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婧
(北京市房山区广电中心,北京 102400)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有声语言的不规范现象
谢文婧
(北京市房山区广电中心,北京102400)
新闻现场直播,特别是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以及新闻节目进行中的随时插播、现场连线,已经越来越受到媒体和观众的青睐,逐渐成为当下电视媒体的新闻常态化播出形式。而在现实当中我们发现,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存在大量的有声语言不规范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有声语言不规范现象的研究,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帮助报道者减少甚至避免错误的发生。
新闻;现场直播;有声语言;不规范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的有声语言,主要指的是主持人和记者的语言。由于新闻事件发展、变动快,新闻报道要求及时,所以对报道者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要求很高。电视新闻直播由于采访和播出同步进行,没有修改的余地,并且由于新闻事件总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语言无法进行精细的设计和雕琢,所以难免会出现有声语言的不规范现象。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有声语言的不规范现象,指的是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主持人和记者因为新闻意识不强、新闻敏感缺失、语言功力不足、口头表达能力不够好以及现场客观因素干扰等原因,在表达中出现的传递信息失误、语言表述欠妥的不规范现象。
具体来说,一是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在表达内容上出现错误和不准确的现象,包括信息失实、言之无物等。二是在能够较准确、完整地传递信息的基础之上,在表达形式上出现不规范的现象,包括用词不当、词汇贫乏、语法混乱、语音不标准等。
所谓“内容上的不规范现象”,指的是现场直播中,报道者因为对事实不了解等原因,出现的新闻信息传达错误、不准确、无实质含义的基本性不规范现象。内容上的不规范现象比形式上的不规范更加影响传播的效果。
(一)与新闻事实有较大偏差
对于主流电视媒体而言,新闻工作者都经过了严格的选拔,所以他们具有较高的新闻素养,新闻意识不强和新闻敏感不够的情况较为罕见,不过在表达新闻事实时有较大偏差,这样的失误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还是时有发生。
2007年7月10日,央视的一位主持人在新闻现场直播中,因为自己不了解情况,理解上有偏差,问出了一个极不恰当的问题。当时央视正在做《关注淮河汛情》的现场直播报道。记者说到王家坝开闸放水的情况后,这位主持人接着问:“堤坝老百姓像过年似的看开闸放水的情况,他们心情有一个巨大的变化,是这样吗?”这个问题一出,引起了广大观众和网友的强烈反感。
很明显,这位主持人对王家坝开闸分洪意味着什么完全不了解,并不知道王家坝开闸意味着汛情严重。加之在直播时也没有正确地理解记者的话,所以在直播中,她将灾区百姓的心情形容为“过年”,还面带微笑,提出了一个完全错误的问题,这样的现象确实不该出现。
这个例子属于极个别的现象,只要多一点新闻意识,多一点责任感,多一份认真,这样的失误就不会发生。
(二)报道内容缺少人文关怀
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有声语言在内容上缺少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灾难报道中。对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进行现场直播是中国电视媒体第一次真正地直播地震救援。
一位电视记者采访英雄教师谭千秋的爱人,这样提问:“从报纸上看到一张照片,是你抓着你丈夫的手,在给他清洗血迹。请问,当你抓着他的手的时候,你在想些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计有铺垫、有实物依托、有视觉、有触觉,貌似看上去是一个生动、具体、抓细节的问题,但是用来问已经失去爱人的一位女士,太残忍了。记者问这样的问题无异于让这位女士再经历一遍给丈夫清洗满是血迹的手的痛苦,让这位女士又回想起自己那时的感受,以及再体会一次失去丈夫的撕心裂肺的疼痛。这样的问题毫无新闻价值,并且犹如一把利剑,刺进这位女士已经千疮百孔的心。
在进行现场直播时,及时报道新闻很重要,但同时也要注意报道时的提问方式和话语是否会伤害在场的人们或者电视机前的部分观众。成功的有声语言表达需要问题贴切、信息量大、条理清晰,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
