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滕连昌
浅析档案学研究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文·滕连昌
信息不对称理论虽然最早产生于经济学领域,但信息不对称现象却同样存在于档案学研究中,本文引举了档案学研究中信息不对称的几种现象,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档案学研究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指出应该正确认识档案学研究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推动档案学研究健康发展。
档案学研究;信息不对称;现象;负面影响;正确认识
科学研究承担着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使命,就是运用抽象思维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探索,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以样本或者全部的面貌呈现,研究对象特征,包括种类、数量、质量等直接关系着科学研究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没有研究对象,即便拥有再好的研究方法、再先进的工具,科学研究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档案学是一门研究档案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学科,这里的“档案现象”也是以感性材料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档案保管机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检索工具、规章制度、实体档案、编研产品等)、档案教育机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教学方案、课程设置、学生成绩、学术成果等)、档案行政机构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果(如管理体制、机构设置、档案法律法规等)等。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档案学研究所需要的材料搜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档案学发展。
信息不对称现象由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于1963年首次提出,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在19世纪70年代发表著名著作《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 作了进一步阐述。信息不对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如果市场中的一方(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充分的信息,就称市场上存在着不对称的信息。市场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1]档案学研究材料搜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信源(“信源”指信息发布者)掌握的关于档案学研究材料的信息多于信宿(“信宿”指信息接收者)。
(一)国内外档案学研究中信息不对称
我国档案产生时间很早,殷商时期甲骨档案已经有了档案保管场所,由专人负责,并产生了初步的档案整理工作,但我国档案事业发展长期限定在传统的档案实践工作中,档案思想零散分布于各个时期的书籍、法令条例中,未形成系统的档案科学。西方档案学形成于19世纪初期左右,并提出了全宗原则、来源原则等对档案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我国档案学在20世纪30年代行政效率运动背景下产生,出现了一批档案学者和档案学著作。然而,我国档案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多借鉴、移植西方档案学思想,时至今日,虽然我国档案学在世界各国档案学中有了一席之地,仍要承认以西欧北美为代表的各国档案学的领先地位。
在中西档案学交流的过程中,“语言上的障碍是中国档案学术研究成果出口的主要障碍”[2],也是外国档案学术研究成果“进口”的主要障碍,语言障碍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国学术成果翻译数量不够、未经翻译外文著作传播不广泛、外国档案学研究主体在中国名不见经传、外文著作查全率和查准率低等方面。根据相关统计,1981~2003年我国翻译外国档案学著作和论文集共20篇,1978年~2008年“我国档案界在核心期刊中刊登的译文共有237篇,平均每年7.6篇,平均每本期刊占23.7篇”[5]外国著作翻译的不足造成外国学者较中国学者对外国实践经验、理论成果有更深了解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导致了中国学者对于外国档案学成果的消化不良。中国档案学者关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关系之争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种情况。2006年邹吉辉、杨杰在《档案学通讯》发表文章《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研究》,总结了之前学者们关于两种理论之间关系的观点并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属于指导性理论范畴,文件连续体理论属于被指导性理论范畴。”[3]2006年9月何嘉荪, 史习人在《浙江档案》发表论文《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关于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运动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属性之思辨》,针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指导文件连续体理论”的观点表达了不同的见解,指出“西方档案界至今普遍认为‘ 文件生命周期’仅仅是一种将文件分成一定阶段进行管理的模式,而不是理论;将其明确地上升至基础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尤其是对文件运动动力及其与文件价值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是我们中国学者的作为。”“但是很遗憾,上述中国学者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贡献,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翻译成外文向全世界公开发表;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档案学者,据我们所知几乎没有一个人懂中文。于是,经过我国学者发展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尤其是其基础理论部分仅仅在中国为人熟知和发生影响;西方的档案学者则全然不知。”“在我们与他们零星进行口头或者书信交流的时候,他们甚至无法理解我们所谓的‘文件运动’的概念,更谈不上理解我们对文件运动动力及其与文件价值关系的诠释。”然后得出结论“要让倡导文件连续体理论的西方学者,从他们尚不了解并且几乎没有听说过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理论部分获得启示,似乎不太可能”。[4]
我国当前档案学对于国外档案学着眼点多偏重欧美,其他诸如日本、阿根廷等国则相对较少。一方面由于欧美档案学者、档案学成果集中,另一方面也要归因于我国档案学者所掌握的外国语言的限制——掌握英语的学者为数不少,但擅长其他语言的凤毛麟角。因而,语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学术盲区的消除是以我国档案学者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前提的,需要长期不断地充实完善。
另外,著作权、数据库收录范围、互联网政策等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外档案学研究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表1:1981-2000近三十年我国档案学译著统计[5]
?
