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澍之(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中山 528404)
基于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 潘澍之(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中山528404)
内容摘要: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差异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公共产品的特点,以及公共产品如何实现对经济的影响;用数据的形式比较了我国三大地区公共产品供给在规模、结构、投资主体上的差异,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公共产品
(一)公共产品特点
公共产品(Public good)是私人产品的对称,必须具有四大特点:一是非竞争性。即消费者增加所带来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相对于私人产品来说,在公共产品的使用范围内,消费者之间不存在使用竞争关系,比如道路、广播等。二是非排他性。对于公共产品,任何人都享有使用该公共产品的权利,任何他人不得阻碍别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三是不可拒绝性。有些公共产品,消费者是必须要消费的,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四是外部经济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往往使得别人在不付出劳动成果的同时,就可以享受到经济效益。
一般来说,公共产品都是由政府提供,但是由于地理空间的限制,多数公共产品都有自己特定的受益区域。基于此,可以将公共产品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公共产品”。“全国性公共产品”是指全国居民共同享用的产品,比如财政支出、国防等;而“地方性公共产品”一般只能满足特定范围内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垃圾场、城市警察、路灯等等,且存在一定的外部溢出效应,即“地方性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可能大于地理范围,比如地方电视台的发送也会向周边地区扩散。
(二)公共产品对生产要素生产效率的影响
作为经济活动中主体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如果与公共产品所产生的正外部性能够产生一致性反应,会导致生产产出与公共产品的供给具有强烈的正相关性。公共产品的外部性能够帮助生产者实现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最优化,即在保持相同成本的条件下实现产量的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影响了区域内的生产要素产出效率,如果区域之间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不同,则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性也会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化。
公共产品的供给同样影响着消费者的最优决策。大部分消费者会自发的由公共产品供给较差地方流动至公共产品供给较好的地区,而消费者的流动过程中会导致公共产品供给水平较差区域不断丧失大量优质劳动力。生产技术只有与劳动力相结合,才能转化成生产力,因此生产技术也会随着劳动力一起迁移至公共产品供给水平较高区域,导致公共产品供给水平较差区域生产力日益低下,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
(一)公共产品供给区域差异现状
规模差异。由于公共产品的广泛性和统计数据的局限性,无法对每个区域的公共产品进行加总,故在比较各地的公共产品供给差异时,选择各地区的财资支出总额代替各地的公共产品供给。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可支配财力的分配和使用,财政支出主要投资关系民生的经济领域。图1表示了我国三大地区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增长趋势,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财政支出规模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
结构差异。通过对三大地区的主要财政支出项目进行筛选,选择了比较普遍性的公共产品对三大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进行比较。从表1中可以看出,很多指标在区域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东部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要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欠发达,税收较少,因此只能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如道路、水电等,而发达地区由于税收较高,因此能够提供更为全面、质量更高的公共产品。
投资主体差异。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投资额巨大等特点,长期以来我国公共产品投资主要依靠政府的实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产品供给的融资方式除了国家的预算资金外,民间资本、国内贷款等也是有效的融资方式。我国东部地区由于资本充足、融资渠道日益完善,民间资本也逐渐进入公共产品投资领域,而国家投资在公共产品总投资的比重逐渐降低。相反我国中西部地区还更多地依赖国家预算资金,地方投入不足。
(二)公共产品供给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著名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认为,一国公共产品建设滞后将会严重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腾飞的条件。图2展示了一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公共产品供给同时通过影响另外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家庭,通过收入分配来影响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具体来说,公共产品供给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会影响到当地劳动力的生活质量,进而引导高层次人才的流动,从而对当地劳动者群体的构成以及整体素质产生影响。如先进的教育设施和社会保障会为劳动者带来生活的便利性以及更多的外部收益,这些潜在的收益吸引着高层次的劳动者。另外,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还能提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更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图1 2005-2013我国三大地区财政支出增长趋势
二是促进资本流动。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一个核心要素是资本,通过资本的流动配置可以将资本要素转化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微观角度来看,公共产品的供给会影响商品的运输成本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活动;从宏观角度来看,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高新产业园区的建设,能够提高当地资本的吸引力和产业的集聚力,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另外,公共产品在空间配置上的功能,有利于扩大市场范围,提高交易效率,从而促进贸易的增长。
