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红霞
美军后勤信息系统是指美军在实施后勤指挥控制和保障任务时运用的自动化信息系统,它们是美军后勤信息化的核心。美军严重依赖各种后勤信息系统,即在协作信息环境下,通过标准操作程序,完成后勤指挥控制和后勤保障任务。美军发展应用了大量的后勤信息系统,包括编目、通信、业务和指控等系统,用以确保后勤指挥控制和保障任务的高效实施。
发展历程
美军后勤信息系统建设发展主要经过3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各自为政,分散发展
美军在这一时期主要开展基础性建设,包括物资编目和独立的后勤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1954年,美国国会颁布《国防编目与标准化法》,对全军和政府机构所有物资进行统一编目,建成联邦物资编目系统。1972年,在联邦物资编目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大型计算机的编目应用系统——国防综合数据系统,统一管理、维护500万种物资。上世纪50年代,美军建立了以物资器材供应为主的总部一级后勤自动化系统。60年代,陆军建成运输数据自动化系统和基地业务信息系统。70年代初,陆军器材部所属物资管理部门开始使用“装备器材管理标准系统”(CCSS)和“仓库管理标准系统”(SDS),但同一功能的系统开发了许多个。从70年代中期开始,美军后勤自动化系统开始从总部向下延伸,各军种都建立了从总部到部队以补给业务为主体的纵向垂直式后勤自动化管理体系。应用重点是物资器材的采购、供应、维修和运输管理等。在陆军,统称为“陆军标准管理信息系统”(STAMIS),包括16种战术勤务支援系统,1988年开始配发部队使用。后勤指挥方面,发展“战斗勤务支援控制系统”(CSSCS),并纳入陆军战场指挥系统一体建设,配发各梯队,但各层之间并不联通。截至1996年,国防部和陆、海、空、海军陆战队军种各自开发了数百个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单独开发运行的后勤业务信息系统(如运输、财务、补给、维修、工程、仓库等系统)互不兼容,互操作性差。各单位使用的同一种后勤业务信息系统数量太多而且互不连通,例如美陆军器材司令部辖下各司令部采用的“装备器材管理标准系统”(CCSS)和“仓库管理标准系统”(SDS)就多达50多个。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前10年:后勤转型,综合集成
这一时期,美军经历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四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所获的经验教训深刻。美军从1997年开始实行军事转型,其中后勤转型首当其冲。美军以业务现代化、全资产可视化为目标牵引,通过实施后勤业务转型和信息系统集成,极大地提高后勤业务管理和所有资产状况的可视化程度。主要的信息化工作如下:
一是后勤业务信息化建设。1997~2004年,美军采用电子商务/电子业务这种商业办法促使人事、财务、采购、医疗、运输、物资管理等后勤业务流程最大限度地无纸化、电子化;2005年以后,在以往电子商务/电子业务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增加运用业务企业体系结构的方法,加快加深运输司令部、国防后勤局与国防财会局以及陆军部、海军部、空军部等6大核心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武器系统全寿命管理、物资补给与服务管理、固定资产与设施全寿命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5大核心业务领域的转型。
二是资产可视性建设。提出在储资产、在处理资产和在运资产可视性的目标,其实质是要实现保障资源实时可视、保障活动实时可控。在此目标牵引下,美军开始了以综合集成为主要手段、以大系统为主干工程的物流建设,重点开发全球作战保障系统和全球运输网。
三是继续推进编目工作。在国防综合数据系统的基础上建成“联邦后勤信息系统”(FLIS),用于管理、维护美军700万种物资。
四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提出建设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同年启动国防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操作环境和国防信息系统网建设;1999年提出建设全球信息栅格(GIG)。信息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发展为今后的后勤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编目系统是与物资有关的所有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核心,是联系其他后勤应用系统的纽带。美国陆军依托编目系统,组建陆军后勤中心数据仓库,其数据框架为“陆军确认(列装)编目数据+特殊管理数据+其他数据”。美军的静态资产可视和在运物资可视建设也都是以编目系统为本的,静态可视部分就是即经过拓展网上用户数量的FLIS,在运物资可视部分的数据框架采用的是“编目数据+起点(如仓库)数据+装货顺序、包装、特征等数据+中途诸过程数据+终点(物资到达目的地)收货对象、指令确认数据+其他重要数据”。
