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产业大考

2016-09-01 09:54农经杨雪
农经 2016年8期
关键词:种业玉米

文|《农经》记者 杨雪

FEATURE封面报道

玉米产业大考

文|《农经》记者 杨雪

经历了高速增长的玉米产业,如今陷入了产量、库存量与进口量“三量齐增”的怪圈。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农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品种结构的调整是第一要务,而调整的第一目标就是玉米。

7月的一天,北京阴雨。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系主任张世煌与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张东兴教授在农科院作物所的大楼内又一次碰面,为接下来玉米种业与农机技术对接的会议做进一步的讨论。像这样的讨论,正越来越频繁。作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张东兴教授还是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农机岗位专家。在中国,玉米种业与农机的对接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的紧密,而形势又是如此的紧迫……

玉米是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812万公顷,产量2.25亿吨。从2013年起,玉米就超过了水稻,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中国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历史纪录中,玉米是绝对的增长主力。但另一方面,中国的玉米进口量也在年年攀升,2015年达到了473万吨,同比增长达82%,进口量最高的月份,同比竟然增长了31倍。然而,国内玉米的消费量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高粱、豆粕、DDGS等大量玉米替代品的涌入,又进一步挤压了加工领域的玉米需求,更是让国内玉米库存压力陡然增大,财政负担加剧。玉米陷入了产量、库存量与进口量“三量齐增”的怪圈。麻烦的是,国际市场上,玉米仍是供大于求,价格不断下跌,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严重……

年年增产的背景下,曾经作为农民致富希望的玉米,如今却成为中国农业乃至中国经济不可承担之重。玉米,该怎么办?

玉米难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陈锡文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农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品种结构的调整是第一要务,而调整的第一目标就是玉米。

“大麦、高粱、苜蓿和DDGS去年的进口量达到了3800多万吨,明显替代了国内玉米的需求。加上进口玉米473万吨,合在一起去年进口的玉米加上玉米替代品总量非常惊人。过去我们放弃大豆大量改种玉米,又使大豆的进口量占到了整个粮食进口量的65%。再加上玉米成本价格太高,一直处于价格倒挂。所以三大粮食作物中,必须首先对玉米进行改革。”陈锡文说。

玉米成本价格太高,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有限,在生产环节就处于先天不足的地位。而另一方面,是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使得国内玉米价格连年攀升,导致国内玉米价格全球最高,与国际进口玉米价差高达600元/吨。更加备受争议的是,临储政策使得国家资金大量补贴到了粮食流通环节,农业产业难和农民以获益。影响又进一步传导到产业链下游的养殖、饲料、加工环节,矛盾重重。直到2015年底玉米临储价格才首次出现了下调。

我国玉米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生产能力,而是生产和流通成本过高,是国内玉米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最终导致国内出现差价型进口。

玉米产业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关口期。改革首先由种植端开始。2015年开始,农业部开始着手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一开始集中在东北地区粮改饲1000万亩的目标。很快政策进一步加码到整个“镰刀弯”地区,目标是2020年调减5000万亩。与此同时,关于收储政策将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消息不断传出。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玉米作出了专门部署和要求: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3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宣布,2016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意味着实施了8年之久的玉米临储政策面临取消,玉米的市场化再迈进一步。

政策的导向十分明显,就是要玉米价格降下来,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但是,政策发挥效用也不是能在一时之间。“对生产者的补贴,到底补多少?兜底价是什么水平?补贴怎么补?这些都在研究中。”陈锡文表示。

吉林省田丰机械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曾经种植着近万亩的玉米。“价格下降,肯定会对我们有很大影响。”理事长陈卓告诉《农经》记者,“但是要说到改种其他作物,对合作社这么大规模的种植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撇开技术、机具、投入成本不谈,能不能保证销路的问题,都是他们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我们不太了解青饲玉米的种植方式,不敢随便改。关键还是我们不能确定本地有多少需求,万一找不到合适的销路,风险会更大。”陈卓的担忧无不道理。今年种什么,成为很多种粮大户必须要仔细琢磨一下的问题。

张世煌告诉《农经》记者,我国玉米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生产能力,而是生产和流通成本过高,是国内玉米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最终导致国内出现差价型进口。“玉米产业的真正问题不是调产品结构,而是转变发展方式。”

育种方向的转变

“我国玉米产业未来生存发展的关键是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就科技发展而言,在成本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单产是一种思路,但更现实的选择是在单产正常增长的情况下,降低投入,减少成本。因此,我国需要调整和明确玉米科技研究方向,必须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必须实现单位面积产量增幅高于成本增幅,或者小幅增产的同时降低成本。”作为我国著名的玉米育种专家,张世煌说,要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必须要打组合拳,当务之急就是玉米种子改良。

也就是说,要彻底解决玉米的问题,必须从最前端的玉米种子着手。从世界农业发展经验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50%以上来源于种子及其相关技术。

