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演绎新一轮产业变革

2016-09-03 10:44冯洁
浙江经济 2016年15期
关键词:独角兽融合时代

冯洁

新经济:演绎新一轮产业变革

冯洁

从O2O服务、分享经济到智能穿戴……新经济近年来正加速刷新国人的消费体验,改变中国产业发展格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新经济”,将该名词正式带入顶层设计。这也意味着,从政府到市场皆已敏锐地意识到,新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与西方传统定义不同,中国的新经济被赋予了更多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色。在中国,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其背后包裹的是一系列的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新主体,由之带动的则是一股强有力的经济发展新动能。

新理念:捕捉产业发展新动能

新经济之于中国,不仅仅预示着一个全新发展阶段的来临,更是一次与“旧经济”的挥手告别。“十三五”时期,在五大发展理念的统领之下,中国的“新经济”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而随之产生的,是基于产业转型与变革的理念更迭。从浙江新经济发展来看,主要包含以下一些关键性理念。

理念一:创新。“创新”本身并非新名词,创新驱动也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不过,在新经济时代,创新发挥的作用似乎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显著,创新的外延也更为广阔。随着互联网经济、信息经济的迅速升温,以模式创新为基础、技术创新为手段的创业活动变得频繁密集,不少新业态、新模式由此诞生,创新也成为新经济得以形成新动能的关键性理念。可以断言,新经济语境下的创业和企业转型,已离不开“创新”这一根本内核。未来,不仅应谋求技术领域的变革,更应在商业模式、组织管理、文化形态、社会治理等全方位寻求创新突破口。

理念二:融合。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一种创新手段,“融合”必不可少。融合,不仅包括产业层面的融合,还包括资源层面的融合。新经济时代,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的区隔将变得不再刻板,原本不相关的产业或行业细分领域,通过创新融合,往往能形成意想不到的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在产业深度创新融合的基础上,原本闲置、不相关的资源之间,通过重新整合,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和优化配置。

理念三:个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表明,不仅是市场层面的感知,政府层面也已意识到,个体需求在新经济时代已成为最大卖点,满足不同层面的差异化诉求,是寻求更多经济增长点的一个重要出口,也是新经济的核心理念之一。以C2B为代表个性化定制,正在驱动一场由互联网所主导的技术—经济范式转变。

以上理念,或许仅是新经济众多新理念中的沧海一粟。随着新经济的发展走向深入,将有更多的新理念随之产生。它们是新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其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有越多的人捕捉并接受这些新理念,新经济的发展将获得越大的动力。政界、学界必须适时总结推广这些新理念,为新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健康、肥沃的发展土壤。

新模式:引领产业革命新方向

在新经济理念的催化之下,新的社会经济运营模式不断涌现。以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微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模式正迅速推开,开启并主导新一轮产业革命。

模式一:平台经济。作为传统经济时代就已出现的商业模式,平台经济并非新经济时代的全新产物。但由于技术水平有限,传统平台型企业的业务活动容易遭遇地域、时间等限制,平台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新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以新兴ICT技术为基础,在产业链各方“信息网络平等接入”条件下,平台经济的内涵、规模和影响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平台经济的发展,加速推动了产业持续创新和新兴经济增长,加快了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和工作生活方式变革。对正处于转型节点的传统产业而言,恰恰需要利用有效的平台打通制造和流通之间的瓶颈,实现产品制造链和商品流通链的有效衔接,平台经济无疑成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有效连接点,深刻改变传统产业的发展形态。

模式二:分享经济。分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指出,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作为新经济下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分享经济无疑是对当前产业发展格局的一种突破,其消解了传统经济带来的产能过剩、资源错配等一系列既存问题,为农业、制造业找到了更广阔的价值实现渠道,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模式创新思路,是对既有产业格局的一次颠覆和重塑。更难能可贵的是,这还是对绿色发展的一种有效践行,因其实现了资源、能源利用的最大化。可以预见,随着分享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它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将无可限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更为强劲,或将成就新经济时代商业模式创新的高潮。

图/金川

模式三:微经济。微经济是新经济时代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变革的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精细化的中小服务性企业和个性化团队,基于信息化网络渠道,以C2B的形式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对生产带来更加直接的影响。随之形成的是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和社会分配机制,以及更加包容开放和充满活力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微经济的出现,为产业发展找到了更广阔的创新之路,也为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当然,新经济带来的模式创新远不止于此,与其说新经济带来了新模式,倒不如说是新经济开启了模式创新的高速时代。在新经济这场新产业革命下,模式创新已变成经济社会运行之常态,惟有模式的不断迭代,才能为新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也才能找到经济转型提质的通途。

新业态:撬动产业结构新变迁

面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困局,新经济催生的新业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都在演绎着一场产业间以及产业内部的结构新变迁。而在这场产业革命中,融合作为必不可少的关键词,正深刻影响着当前的产业布局,其中,以“1+2+3”为核心的第六产业正成为新经济时代的产业发展新趋势。