(三)言之无物
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虽然有些记者身处现场,但因为观察、理解、思辨等能力不够,他们没能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出现报道内容空洞,与现场结合不紧密;有时是公式化的陈述,没有信息量;有时说的话大多是基于自己的感觉,而非新闻本身的信息等情况,这样的有声语言的不规范现象都属于言之无物。
新闻工作者时刻要记得,传达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是第一任务,在此基础之上,可以追求语言的美感、形象感。另外,在新闻现场直播中,记者可以适当地提及自己的感受和猜想,但那些都是基于新闻事件发展的趋势进行的有根据的判断,是为报道新闻服务的。而仅仅因为一个人物的动作产生的一系列联想,这样的报道缺乏新闻价值,言之无物。
(四)信息失实
信息失实是指在新闻现场直播中,记者所提供的信息与事实不符,或者主持人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想当然地发表言论。
随着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常态化,有声语言中的信息失实现象已经越来越少见。因为主持人和记者在进行报道前一般都会再三核实信息再进行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现在现场直播的时间经常是不确定的,尤其是类似于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里随时插播的现场连线。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时记者连线时说的内容会是在连线前一个小时,甚至更久之前准备好的。在连线时为了避免语言不流畅等情况,即使当时现场的情况有所变化,记者也会按照之前准备的文稿来背,这样传达出来的信息就会与即时连线时的情况有出入,造成信息失实。
(五)严重口误
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工作者在有强烈的新闻意识之外,还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现场直播的有声语言中,在内容上涉及政治方面的言论是一定不能出现失误的。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有时这样较大的失误言论并不是出于报道者的本意,而只是因为口误。但是因为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受众面较广,一个微小的口误也许就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直播连线时,记者在说每一句话之前都要尽量考虑清楚,不能着急、慌乱。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有声语言在内容上的不规范现象与形式上的不规范现象不同,它会直接导致新闻信息的错误传递以及大大削弱传播的效果。是我们需要重点注意,并且力求杜绝的。
而所谓“形式上的不规范现象”,指的是报道者在了解新闻事实,基本能够表述清楚的基础上,因为口头表达能力不够好而出现的词汇、语法、语音上的不规范现象。
在日常的有声语言表达中,词汇、语法、语音的不规范现象比较普遍,也有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如果将语境再限定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有声语言的不规范现象就更易出现了。
(一)用词不当
现场直播有声语言中的用词不当,是指表达时因为对词的基本含义理解和掌握不准确,对词褒贬的感情色彩和情绪色彩掌握不准,或是用词分寸不当,从而在使用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
在一档以“清明·人们都去哪儿了”为主题的现场连线中,记者这样说道:“我现在就是在北京市旅游委的旅游监测调度中心的大屏幕前,那么今天是清明的首日,那么北京今天的天气也是特别的给力……所以说今天是比较适合踏青、游玩的……整个上午,各大景区的人流量相对来说还不是特别的多,随着中午祭扫人群逐渐向景区转换,到了下午,部分景区是出现了一些拥挤的状态……我们将目光回到景区。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幅图是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北二楼,那么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真的是人头攒动,人特别多,行驶得也是比较缓慢的……”
在这4分钟的连线中,记者有两个词语使用不当。一是“转换”。转换是指改变、改换,是从一种能量形式变成另一种能量形式。一般用于物理、化学等学科领域,因为“转换”一词带有物体性质改变的意思,所以用在这里并不恰当。记者想表达的意思是上午出来祭扫的人群,因为已经完成了祭扫活动,从中午开始,已经转向去景区游览。在这里他可以将“转换”改成“转移”,也可以直接说“祭扫人群转向景区进行游览”。
