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农经》记者 何苗
INVESTMENT资本
农村普惠金融:曲折中前行
文|《农经》记者 何苗
以海南农村信用社、宜信公司、北京农业局以及北京农担公司为代表的各类单位,利用自身的力量,帮助农民解决信贷、融资过程中的问题,扫清农村普惠金融落地过程中的障碍。
许超在做农村信贷服务之前,实在没有想过区区几千元的借款就能给农户的生活带来多大变化。
“一个陕西西乡的大爷,从宜信在当地的合作方借了4000块钱,买了8只猪崽儿。4个月后,这8只猪养大了卖掉,他赚了1万6千多块钱。”许超说,“对于农民来说,通过借给他们几千元钱,为他们提供生产启动资金,就有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这是极有价值的事情。”许超是宜信公司农贷综合管理部总经理,在宜信的农村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他见过许多农民因为借到了几千元就开始走上致富路子的例子。
农村金融一直受到中央、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十二五”以来中央将农村金融的发展提到重要位置,自2013年起,中央更是出台多个政策贯彻农村金融落地问题。进入“十三五”,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其中,农村普惠金融也成为了新的关注点,农村普惠金融是否真正落地,关系着农民生产是否能顺利开展,生活水平是否有显著变化,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否提质增效。
普惠金融是由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发展组织提出的概念。顾名思义,普惠金融是指社会主体普遍享受到必要金融服务的机会。《中国农村金融报告2015》中指出,农村普惠金融的含义就是为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提供适宜和有效的金融服务。
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农村普惠金融的落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是提出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在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开始重心下沉,不断完善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建设。据《中国农村金融报告2015》中指出,截至2013年年末,24个省实现了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并已覆盖全国近2/3的行政村。同时,村镇银行达到107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49家,贷款公司14家,小额贷款公司7839家。
基层金融机构的完善推动了农村普惠金融业务的开展。仅海南农信社,在2015年就发放了农户小额贴息贷款44.02亿元,惠及农户67468户。
同时,借助“互联网+”,农村金融信贷产品的便利性获得大幅提高,农民可以越来越简便的获得信贷支持。以宜信公司推出的信宜农贷为例,自2009年上线至今,已有2万多位农民客户从宜农贷平台上获得信贷借款,金额达2亿多元。
然而,相对于大量的农村信贷需求而言,农村普惠金融的落地速度依旧略显缓慢。虽然中央通过各类政策性文件在顶层设计上不断推动农村普惠金融落地,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一直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长久以来,在传统风控模式下,金融机构信贷手续繁琐、周期长,不适宜需要及时放款的农民。同时,在办理过程中,由于征信系统的不完善,农民缺乏良好的信用记录;在抵押阶段,农民又缺乏传统金融机构能接受的抵押物。最核心的问题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主要客户群是城市人口,因此,真正针对农民客户群体设计的适合其生产、生活的信贷产品和风控模式长期缺乏。
《中国农村金融报告2015》中指出,农村普惠金融的含义就是为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提供适宜和有效的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对于长期处在传统观念中的农民,对于信贷和金融产品也倾向回避的态度,这也使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村普惠金融难以深入农村。
有问题就要解决,从设计适合农民的信贷产品,到解决抵押、担保问题,农村普惠金融正在一步一步落地。
小额信贷是一种以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金融服务方式,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中小微型企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在10万元以内,一般来说,农民在生产中面临的资金缺口金额通常不大,因此,小额信贷产品深受农民欢迎。
农民对小额贷款的需求主要是为了解决生产初期的资金启动,和生产过程中流动资金的补充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民却经常“贷款无门”。
从农民角度看来,由于农业生产时效性非常强,农民对放款速度要求较高,但从金融机构来看,从受理业务到放款要经过多个步骤,不能保证放款速度。更加重要的是,在传统征信方式之下,农民既缺乏可参照的征信内容,手中的土地和房屋也不能成为抵押物,因此很难贷款成功。
因此,最初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与农民客户实际情况十分不匹配,造成了金融产品难以服务“三农”的事实。此时,宜信这种民间金融公司,作为社会金融补充力量,就在服务“三农”中发挥了作用。
陕西省西乡县村民杨成艳已经开了10年的茶厂,她的制茶生意一年纯利润可以达到了30万元。不了解她的人实在想不到,在2006年她回乡创业时,差点因为资金不足将创业梦想扼杀在摇篮中。行内人都知道,一年中清明前茶市场价格最高,在4-5月的时间段中,几乎每天一个价格,错过一天,就会损失不少收益。但从3月开始的采摘到后期的加工,人工、生产成本也非常高,不少茶厂都提前准备好资金,以备不时之需。
然而,自认为准备充分的杨成艳却在这个环节上出了疏漏,不断增加的资金投入让她逐渐捉襟见肘。
这时,她想到了宜信。在这之前,宜信宜农贷与西乡妇女发展协会联合推广小额信贷,杨成艳当时并没有在意。但是,现在她决定试一试。“我没有想到,没有费多大事儿,我就借到了2万元。”杨成艳说,“信贷员帮我算了算厂子现金流水,又到村里调研,觉得没问题后,几天就把钱借给了我。”现在,杨成艳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女老板,茶厂生意蒸蒸日上。