玉米作为产业化程度最高的粮食作物,其优质种质资源长期掌握在像孟山都、先锋这样的国际种业巨头手中。相比跨国公司,中国种企科研能力太弱是不争的事实。深交所综合研究所执行副所长阙紫康曾对种子行业8家上市公司做过一次研究。研究显示,登海种业研发强度最高,近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接近5%,其他企业则不足3%。

作为种业龙头的上市公司,登海种业和荃银高科在2015年的销售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在2015年,登海种业的研发投入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15年的研发投入为3500多万元,同比下降了8.7%,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已不足3%。荃银高科2015年积极布局玉米种子市场,计划收购具有“育繁推一体化”业务资质的四川同路。虽然研发投入同比提高了33.9%,但也只有2450多万元。这样的研发投入与国外种业巨头动辄每年10%的研发费用、10亿美元以上的投入相比,不在一个量级上。

作为关乎粮食安全的大事,育种从来都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从2014年起,农业部成立了国家良种重大科研协作攻关领导小组,同时组建了玉米协作攻关联合体,即由21家国内最具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玉米种子企业和13家优势科研教学单位组成攻关联合体。这被媒体称之为,一个以国家意志推动的玉米种业计划。

然而,目前中国玉米种植年需种量在12亿公斤左右,市场规模约300亿元,2014-2015年度,中国玉米制种面积约20万公顷,种子产量10.1亿公斤,加上上年余种量9.9亿公斤,2015年可供用种量达20亿公斤,种子供应量严重过剩,种子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未做强 先过剩”成为种业最尴尬的局面。

以《种子法》的颁布为始,中国种业开启了市场化进程。2011年,国务院8号文件颁布,种企数量很快由8000家降至2014年5000家左右。2015年《种子法》修订,其中关于品种审定制度以及科研成果确权等制度,被认为是进一步抬高了行业竞争的门槛。

种企龙头的步伐开始加快。中信集团入主隆平高科,提出将隆平从种业企业转向农业种植服务商。央企中农发种业明确了“种-药-肥一体化”的农资服务商战略。困扰种业并购发展的资本积累不足问题,在外部资本的介入下逐渐解决。国内种业的第一次并购浪潮正在逐渐拉开大幕。

但与国际种业巨头一般都依附于资本实力雄厚的农化或医药集团存在不同,国内种企的资本注入来源则更加多元。以中化集团、中农发集团为代表的央企,加大对旗下子公司中国种子集团、中农发种业的扶持力度,在产业内展开并购。未上市企业则加快上市步伐,或选择在新三板的挂牌,如北大荒垦丰种业、河南秋乐种业、德宏种业等。

资本对于种子企业意义主要体现在支持品种研发及支持并购成长两个方面。“中国现有的体制过于强调了科研工作的个人导向,这非常不利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发展。”中农发种业集团董事长陈章瑞认为,要让企业成为科研创新的主体,政策导向就应该倾向于扶持优质企业,同时结合资本的推动能力,扶优扶强。

让张世煌忧心的是,在科研层面上,玉米育种思路的转变还十分缓慢。过去几十年,玉米育种的方向就是高产高产再高产,造成的后果就是玉米不断高秆大穗晚熟稀植,这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要求背离。“过去,搞育种的和搞农机的都是各干各的。现在不行了,必须绑在一起做,玉米种业一定要抓住机械化这个龙头,培育的新品种必须适合全程机械化作业。这也是玉米种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最好机会。”张世煌说。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育种思路的改变实际上是因为玉米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要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业竞争力,就必须依赖于大规模机械化,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全程机械化。为适应机械化作业,我国玉米品种应逐渐缩短生育期,降低植株高度,增加种植密度和降低收获时含水量。

“育种思路的改变实际上是因为玉米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要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业竞争力,就必须依赖于大规模机械化,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全程机械化。为适应机械化作业,我国玉米品种应逐渐缩短生育期,降低植株高度,增加种植密度和降低收获时含水量,才是正确方向。我们不是为昨天和今天,而是为了明天的大农户和农民合作组织培育适合机械作业的新品种。选育新自交系要有5-10年的提前量,还需要长期的种质积累。”张世煌预计,我国种子产业至少需要10年左右时间,才能完成技术转型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现阶段要在研发上有所突破,首先就要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建立有利创新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而且要加快促进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在企业转化。玉米种子的改良方向要因地制宜,更加注重玉米的功能性和利用性是关键。”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全贵告诉《农经》记者。

“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并没有对种业带来太大的冲击,实际上,市场上适应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品种还不够,一些好的品种在市场上都出现脱销。”陈章瑞说,“玉米品种需要升级转型,就要淘汰过去一些落后的育种模式。中农发‘十三五’的重点工作就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提升。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储备未来,广泛开展国际化合作。预计新产品将会在2018年上市。”