21世纪前10年至今:协调优化,整合提高
美军重点关注技术、资源、流程、政策、管理、运维、安全等所有层面,以及各部分、各层面的整合与优化,促使后勤信息化事业作为一个目的性、组织性很强的整体,即所谓的后勤“信息企业”来深化推进。随着《预算控制法》的颁布实施,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还会关注如何降本增效。主要工作有:
一是美国防部机构和各军种将完成本系统内的各级各类后勤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下一步将开展跨军种、跨部门的集成与联通。
二是抓紧完善顶层设计,构建一个涵盖所有体系结构的统一的全军性信息化建设顶层结构——“国防部企业体系结构”。
三是整合国防部信息基础设施,使之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从而达到提高任务效率、增强网络安全和节约成本3大目的。
四是继续推进国防部5大核心业务领域的信息化进程。
五是持续加强后勤信息系统的投资审查和财务审计。
主要内容
美军的后勤信息系统主要分为国防部、军种和战区三个层级。
国防部层级
主要包括用以支持联合后勤的通信系统、国防后勤局的补给链管理系统,以及全军通用的医疗、运输、配送和财务等系统。运用全球指挥与控制系统、全球作战保障系统联合分系统和战备评估系统一输出工具,提供联合后勤及后勤指挥控制所需要的通信能力。全球指挥与控制系统主要用于支持联合后勤及后勤指挥控制行动。全球作战保障系统联合分系统主要用于提供有关国防部持续保障与战斗勤务支援活动的实时、只读信息,为作战指挥官提供统一作战环境下持续保障与战斗勤务支援视图。战备评估系统一输出工具主要用来提供有关部队状态战备的决策类信息。
国防后勤局主要运用国防后勤局企业业务系统、通用食品管理系统、配送计划与管理系统、配送标准系统对全军物资进行管理。
全军通用的医疗系统为“战斗伤员救治医疗通信系统”(MC4),主要用于战术医疗部队的联合战区级自动化战斗卫生保健和综合医疗信息管理。存有各军种部队人员的电子医疗记录,指挥官利用该系统可以快速获得准确的病人治疗历史记录、前方伤病员复苏信息以及医疗监视信息。
全军通用的运输系统为“运输协调员用自动化运输信息系统Ⅱ”(TCAIMSⅡ),主要用于国防部和各军种通用的标准联合运输与部署信息管理。
全军通用的配送系统是在全球运输网的基础上,通过集成国防后勤局的综合数据环境(IDE),构建的“企业数据仓库”,主要用于提供通用综合数据应用服务,为作战司令部、军种、联合参谋部、国防部机构以及其他联邦组织提供补给链、配送和后勤信息。
全军通用的财务系统为“基本基金企业业务系统”(GFEBS),主要用于提供统一的经费管理。
军种层级
美国各军种主要围绕全球作战保障系统,建设各自的统一的后勤指挥控制系统。
陆军先后对50多个总部级装备器材管理信息系统、16个战术级勤务支援系统以及100多个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建成统一的后勤指挥与控制系统,即“战斗指挥持续保障系统”(BCS3),并配发陆军所有层级部队,提供后勤通用视图和任务所需的战斗勤务支援数据。
海军建有统一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即“企业资源计划”(ERP),用于连接作战部队和海军保障梯队,使海军后勤业务行动具有资产可视和财务透明特性,能够为海军所有组织提供互操作数据,包括财务、采办、后勤、舰队维修、补给,以及物资管理等方面的数据。
海军陆战队建有“全球作战保障系统海军陆战队分系统”(GCSS-MC),用于提供全海军陆战队范围的可视化后勤信息,包括仓储、物资配送、后勤计划工作、决策支援、仓库维修等。
空军对现有的400多个基地级和批发级后勤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建成“远征作战保障系统”(ECSS),涵盖产品保障与工程、补给链管理、远征后勤指挥与控制、以及维修、修理与大修等13个保障功能。
战区层级相连,以便为后勤指挥控制提供所需的医疗和运输信息。
系统集成
美国军队几乎所有的后勤指挥与保障任务,都依靠信息系统实施。美国陆军主要运用BCS3和“全球作战保障系统陆军分系统”(GCSS-A)实施后勤指挥和保障。BCS3拥有统一的持续保障、在运可视和部队数据,并通过战术互联网为陆军作战指挥系统的通用作战视图提供地图式的作战地域后勤视图与可视信息,使作战指挥官能够快速浏览后勤补给、运输、维修等状况。全球作战保障系统陆军分系统是陆军统一的战役战术级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它与BCS3相连,为之提供所需后勤数据。该系统可提供近实时、完整的陆军战术后勤通用作战视图,提供陆军战役战术级全资产可视性,便于陆军各层级组织和人员,特别是后勤计划和指挥人员获得战备和维持所需的可靠后勤信息。此外,MC4和TCAIMSⅡ都可与BCS3和GCSS-A