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公共产品的空间配置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完成产业结构转换:其一公共设施的建设合理地分配了产品的需求,促进了当地需求结构的转型,从而带动产业分工;其二,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的产业结构转型;其三,公共产品本身就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产品供给的增加会相应带动服务产业的增值,从而推动产业的升级。
四是增加社会福利。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提高当地社会福利的有效手段。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越完善,地区内的管理越有效率,越有利于保持当地的社会秩序稳定,促进当地经济的健康运行。比如农村地区合理的公共产品供给,就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地区的运输、电信和电力服务,提高了农村地区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同时降低了农村地区商品的交易成本,带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图2 城市竞争阶段与基础设施变迁的关系图
表1 2014年三大地区主要财政支出项目
(一)财政资金使用中的公平与效率
财政资金支出应以公平为导向,惠及所有社会成员,同时对于欠发达地区,在财政政策上应具有倾斜性,使欠发达地区获得必要的帮助。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以社会生产要素为作用体,以提高全社会生产要素产出效率为核心。财政资金使用中的效率原则,要求财政资金的使用应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对于基础设施不成熟的地区,应在外部条件成熟后予以实施。虽然超前提供公共产品,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入,吸引外来资本,但是财政资金的使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超前提供公共产品必须谨慎。
财政支出应针对全体社会成员,追求建立在提高生产效率基础上的公平原则。公共产品的供给会涉及到区域内的全体社会成员,不应追求单独的项目收益而忽略社会成员的覆盖范围。公共产品供给应在保证总体项目收益的情况下,以受益区域范围来评定公共产品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对于同种类型的公共产品来说,覆盖范围广的项目应当优先于覆盖范围比较窄的项目,这就是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公平原则。
(二)财政资金使用中的投资与消费
根据凯恩斯理论,一国的产出由投资、消费、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影响,其中政府支出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又可以区分为投资类和消费类支出。投资类支出通过影响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效率来影响产出,消费类支出通过提高居民的福利效用间接影响劳动力的分层。鉴于投资类支出和消费类支出对产出影响的效应,财政资金在投资类支出和消费类支出之间的分配,将对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区分投资类支出和消费类支出,有利于控制公共产品供给对私人支出的挤出效应,从而达到生产效益最大化的目的。一般来说,作为生产性公共支出中的投资类支出会使得公共产品
供给水平提高,进而促进私人部门的投资和产出,从而达到提高社会生产要素提高的目的。然而增加消费类支出有可能产生对私人消费的挤出效应,从而抑制社会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一般来说,在高社会消费倾向的情况下,增加消费性公共支出会因为公共产品的较低成本抑制私人消费,不利于扩大社会总消费额。
(三)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民主决策机制
公共产品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公共产品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合理地确定投资类公共支出和消费类支出的基础上,如何正确选择公共产品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以往的公共产品供给中,由于公共产品的公益性,公共产品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政府偏向性,普通民众很难对公共产品的选择产生影响。如此自上而下的机制,很容易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普通民众的需求不一致,进而形成公共产品的结构性失衡,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因此在公共产品供给选择上,必须建立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
公共产品的供给选择应该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以生产者和消费者为征求意见主体,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求相吻合,从而达到产品供给能够实现社会生产最优化决策的目的。如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集中于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如水利、交通等,但对于农村居民切身需要的公共产品则供给有限如子女教育、医疗等。这种政府供给与农村偏好存在差异的局面,会导致公共产品供给失衡,影响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全社会生产要素产出效率之间的区域差异引起,而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差异是引起生产要素产出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性通过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而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最优决策,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手段。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应注重公平和效率,合理地确定投资类支出和消费类支出的比例,以便保证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同时提高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民主决策权利,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生产最优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彩军.讨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重点突破战略[J].经济问题探索,2014(6)
2.冯熙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2012(5)
3.金志云.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矛盾与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2014(3)
4.刘小鲁.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应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3(5)
5.吴青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分析与体制创新[J].财贸经济,2013(11)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