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经济研究,对云南民族经济、社会、历史问题都深入研究,对怒江州所有乡镇都进行过调查,目前正在对怒江州普米族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调研。
总结半个世纪以来怒江州发展的得与失,不难发现: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生态环境;二是脱贫。在怒江州发展产业,不考虑生态环境和原住民贫困问题的话,都是很难有作为的。
富饶的资源与发展的困惑
自上世纪初“片马事件”以来,中缅边境的怒江州从来不乏吸引世人眼球的新闻热点,人们对于这个遥远边疆的热情一直不减。随着怒江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怒江不再神秘,示人以极度的贫困与无限的发展困惑。
怒江的脱贫与发展问题一直都是云南省的老大难问题,没有一届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不亲临怒江调查研究,出主意想办法、给钱给物、给爱心,同时经济学家、人文学者、环境保护者不乏其人,常年行走在农家地头,试图帮助怒江人寻找到致富与发展的路子。热心的人们帮助怒江改良土壤,挖沟筑渠,创造良田;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种植养殖产量;引进新品种,发展新产业,等等,但在频繁的地质、气候等自然灾害面前,这一切努力都未能解决怒江州的贫困。怒江州98%的土地都是坡地,且76%的耕地坡度大于25度,在这样的土地上发展农业,吃饱穿暖是件很不靠谱的事情。面对自然条件的局限,人们不得不在农业之外,寻找脱贫与发展之路。
怒江州所有的贫困与富饶都是那些关心怒江人的外界人士发现的。在外界人的鼓噪下,怒江州成为了从来不缺热点的地方。外界人士的眼里,怒江州独特的地理、区位、民族文化、森林、有色金属、水,还有怒江两岸的石头等等都成为了脱贫致富的资源,而同时农民住的却是千脚落地的茅草房,摭雨挡风御寒都成了问题;孩子们上学的路成为了人生的险途,要爬山涉水过溜索;农民种的地是挂在山上的“大字报地”,种一坡收一筐,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怒江州的贫困与资源富饶尖锐地在同一空间对峙着。贫困、落后和自然环境的险恶、资源的大发现、波澜壮阔的扶贫攻坚之战……一次又一次成为了全国的新闻热点。为了怒江州的脱贫与发展,领导、学者和各路爱心人士们真是操透了心!
人们最爱用“富饶的贫困”来形容怒江州。正是资源的富饶,使怒江这样一个中国著名的边境、民族、贫困地区竟然成为许多人“淘金的梦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怀揣着发财梦想的农民、工人、小贩、老板、公职人员,包括黑社会老大刘汉等形形色色的人进入了怒江州,他们各显神通,大展拳脚,据传拿走了无数的财富。进入怒江州的“淘金者”中,有少部分人在边境贸易中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发了财;兰坪有色金属矿成全了许多冒险家的发财梦。怒江州的自然财富流失了多少,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破解的谜。在90年代初,怒江州提出了“开发东西两翼,带动中间一线”的发展战略,东翼指的是兰坪矿产开发,西翼指的是片马边境贸易,中间一线指的是怒江州边境三个县。这一发展战略不幸流产了。西翼的边贸只有6000多万元的贸易额,无法起到带动作用,而且从事贸易的人主要是外地人,原住民主要通过出租房屋和场地获取一点微薄的收入。东翼的矿产资源开发带给怒江州的却是生态环境恶化、污染,并未解决怒江州的发展问题,仍是全省仍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的桃花岛,这里居住着怒、藏、独龙、傈僳等多种少数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文化和多元的宗教。
亚洲最大的铅锌矿没有让怒江州致富和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领导和学者们发现,水电开发不失为另一条发展致富的路子。根据专家和领导的预测,怒江13级水电开发带动全州脱贫和发展不成问题。进入2000年,怒江的水电开发成为了世界热点,同时也掀起了一股反对怒江建坝的高潮。在支持与反对的搏弈过程中,水电市场发生了变化,水电也面临着去产能的问题,且对地震担忧,大大降低了怒江建坝的热度。2016年省政府宣布,怒江及其支流不许再建水电站,喧嚣一时的怒江大坝归于沉寂。盼望通过大坝脱贫致富的人们再次失望,反对建大坝的环境人士松了一口气。
反思怒江州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横亘在发展途中的自然生态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坎,这是造成怒江州“富饶与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怒江州的脱贫与发展必需跨越生态脆弱这道坎
