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军 应子义 陈麟
关于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徐一军 应子义 陈麟
实体经济是指人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制造的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的根基。金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明确提出坚定不移抓实体经济,特别是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先后出台扶持实体经济一系列帮扶政策文件,全面振兴实体经济。
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看,聚焦制造业、做强实体经济始终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引擎。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靠工业化的推动而实现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将人类带入分工明确、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模式和“电气时代”;第三次产业革命以信息化为标志,进一步提高了生产自动化水平。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再次聚焦工业、提升工业。历史和实践证明:当一个国家失去制造能力时,同时也在失去创新能力。
从我国发展导向看,聚焦制造业、做强实体经济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战略抉择。中国追赶世界步伐,主要集中在提升制造能力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工业更为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贸易大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同时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和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低中端制造转移的“双向挤压”。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建设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做强制造业仍是我国保增长、调结构的主攻方向,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抉择。
从金华发展现状看,聚焦制造业、做强实体经济必然是“走在前列、共建金华”的重要基石。金华的人口、地域面积均占全省10%左右,但经济总量只占全省7.9%,规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7.4%。无论是从金华工业化阶段性特征看,还是从当前工业发展的现状看,工业都是发展实体经济、做大经济盘子亟需重点补齐的一块短板。“走在前列、共建金华”根本靠实体经济支撑,靠发展先进制造业,挺起金华经济的脊梁。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及浙江行动纲要,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做优做强汽车制造、现代五金等产业,着力打造浙江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金华进入全省先进制造业第一方阵。具体要坚持五项原则:
坚持两化融合,发展智能制造。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坚持抓大活小,发展集群制造。深入实施扶优扶强工程,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同时,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补齐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坚持贸工联动,发展个性制造。围绕市场做文章,推动线上线下市场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把更多金华制造产品销往全国、全球,把实体经济做强、把虚拟经济做实。
坚持工匠精神,发展品牌制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家专注实业,加快推进标准强市、质量强市、品牌强市建设,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坚持破立并举,发展绿色制造。坚定打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四破攻坚”等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抓有效投资,增强发展新动能。要加大技改投入,重点推进汽摩配、磁性材料、门业等省级“机器换人”试点,实施好市级重点技改示范项目,确保全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要强化招商引资,充分运用平台多、资源多的优势,主动出击抓招商,把亩产税收作为最核心的指标,引进一批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产业等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要瞄准世界500强、全球行业领先企业、跨国公司,加大高端装备、先进工艺、科学管理经验的引进力度。要做优市场主体,重点培育100家大企业大集团、100家高成长企业、100家“三名”企业,鼓励支持其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做大做强。
抓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经济。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首位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以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健康生物产业为重点,以现代五金、现代纺织服装、小商品时尚产业为特色,以电子信息制造、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及机器人产业为方向的“2+3+5”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培育和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要大力发展新实体经济,有效引导企业积极“触网”、上市,扎实抓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鼓励企业发行各类债券,引导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要大力发展政产学研联盟,着力引进与地方产业关联度高的应用型大院大所,支持建设中兴通讯研究院、众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研发中心,鼓励企业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
抓平台建设,拓展发展新空间。要加快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发展金华、义乌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永康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努力实现国家高新区“零”的突破。要加快两化融合示范区建设,支持永康、东阳和金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区,实施好企业信息登高计划和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引导信息企业聚焦实体经济,强化对企业产品研发、生产、管理、服务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渗透融合。要加快省市级特色小镇建设,秉承产业强镇、旅游兴镇、文化立镇的理念,按照一个小镇聚焦一个产业的原则,做好项目谋划、空间布局和政策供给保障等各项工作,强化资源整合、项目组合、功能集合,真正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产业集聚、创新和升级的新平台。
抓开放带动,构建发展新格局。要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协同发展,补齐外资和进口短板,抓紧制定实施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三年行动计划,鼓励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到中西部甚至国外设立制造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海外仓和营销网络,抢占市场份额。加快建设金义综保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和服务贸易。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促进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
抓人才队伍,塑造发展新品牌。要深入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大力弘扬“信念不倒、梦想不灭、精神不垮、诚信不丢”的新时期企业家精神,通过给予政治荣誉、社会地位等形式激发其创业创新精神,培养一批高素质企业家队伍。要加强研发人才的培养引进,加大投资力度,探索实施柔性人才引进机制,鼓励企业通过入股等形式到中西部地区招揽人才,集聚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创新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支持浙师大、上海财大浙江学院、金职院等高校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和高校共建毕业生实训基地,探索实践“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开展就业实习、模拟创业和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培育一批“金华工匠”。
抓政策保障,打造发展新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形成强工业、兴实体的强大合力,全力打造引进来的企业叫好、未进来的企业羡慕的好环境。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驾驭经济能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实体经济上来。要加大扶持实业力度,系统制定出台各项帮扶政策措施,并做好政策深化细化和宣传解读等工作。要提升服务企业水平,深入开展“驻企指导”“走亲连心”和领导联系重点企业等制度,当好“店小二”,为企业提供深度、专业、精准的服务。要营造亲商扶商氛围,加大“两链”风险化解力度,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广泛宣传实体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成功经验和政策措施,形成发展实体经济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金华市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