而今,随着农民客户群体对信贷需求日益提高,金融机构也开始关注并设计一些与农民实际匹配的金融产品。海南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产品就能在全国率先达到了“2万元以下,7天到位”的放款速度,更是创造出了小额信贷的“海南模式”。
“海南模式”主要是针对中低收入农户,采取逐步提高授信额度,为农户提供无抵押贷款。在整个贷款办理过程中,为了解决农民征信问题,信贷员密切联系农户,全面深入了解农户信息,相关专家和信贷员一起对农户实际还款能力授信;为了解决无抵押贷款的风控问题,海南农信社建立村级联保制度,相互监督,防止资金被滥用和挥霍。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三农”领域资本需求日益强劲。农业发展开始需要更大金额的信贷支持,但在传统信贷模式下,农民如何能顺利借贷大金额?担保的力量开始显现出来。
如果说杨成艳在创业之际缺的是几万元,那么陈岭缺的是几百万元。2010年前后,首农集团等奶牛养殖企业为了保证饲料稳定供应,有意向与北京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合作社实行订单作业,为企业供应青贮玉米。青贮玉米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对机械化收获的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和机具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台约翰迪尔的青贮收获机要200万。” 陈岭说,“我一个农民怎么买得起。”
一方面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并不覆盖购买进口的农业机械设备,另一方面目前国产青贮收获机在可靠性方面有待提高,农民只能自费贷款购买进口青贮收获机。
在此时,作为主管部门的北京市农业局经过多方联系,与北京农担公司合作,在开创农机贴息贷款模式,即农户购置大型青贮收获机,只需要付40%的首付款,余下60%的尾款在4年内还清贷款利息由主管部门补贴。在具体流程上,首先由北京市农业局农机管理处向农担公司推荐农户,农担公司与发放贷款的北京银行同时对于农机户进行下户了解、审核,在评审通过后,农担公司向北京银行出具担保意向书,在银行核准、签约放款后,农机部门协助农担公司办理农机抵押工作,并对贷款农户进行监管。
“在整个贷款过程中,因为有了农机部门作为中间方,农机装备第一次成为了抵押物,贷款办理周期也大大缩短。” 农担公司工作人员周洋说, “同时,通过农机部门与相关部门、企业、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协调,担保费等费用由农机销售企业承担,贷款利息由农业部门补 。”
整个借贷过程中,北京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多方沟通,北京银行与农担公司相互配合,在审核信用过程中,帮助农民合作社理顺账目,构建良好的财务理念和工作方式。这些,都是农民合作社顺利能够贷款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农村普惠金融是发展中的新事物,那么新的事物一定要求创新。
首先就是金融产品的创新。2015年以来,农业类的融资租赁业务作为新型金融产品,开始不断进入农民的生产中。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租期届满,租金支付完毕并且承租人根据融资租赁合同的规定履行完全部义务后,租赁物的所有权将归属承租人。
2013年,宜信开始推广农机租赁业务,最初,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开始进行试运营,业务一推广便受到了当地农户的欢迎。宜信的农机租赁业务从最初的四个省份发展至全国共有11个分公司,农机租赁的具体机型也由最初的联合收获机延长到耕种收加工一条龙。
如果说农机租赁基本上借鉴了工程机械融资租赁的方式,那么宜信在2015年开始推广的活体租赁就更加具有创新性。去年7月开始,宜信与山东、河北等地奶牛养殖企业签订协议,将奶牛作为标的,开展融资租赁业务。
宜信融资副总经理毛芳竹这样介绍活体租赁业务:“一些有规模的牛场为了提供更加优质的奶,每年都要更新15%的牛。牛场资金不够,就由宜信帮他们买下牛,然后租赁给牛场。3年之内,牛场将租赁款还清即可。”
最初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与农民客户实际情况十分不匹配,造成了金融产品难以服务“三农”的事实。此时,宜信这种民间金融公司,作为社会金融补充力量,就在服务“三农”中发挥了作用。
作为活体租赁,风险自然要高于农机租赁,毛芳竹表示,在合同签订之前,宜信会对牛场做整体评估,这种评估来自于牛场的上游企业乳企对他的评价。签订合同之后,同时与牛场签订售后回租协议,以降低风险。“活体租赁业务刚刚推出不到一年时间,还处在观察期,在这期间,我们结合各种数据样本等综合性因素,暂定接受拥有700头牛以上规模的牛场。”毛芳竹说。
同时,农村普惠金融在信贷关系上也有创新,合作金融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2015年,山东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户主业务试点,即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进行信用合作,社员将闲散资金放在合作社内部,合作将资金借给其他社员作为生产发展资金。为了保证资金规范使用,避免违法行为出现,山东省农村合作金融试点也设定了严格的运营规则。
首先,经营地点一般在行政村里,保证社员存支方便;其次,户主资金综合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最多不超过1000万元。同时,单个社员存放金额额度不能超过总额的10%,自然人社员存放金额额度不能超过当地人均年收入的3倍。放款时,互助社借给社员的金额不能超过总额的5%,借款期限在半年内,最多不能超过1年。更加重要的是,在整个借贷过程中,合作社要民主协商资金用途,从社员出资、信用到借款需求等都是透明的。
无论是行政推动,金融机构的发力还是民间资本的创新,都会使农村普惠金融离农民更近,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有利助手,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推手。
“普惠金融的农村体系应该是建立一个满足或者适应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监管有效、竞争适度、优势互补、可持续发展的普惠金融的完整性农村金融体系,”杜晓山说,“然后才能够解决农民贷款和金融服务等若干问题,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