另一种养殖新鱼示意图(图3):以6、7月份规格40尾/500g开始计,放养密度3万尾/1亩,养殖到次年清明左右干塘出鱼。

此种模式下养殖对比旧鱼的养殖的优点在于:7~9月份的高温季节,池塘的存塘量比较低,鱼的规格比较小,这个时间鱼吃料好,生长快。当然进入到11月下旬,进入越冬期的时候,保持冬季鱼的摄食,保障不掉膘。

珠三角的冬季不同于北方的冬季,水温气温维持在15℃左右的时间比较长,只有短短的数周时间水温低到鱼不摄食。较高的水温,对于鱼类这种变温动物来讲,冬季的代谢还是很旺盛的,如果冬季的营养跟不上,反而瘦身会比较明显,一条鱼瘦身10%~20%貌似不明显,但是一亩里面2,500kg鱼瘦身250~500kg将是个巨大的浪费。

上面所述很多原因会导致冬季水更容易发黄,藻类更容易死亡而引发氧气不足,吃料差。因为水温低,代谢相对低,吃得好的鱼,长肉效率反而要比高温季节更加明显。虽然吃的每次很少,冬季3个月吃料的总量或许只和高温季节一个月相当,但是长肉的重量却超过了高温季节一个月的长肉重量。所以水温对于鱼类的生长是很重要的。根据存塘量的技术管理思路如图4。

图4 新鱼技术管理思

那么如何看待料比的影响呢?首先计算下料比对于养殖黄颡鱼的重要性,饲料大概占养殖总成本的80%,目前珠三角一带黄颡鱼饲料的成本一般为3.75~4.3元/500g。那么对于料比降低的空间在水产高密度养殖的水体是普遍有空间的。在同样的产量下料比每降低0.1,那么对于黄颡鱼的成本即可降低0.375~0.43元/500g。对于普遍亩产2,500~4,000kg的产量来讲,一亩将多盈利2,000~3,000元,那么料比降低0.2呢?降低到0.4呢?

用两张图(图5、图6)分别描述对于料比影响的关键所在。

图5 旧新鱼模式的示意

图6 新鱼模式的示意

最后结合我个人的工作经验给一个肯定的答案,以上数据虽然更多的是示意形式,但是跟实际的数据差别并不大。调水改底的技术是保障养殖成功的关键,但是降料比的技术更多需要从经营的角度去完善。实际生产养殖中也确实让料比大幅度降低,正确表达了饲料原本设计的料比。当然其实对于每一种水产养殖品种这样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黄颡鱼出于自身的特殊原因,难度比较大,所以也就更能表达出极端条件下的养殖技术要点。对于华中华东区域的养殖上也有一定的条件重合性。当然如果驯化黄颡鱼白天投喂、采用少量多餐的方法将会有进一步的优化。只是珠三角一带这样做的条件不足。养殖户半工半养,夜间投料更符合实际。

也以此文做一个抛砖引玉,希望能为您的养殖成功助一臂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溶氧增氧机珠三角
水产养殖中传统增氧设备增氧能力差异分析
渔业现代化(2024年1期)2024-02-21 07:38:30
水产养殖中传统增氧设备能耗差异分析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当代水产(2022年4期)2022-06-05 07:53:58
7月增氧有学问,如何在对虾养殖中后期做好溶氧管理?
当代水产(2019年7期)2019-09-03 01:02:26
物联网监控获得的溶解氧曲线与池塘水质指标的内在关系
增氧泵如何合理使用?
农家之友(2018年8期)2018-08-24 08:22:32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商周刊(2017年17期)2017-09-08 13:08:58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增氧机“智能开关”的制作
电子制作(2017年7期)2017-06-05 09:36:14
一种发电机定子冷却水低溶氧控制方法探讨
大电机技术(2017年3期)2017-06-05 09:36:02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