目前,怒江州仍然贫困,2015年底贫困发生率仍达32.7%,人均收入只有4791元。不发展就不可能彻底脱贫。发展不是空中阁楼,必须有产业支撑,但是在过去近半个多世纪中,怒江州为了发展,走了一条开发自然资源的路子,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失败的案例。例如:在1998年以前,森工产业是怒江州的支柱产业,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大量的森林消失了,造成了无数的地质灾害,影响到了农业和交通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有人提出卖石头和发展石头加工产业,据说怒江两岸全是上好的白花岗岩,有40亿立方米的储量,且品质和储量都是世界少有的,但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和运输成本,这一产业没有真正开始就结束了;上世纪90年代至今,有色金属矿产成为了支柱产业,造成的污染和环境破坏使这一产业发展大打折扣,甚至得不偿失;利用怒江水资源,建设怒江13级大坝,在理论上可以致富怒江州和提供怒江发展旅游的机会,但在环保、自然灾害和市场大考面前,这条路子已经难以成为现实了。怒江州自然资源的丰腴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成为了发展中的难解的结。依靠怒江州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可能做到既保护又开发。怒江州的资源是富裕的,但如果不顾生态环境的开发却是不道德的,注定也是会失败的。
需要关注的是,在怒江州的资源开发中,原住民中获利的人和获利的数额都是很小的,相对于丰富的资源来说,真是不足挂齿,如木材开发,虽然进行了半个世纪,但经营者主要是国营的木材企业,当地的居民基本上没有什么利益,但却要承受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产开发,富了极少的当地人,能够打工的人不足万人,生态环境恶化、污染的受害者却是数万人。怒江州产业发展之路是如此曲折,能够参与其中的原住民非常有限,能够依靠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就更少。
国家公园可以成为怒江州脱贫致富的重要出路
总结半个世纪以来怒江州发展的得与失,不难发现: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生态环境;二是脱贫。在怒江州发展产业,不考虑生态环境和原住民贫困问题的话,都是很难有作为的。
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是省政府鼎力支持的项目,力图建设成为集保护、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功能为一体的具有示范试验效应的国家公园,成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资源禀赋充分展示、旅游体验最佳的“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科普教育基地”“全球珍稀动植物救护基地”“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物质支撑。
怒江州的发展必须有适宜的产业。所谓适宜,就是适宜国家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市场、生态环境、当地脱贫的需要。虽然怒江州国家公园不是产业项目,却包含部分产业,符合国家发展的要求和怒江州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各族群众脱贫的要求。
从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建设的目标和功能看,8个游憩区可以带动原居民参与保护行动、增加就业、得到生态补偿等,通过发展旅游产业还可增加收入。相对于怒江州曾经发展过的项目来说,这个项目具有覆盖面大、涉及的原住民多等特点,可以预计从中受惠的当地人将会超过其他项目。
从未来发展的前景看,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项目,除能够较好地起到保护、教育、研究、展示的作用外,旅游市场将会呈增长的趋势,国家和省对怒江的支持力度也会有增无减少,这些都会直接和间接地惠及原住民,但难处是国家公园范围内和周边社区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底子薄弱,接待能力和接待档次都很低,发展旅游业的困难较大。
在短时期中,对于原住民的帮助是有限的,同时政府要积极工作,做好基础工作,提高当地居民对国家公园的认同程度,以及对外宣传,为中长期的保护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中长期看,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的投入,以及怒江国家公园的管理水平。
另外,怒江州人口居住分散、密度较低,民族成份复杂、居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自身素质和自我发展意识需要提高,否则仍会形成“政府热,百姓冷”的局面,再次遭遇发展“瓶颈”,丧失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