表2:1982-2003近三十年我国档案学译集统计[6]
(二)档案保管机构内外信息不对称
当前我国档案学术研究主体有很大一部分是高等院校档案学术研究者,较之以往我国档案学研究者往往是档案实践工作者的特点,这是我国档案学研究中呈现出的一种全新景象。高校档案学术研究者研究成果往往具有较高的理论性,能够抽象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但是,由于高校档案学术研究者从事研究工作之前往往较少从事档案部门实践工作、参加工作后难以接触到档案实践工作以及档案信息,使得档案学术研究面临档案保管机构内外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尴尬局面。主要表现在档案学术研究者对档案部门保存的档案信息种类、档案数量、档案内容知之甚少,对档案部门各项工作进展情况知之不详,对档案实践工作者了解不够,使得档案学术研究成果与档案实践工作俨然处于两个时空。当档案实践工作者和有关媒体报道的有关档案信息不一致,甚至有时候档案工作者说法形成不同版本时,更加使得高校档案学术研究者处于被动地位。关于四川自贡岩口簿档案情况的相关文章就是这种情况:2004年,四川自贡档案局工作人员沈涛发表在《四川档案》上介绍四川自贡岩口簿档案的文章《盐史瑰宝—岩口簿》,写道“接收进馆的岩口簿共有134册”[7];2007年自贡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张国钢在《山西档案》上发表的文章《自贡盐业历史档案概览》称“自贡市档案馆现珍藏有岩口簿115册”[8];2015年,《四川档案》通讯员在本刊发表题为《四川再添三件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文章,指出“自贡岩口簿档案文献共有121册”[9]。(笔者针对岩口簿档案的数量在自贡市档案局(馆)网站留言,好在两天之后得到答复“一共发掘出115册档案,反映的是每一口盐井打井施工情况”。)对于档案信息的具体状况,当“权威人士”给出的答案都是五花八门时,无疑是对信息不对称结果的雪上加霜。
档案部门闭塞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随着档案开放政策的推行将会减少,但是因缺少具体实践而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祛除不掉的顽疾,这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应当正确对待并通过调研等工作加以弥补。
(三)档案学借鉴其他学科内容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档案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和专业术语,虽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但就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如档案的性质、档案的价值并未达成一致,这充分说明了档案学还是一门发展相对不完善的学科,档案学者在此阶段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内容也是无可厚非和值得鼓励的。档案学研究过程中借鉴其他学科内容一方面说明档案学和档案学研究对象综合性特点,广泛借鉴的研究方法正是档案学及档案现象自身矛盾决定的,比如档案信息查找所使用的目录、索引与图书馆学、目录学有密切联系,档案信息开发往往与历史学密不可分,档案实体保护离不开物理学、化学,电子文件的管理又不能忽视计算机技术……;另一方面档案学移植做法“扩展了档案学研究领域、活跃了档案学术氛围、提高了档案学理论水平”[10]。
然而,在借鉴过程中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即一些档案学者对移植内容了解精深程度远不及其来源学科学者,在阐释有关档案学理论时往往捉襟见肘。正如李财富教授所说“有些研究者自己对其他学科的有关理论还未理解透彻,就匆忙将其引进档案学,其结果要么漏洞百出,要么南辕北辙。”[11],“例如,有人试图借用‘价值层析理论’来阐释档案价值,但因为没能准确领会该理论的精神实质,因而在文中提出了一些令人费解的观点”[12]
(一)阻碍学术交流,制约学科发展
无论是档案学研究不同地区间(主要是国内外)、档案管理机构内外、亦或是档案学移植其他学科内容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都会由于信息不均衡在客观上产生一个个档案学研究的“信息孤岛”,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可能消除的特性,档案学研究中存在的这些孤岛也不可能消失。需要指出的是,此处所说的“信息孤岛”是相对的、可变的、不具体的,也不是绝对封闭的,例如国内学者要了解英文信息,国内相对于英语国家说成为“信息孤岛”;外界档案学者要了解档案馆有一定秘密等级的档案信息,那么相对于档案馆就成为“信息孤岛”。由于信息分布不均衡,各学术研究群体对于一些研究领域会产生“低谷”,这些“低谷”的存在对于该学术群体研究档案学其他问题往往也有制约,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档案学整体发展受到制约。