陈章瑞说,今年对玉米种子行业来说的确是一个寒冬。但是度过这个寒冬后,玉米种业应该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玉米加工 一时的彷徨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实际玉米消耗量约5200万吨,占当年玉米总产量的23%。其中玉米用量最大的是淀粉糖(醇)行业,玉米用量约1600万吨,其他依次为商品淀粉、玉米酒精、氨基酸、有机酸、抗生素、酶制剂、微生物多糖等。

面对着去库存的压力,加上价格市场化改革后,玉米价格波动必将会成为常态,这使得玉米需求大户饲料企业有些无所适从。业界一线的采购“首席执行官”们都感觉“最近是最没方向感的时候”。

由于玉米深加工企业原料成本占比很高,企业一般布局于东北及华北黄淮玉米主产区。所以我国玉米深加工主要集中在山东、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河南、安徽、辽宁等地。山东是玉米深加工规模最大的省份,产品种类也最多,产值超百亿元的玉米深加工企业集团有3家在山东。

因我国玉米深加工产能急剧扩张,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重快速提升,从2007年开始国家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盲目发展,尤其是限制外资投资。在2011和2015年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玉米深加工业均被列为限制类。但今年7月1日,国务院决定在广东、天津、福建、上海四个自贸区暂时停止对外商投资玉米深加工业的限制。

虽然,无论是从成本还是区位优势而言,外资都不会在短时间内进入中国市场。但这也足以使得内外交困的玉米加工产业惊出一身冷汗。

目前我国玉米深加工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有7家企业,这7家企业2015年玉米加工量占全国总加工量的比例达到40%左右。发酵有机酸是玉米深加工领域的高端产品之一。位于山东省昌乐县的英轩实业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发酵有机酸生产企业。负责玉米原料收购的经理李福生说:“去年下半年玉米价格下降,企业原料采购成本降低,所以今年是行业比较好的时候,现在基本满产,去年同期也就80%多。而且,公司的产品科技含量高,多数用于出口,市场和效益都比较稳定。”

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实施多品种和差异化发展战略,以求在市场竞争上保持自己独特的优势。从发展预期看,未来通过企业并购等途径,50—100亿规模的大型玉米加工企业数量或将有所提升。

据了解,有机酸、变性淀粉、功能糖、酒精及生物医药加工等因为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现阶段形势较好。但是,饲料行业和淀粉加工行业则没有那么幸运。饲料行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下游市场低迷,出现产能过剩,整体行业开工率较低。淀粉加工行业玉米生产环节和加工企业脱节,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受木薯淀粉北进等影响,目前行业开工率较低。

在玉米加工大市山东临沂,因玉米加工产品以淀粉及淀粉糖、蛋白饲料等初加工产品为主,存在加工链条短、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玉米加工企业开工率普遍不到八成。

面对着去库存的压力,加上价格市场化改革后,玉米价格波动必将会成为常态,这使得玉米需求的另一大户饲料企业也有些无所适从。业界一线的采购“首席执行官”们都感觉“最近是最没方向感的时候”。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宗原料采购总监段立国表示,去库存由中储粮操盘,目标是降30%库存,预计会分步走,可能在两年时间内完成。目前在进口替代上,国家将进口量压缩了近50%,只能逼着饲料和加工企业接着用玉米。

对于玉米价格,段立国则认为,大家都说降价去库存,但也有可能是涨价去库存。因为如果降价去库存的话,企业都会被动地等,现产现用,什么时候降得更低才买。

虽然受益于猪周期的上升,国内饲料龙头企业近来业绩都十分亮眼,在资本市场股价也是一路飙升。“我国饲料总量是在上升的,只是增速放缓了。所以对于原料的需求还是不会削减的。虽然,农业部也出台了措施要求寻找更多的蛋白原。但是面对进口原料的冲击,特别像豆粕、DDGS这样主要依赖进口的原料,我们毫无议价权。对于这个问题,饲料行业可能在两三年内还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理事蔡辉益告诉《农经》记者。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繁盈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在晾晒喜获丰收的玉米棒子。

2015年是大北农大宗原料采购的元年,虽然10年前大北农就完成了核心料的统一采购,但大宗原料却是分散和区域性的。段立国坦言,目前他们也在不断学习,创新采购做起来很难。

“这个过程很痛苦。不仅需要总部强大的研发团队,也要有风控能力和底下的配合,都在摸索中。”段立国表示,因为主要以猪料为主,教槽料所需的高档玉米在东北地区非常难采,因为霉菌毒素要求非常低,所以有特定的区域。但经过近年的发展,大北农培养了一批原料客户。

永安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春生在公开场合则表示,玉米采取价补分离,市场化运作后,价格波动会是常态,甚至有可能出现断崖式下跌,然后急速上涨,企业需要做好风险管理。那么,能不能利用期货对冲风险呢?按照石春生的估算,目前国内玉米期货采购占总量不到20%。石春生表示,期货融入采购销售是大趋势,但行业需要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

猜你喜欢
种业玉米
收玉米啦!
玉米适当晚收好处多
我的玉米送给你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七穗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