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农经》记者 杨雪
SPECIAL特写
探索农业产业精准扶贫之路
——“中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研讨会”在京举行
文|《农经》记者杨雪
7月17日,“中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研讨会”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培训宣传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农经》杂志社联合主办,大北农集团特别支持。来自中央和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农业企业家齐聚一堂,讨论农业产业扶贫政策、交流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模式,研讨各方在产业精准扶贫方面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郭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科技部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农业部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书记张建明、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召虎等领导、专家和企业界代表出席会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我国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为了打赢扶贫攻坚战,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方略和“五个一批”的扶贫方式,产业扶贫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措施,在近8000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有5000万需要产业扶贫进行扶持。“十二五”以来,产业扶贫已经成为支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贫困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
产业扶贫不仅是一种重要扶贫方式,更重要的是产业扶贫还是其他脱贫措施的重要基础。因此,通过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是摆在当前各地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如何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剩下贫困人口的增收和其自身能力的发展,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在发言中指出,要推动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农户的增收,需要思考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产业扶贫如何带动贫困农户,如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精准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二是如何建立产业发展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系机制,这是中国长期坚持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大课题。第三是在产业扶贫中如何发挥好金融的作用。国务院扶贫办从2014年开始全力推动金融扶贫工作,目前已经有两个带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扶贫产品——小额信贷和扶贫再贷款已经推出来,但是在落实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机制和操作层面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产业扶贫,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郭玮认为,产业扶贫必须从产业和扶贫两个方面来进行把握。产业扶贫首先靠的是产业,作为产业就必须重视其规律,就要尊重市场规律,按照市场原则来办事,要有可行的商业运作模式,要有可持续性。产业扶贫跟一般的产业发展应该有区别,区别就是更强调企业责任,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要更多的考虑社会责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提出,这一轮的产业扶贫中间平台一定要重新选择。要把贫困户的土地资源,国家给贫困人口的扶贫资源,还有企业家的技术、管理、市场渠道等资源能够有效的组合起来,才有希望在未来的三五年里通过产业扶贫这个途径完成剩下的3000万人的脱贫任务。
产业发展是实现贫困地区真正脱贫并且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地方区域财富的创造和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待于构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科技部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指出,必须抓住脱贫致富的关键——产业问题。而在产业扶贫方面一要高度关注商业模式,贫困地区要找到适合新常态发展又能适合全球化时代的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让贫困地区也能成为财富创造的一个重要领域,贫困地区的人民也能通过财富的创造获得利益。二要注重研究产业业态,贫困地区要寻找新兴业态来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三要高度关注科技创新,要根据当地条件把科技创新发展贫困地区的产业作为一个基础战略。四要高度重视体制机制,要以发展产业作为突破口,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上闯出一条路。五要关注绿色生态。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产业扶贫规划该如何改变相对滞后的状况,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认为,农业产业扶贫选择产业要把握四个方面的关键点,第一个就是要突出特色,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的因素来选择好当地特色产业。特色产业要有竞争力要生产力。第二个就是要突出市场,要让企业来选择市场最需要的产品,瞄准市场的需求,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的改革,在做优、精、特上下工夫。第三就是要突出融合。要加快农业产业的加工,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等等这些,来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现在农业的发展不能只关注一产,要把产业链连贯起来。第四就是要突出绿色,要巩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
贫困问题涉及到人口、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政府治理等多学科,需要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书记张建明提出,作为人文科学为主的综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扶贫研究中有特殊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研究中心作为高校主导的研究机构充分发挥了专业人才和学术创新的优势,承担了全国数十项扶贫科研研究项目,广泛开展扶贫调研,政策评价,在扶贫研究领域和扶贫的实践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计划提升现有研究规模和层次,基于社会资源建立更大的扶贫平台机构,广泛服务于国家地方政府的脱贫攻坚计划,服务于企业参与产业的精准扶贫,为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减贫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召虎认为,院校科研机构应为产业扶贫插上科技的翅膀。长期以来农大和各地政府密切合作,在全国有超过100多个实验站、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将科技对接为“三农”服务。现在农大有2000多学生在全国20个省,120个贫困县进行科技对接和精准扶贫。期望明年通过农大学子老师的工作进一步覆盖更大的面积来推动科技下乡,推进教育下乡,推进产业下乡。
农业企业是产业扶贫的生力军,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引擎,农业企业在产业扶贫和带领贫困地区农户致富脱贫中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作为本次研讨会的特别支持单位,大北农集团联合创始人邱玉文老师代表企业界发表致辞。 他表示,农业企业是产业扶贫的生力军,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引擎,大北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报国兴农”为使命,整合自身具备的产业、技术、金融、服务模式等方面的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出可执行、可落地、可推广的产业扶贫模式,联合更多农业企业,投身产业扶贫,帮扶农民发展,带领农民共同致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首农集团近年来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建立合资合作项目,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建设养殖加工基地,形成链条式发展模式,带动贫困农民致富。首农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健表示,首农集团还将进一步探索产业扶贫的新思维与新办法,结合三产融合,在特色农产品种植、奶牛、肉鸡、冷链物流等发展过程中,紧密与精准扶贫相联系,力争让扶贫与产业化同步,实现特色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目标。
温氏集团近年来通过产业发展大力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并探索出了三种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即贫困户合股、承包以及自建模式。温氏集团河北公司总经理邵献平说,温氏集团通过这三种方式与贫困地区政府合作,实现了大量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同时温氏还加强基地建设积极吸纳贫困农民,让农户可以就近就业,离土不离乡,从根本上消除了贫困落后。
中粮集团、大北农、中农发、首农、正大、温氏、金正大、史丹利、雷沃重工、点筹金融等龙头农业企业在会上交流了产业扶贫的工作经验,并与来自贵州、甘肃、湖南、四川、江西等省的贫困地区地方政府,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一起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三方就产业扶贫的进一步落地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