第二个词语听起来就有点让人发笑了,就是“行驶”这个词。在描述八达岭长城人流密集,步行缓慢时,记者用了“行驶”缓慢。行驶是指车船行进。我们很容易理解,记者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因为人很多,大家都走得很慢,但他却用了“行驶”一词,无意中将人比作了车和船,实在滑稽。
(二)词汇贫乏
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非常”、“进行”还有“一个”这样的词汇是记者们表达时的高频词。
现场直播时,当记者用到“非常”时,往往会用来形容程度。由于在现场直播这个紧张的环境下,很多记者来不及选择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具体的状态,所以都会用“非常”这个“万金油式”的词语,虽然表意不清,但至少没有错误。例如,报道清明小长假第一天上午道路交通情况时,记者站在路边说:“交通秩序非常的井然。”其实稍加改动,就可以表述得更加清晰,如“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双向通行都很顺畅”。
(三)表述不清
在现场直播中,主持人和记者在了解事实的前提下,在能够基本表述新闻信息的基础之上,因为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好,经常会出现表述不清、语言琐碎等现象。导致一大段话说下来,观众只能大概估计事件情况,无法获取准确的信息。
2014年4月1日14时的《新闻直播间》中,就日本消费税从5%上调到8%这一新闻事件,直播连线在东京的央视记者。在连线中,记者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消费税从5%涨到8%具体体现在商品上,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我们以身后的这台冰箱为例。它的原价格,商品价格是这么多(记者用手指了一个数字,接着举出两台计算器,各显示一个数字),这边的价格呢是5%的消费税最后的价格,这个呢则是上涨到8%的最后价格,税率上调后两者的价格相差了两千多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50元。”
记者在这条连线中,表述不清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介绍商品原价格时,她只是很笼统地带过“这个价格”,试想如果观众并没有认真地看电视,只是在伴随性地听一会儿看一会儿的话,那她没有说明具体的价格,这个表述就是不清楚的。
二是在用计算器显示价格时,记者还是很笼统地说“这个是5%的”、“这个是8%的”。说实话,笔者看这条连线时非常吃力,一边要去看计算器上显示得并不明显的数字,一边还要去看计算器上显示得小小的“增税前”、“增税后”的字眼。如果记者能够表述成“现在画面左边的计算器上显示的是5%消费税后的价格,而右边的则是上调后的价格”,这样就能很轻松地解决观众接收信息感觉麻烦这个问题。
(四)语法混乱
国庆60周年庆典直播采用了演播室里男女两位主持人聊天,中间穿插现场记者连线的方式进行。在重要仪式的新闻现场直播中,采用演播室两位主持人聊天的方式在当时还是很罕见的,是一次创新尝试,这对两位主持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两位主持人要产出大量的有声语言,其中也难免会有失误。
男主持人:“现在中国GDP占世界的这个进入到第三名,而且可能很快会成为到第二”,语法不通,“占”、“进入”、“第三名”都不能搭配。可以说“进入到了前三名”,也可以说“是第三名”。
男主持人:“如果说过去31年的改革是请进来的话,中国正面临走出去,新的30年,甚至60年的挑战”,这句话如果单纯只靠听的话,很难明白他想表达什么意思。男主持人的本意应该是“中国正面临走出去,而这之后的历程将是新的30年,甚至还会是一个将持续60年的挑战”。而在直播中他没有说清楚,有声语言转瞬即逝,在这句话上与观众的交流就没有成功。
以上的两个例子如果放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是能够明白的,但因为这里的语境是国家庆典的现场直播,并且是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所以这就要求男女主持人的有声语言更加精准。
(五)语音不标准
语音不标准的情况很多,如声韵调的问题、读错字音等。想要纠正这个不规范现象,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练习。而对于一些有经验的播音员、主持人和记者,平时做节目和连线时语音基本上没有问题,但在现场直播的情况下,有时会因为太兴奋或者太慌乱等情绪变化的原因,导致语音不标准,这样的情况是可以避免的。
语音不标准属于现场直播的有声语言不规范现象中情节很轻的一种,只要报道者的语音不是很难听懂,就不会对信息的传播造成太多负面影响。
G222.2
A
1674-8883(2016)09-01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