产业内升级提质传统产业。当前,以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产业革命正在颠覆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各大产业在新经济的范式之下正脱胎换骨。农业领域,以大型机械农场为代表的高度自动化、机械化生产模式正在萌芽,以农村电商为引领的融合互联网的高度智能化的农村新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形成。在网络巨头企业推动下,“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体系逐渐成型,互联网正在突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第二个枷锁。工业领域,传统制造业正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的“改造”之下,焕发新的生机。产业结构升级淘汰的不再是夕阳产业,而是夕阳技术。注入了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灵魂”的传统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成为产业转型提质的中坚力量。服务业领域,在传统服务业发展出现颓势的形势之下,以“互联网+”为引领,现代服务经济成为主导,并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强劲的动力。随着“三产超二产”时代来临,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的融合趋势愈演愈烈,产业发展被赋予了更强的“服务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信息化、大数据、互联网为载体的新业态不断涌现。

产业间融合激活“第六产业”。第六产业的概念由日本经济学家今村奈良臣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即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因为按行业分类,农林水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加工制造业则是第二产业,销售、服务等为第三产业。1+2+3等于6,1×2×3也等于6,故称“第六产业”。以农业为主线,第六产业强调的是三大产业的深度有机融合。当然,产业融合所创出的效果,绝不仅仅是产业之间的简单相加,它所呈现的是一种产业发展的几何式爆发。农业本身就具有多功能性,不仅有生产功能,也有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每一种功能都会衍生出无限可能,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就能让农民享受到全产业链的增值。同时,在农业中植入工业、服务业,打好“融合牌”,才是“第六产业”的根本所在。

新主体:开创企业成长新范式

谈及新经济的发展,不得不研究其背后的推动主体。除了政府政策得当,新经济发展更离不开活跃且敏感的市场主体——企业。在新经济的环境中,传统企业和新生业态并非割裂对立,而是彼此联通、相互促进,共同演绎一场“中国式”新产业革命。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成长也不再拘泥于线性发展,而是呈现指数级增长。最初的创业型企业经历快速变化的市场洗练,或淘汰出局,或成长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无论在新经济棋局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新经济企业都注定成为时代的推动者,他们将创新推上更高的神坛,并致力于颠覆传统产业的落后发展模式,将新技术、新理念植入传统产业,培育和创造出更多的新业态,使其成为产业的新内核,最终带来产业的结构性变革。

新经济时代,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或将成为引爆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引擎。何谓“瞪羚企业”?“瞪羚企业”是银行对成长性好、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通称,业界则通常将高成长中小企业形象地称为“瞪羚企业”。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作为“瞪羚企业”的升级版,“独角兽”企业是指那些具有发展速度快、稀少、被投资者追求等属性的创业企业。标准是创业约10年,企业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其中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被称为“超级独角兽”。独角兽企业往往由瞪羚企业成长而来。并且,一些超级独角兽还有可能成长为世界级领军企业,阿里巴巴就是这一成长轨迹的典型。

独角兽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可小觑。它不仅能促进产业上下游联动发展,还能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独角兽”企业吸引并聚集创新要素,最终带动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独角兽企业成长起来,而要令新经济的风潮波及更广阔的范围,必须加速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

一则,要优化创业生态。只有冲破藩篱,才能爆发式成长。在国家“双创”战略的推进下,创业已成为新生代谋求职业出路的重要选择,而在传统企业中,也掀起一股二次创业热潮。可以显见,在中国,创业创新已为大众所认可并追逐。下一阶段,应致力于将这股热潮转化为积极健康的创业生态。必须充分发挥特色小镇等集政府和社会力量于一体的创业创新载体的作用,鼓励企业走出去,与外部企业开展生态性合作。同时,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渗透作用,推动传统企业以二次创业谋求转型,引导创业企业进入代表产业发展新方向的新兴领域,实现传统与创业企业的融合、共赢,最终促进市场主体在创业、转型过程中不断提升其市场认知能力和模式创新能力。

二则,要深耕工匠精神。“工匠”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无论是在传统经济还是在新经济时代,要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和企业家,“工匠精神”都不可或缺。对传统产业而言,要从根本上谋求转型,除了要引入新经济时代的创新技术和创新元素,还需从提升品质上下功夫,而“工匠精神”无疑是引领企业走向高端的重要力量。对投身新兴产业的创业企业而言,工匠精神同样重要。在高速运转的信息化时代,往往容不得半点差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唯有强调精准,贯彻高标准、严要求,在企业上下推行“工匠精神”,才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猜你喜欢
独角兽融合时代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寻找独角兽
《融合》
它就是独角兽
中国的独角兽在哪里?
认不出了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