(二)信息甄别鉴选,造成精力浪费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语言、制度、地域或其他因素产生的鸿沟致使准确信息的获取耗费相当的成本,因而学者们进行相关研究时往往以理性化的方式就近寻找材料,但同一个材料有时不止一个版本并且相差悬殊,正如前文所举例子,一个谨慎的档案学研究者为了尽可能避免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就要经历甄别鉴选的艰难过程,这种对意志的磨练是以时间、精力的浪费为代价的。
(三)错误信息泛滥,污染学术氛围
档案学研究中学者交流、学科内容移植是一种很正常甚至必不可少的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档案界学者的活跃性、档案学在当代的生命力以及档案学作为一门发展中的不断完善的学科的整体性。但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一些学者因为主客观因素获取的误导性信息对于一门学科尤其是像档案学这样不甚完善的学科是一种灾难,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如果第一个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引入的相关信息,不论正确与否,往往由于首因效应被视为经典,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是根深蒂固的,如果不进行遏止,会导致一定的泛滥。如前面所介绍的对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关系,其误导性的关系最早由谁指出或许我们已经难以查证,但是这种误导性的理解见诸核心期刊,并且很多人仍然持有这种认识,可见其扩散的威力不容小觑。
(一)档案学研究中的信息不对称是绝对的
全面了解研究对象的需求与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是档案学研究中一对重要矛盾,这种矛盾从绝对意义上是不可消除的。首先,从现下时空来看,档案学研究中需要了解的相关已知信息是难以计数的,具有很强的分散性,比如古代档案学思想,零散且不系统地存在于古代文献中,至今仍然有一些文章进行论述,可见其难以了解周全;从时空无限发展来看,“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及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无时不在变化,无时不在产生信息”“ 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及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无时不在变化,无时不在产生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不对称是绝对的、永恒的。”[11]认识到并且承认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对于档案学研究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有重要助推作用。
(二)档案学研究中的信息不对称具有相对性
如上所述,虽然当下档案学研究相关信息量虽然很大,但是毕竟有限,虽然盲点不能绝对穷尽,但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这种不对称降低到最小程度,比如引进翻译人才组织翻译工作,通过参观、调研等形式畅通与档案部门交流渠道等。档案学研究中信息不对称的相对性为档案学者孜孜以求探索未知信息提供了理论基础。
●●
[1]杜木恒.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任越, 张全海. 试析我国档案学术逆差现象及其成因[J]. 档案学通讯, 2011, (6):9-12.
[3]邹吉辉, 杨杰.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06, 01期:6-9.
[4] 何嘉荪, 史习人. “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关于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运动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属性之思辨[J].浙江档案, 2006, 第9期(09):6-9.
[5][6] 饶露. 近三十年来国外档案学文献在我国的翻译和引入状况分析——基于对我国档案学核心期刊译文数量的统计[J]. 档案管理, 2010, 第6期(6):60-62.
[7] 沈涛. 盐史瑰宝——岩口簿[J]. 四川档案, 2004, (6):16-17.
[8] 张国钢. 自贡盐业历史档案概览[J]. 山西档案, 2007,(4):9-13.
[9] 本刊通讯员. 四川再添三件中国档案文献遗产[J]. 四川档案, 2015, (3):45-46.
[10][11][12]李财富. 简评档案学研究中的“移植”现象[J]. 档案学研究, 1997.
[11]沈小玲.略论信息不对称[J]. 现代情报,2003,(8):74-75.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