美军在继军事作战指挥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对后勤信息系统进行综合集成。如今,美军国防部和各军种已基本完成后勤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工作,并与作战信息系统互通互操作,基本能满足网络中心战中全面优势和态势感知要求。
总体思路
美军后勤系统集成的总体思路,是以信息优势、全资产可视性和信息共享为牵引,依靠GIG通信基础设施和综合C4ISR体系结构框架,统一规划实施,采取路线图/过渡计划的方法分步建设,建立运行自上而下的管理结构,规范技术标准(包括软件、硬件和数据标准),最终实现全军后勤信息系统一体化。
建设重点
建设与作战指挥系统连通的统一的后勤指挥与控制系统,提高后勤态势感知与决策支持能力
美军的远征机动作战概念以及现实的全球作战环境都强调后勤指挥与控制系统必须拥有态势感知、有效的资源分配以及决策支持能力。态势感知是使后勤成为作战速度“赋能器”的前提,决策支持是影响作战灵敏的关键。美军认为,只有综合集成各级指控系统以及使指控系统与后勤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才能使后勤指控系统具有态势感知与决策支持能力。
20世纪70~90年代末,美陆军的后勤指挥控制系统一直是作为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后勤分系统或后勤模块而存在的,各层级运行独立的后勤指控系统。2001年,美陆军开始在旅以上部队使用的CSSCS的基础上增加联合部署后勤模块(JDLM)和在运可视性功能,并且改进了数据库管理,建成BCS3,作为陆军最大的作战指控系统——“陆军作战指挥系统”(ABCS)的决策支持系统,为其提供以地图形式显示的“后勤通用操作界面”(LCOP)和任务所需的战斗勤务支援数据。2004年开始部署BCS3,2006年在陆军范围内部署完毕。自此,陆军所有层级统一使用BCS3,为各级作战指挥与控制系统提供所需后勤信息和决策支持,实现了作战后勤指挥的综合统一以及作战指挥与后勤指挥的一体化,从而解决了陆军后勤态势感知难题。通过运用BCS3,各级持续保障组织可以获取实时态势感知,“看到”运动中的部队与持续保障情况,极大地提高了后勤指挥、控制、协调以及决策制定的速度和效率。
进行跨业务领域集成,建设与后勤指挥系统连通的统一的“综合后勤业务管理系统”,以实现全资产可视目标
1996年美国防部部队转型办公室率先命令建立后勤系统网络,提出了全球作战保障系统计划,以提供通用的全球资产可视图;随后陆军便开始分别对现行的50多个总部级后勤信息系统、16个战术级后勤业务信息系统以及100多个财务信息系统实行综合集成,总体目标是对现有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进行优化集成,构建一个统一的后勤业务信息系统,即“单一陆军后勤企业”(SALE),实现精确化管理,同时为后勤指挥控制系统提供综合的勤务保障数据。此项工作估计将于2015年底前完成。
21世纪初,海军和空军开也开始大刀阔斧地对原来独立运行的财务、库存管理、维修以及补给等自动化系统进行综合集成,并于2010年均建立了统一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使本军种所有组织均可获得综合可视性与状态数据。上述所有综合业务信息系统与后勤指挥控制系统相连,为之提供综合勤务保障数据,以支持后勤态势感知。此外,为提高战区配送效率,美军还积极建设射频在运可视系统,用于跟踪起运点(仓库或承包商)到最终目的地物资的身份、状态与位置。射频在运可视系统与各种卫星跟踪系统(比如“陆军移动跟踪系统”)及其他后勤信息系统均相连,它一方面从卫星跟踪系统接收近实时的运输位置报告,另一方面与运输协调员用自动化运输信息系统Ⅱ、BCS3等后勤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建设权威综合后勤数据库,不断扩大后勤信息共享范围
美陆军十分重视综合数据库的建设和利用,一直在寻求建成一个陆军范围内单一、权威的后勤信息库。这个数据库叫做“后勤信息仓库”(LIW),将为全陆军范围的物资利益攸关者提供一个单一、共用的场所,使他们能够登录、获取和传送陆军物资管理数据与信息。后勤信息仓库将汇集各个陆军后勤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数据,以利于物资管理。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资数据库,还将储存后勤参考信息,如电子技术手册和交互电子技术手册、联邦后勤数据,以及各种报告和工具等。另外,陆军及其他军种还与国防后勤局综合数据环境(IDE)相连,只需单点登录即可共享其中的国防后勤局后勤信息。综合数据环境是全球作战保障系统族中的一员,可以向全球作战保障系统陆军分系统向该系统提供所有的国防后勤局数据,包括补给链管理数据、中央管理主数据、授权的数据元、集中国防部后勤业务规划等。
现在,国防后勤局综合数据环境已与美国运输司令部全球运输网络进行了集成,建立了一个适用范围更广的通用综合数据库IGC,供作战司令部、各军兵种、国防部和联邦部门共享全球补给、配送与后勤信息。各军种可通过与该综合数据源的连接,进一步地提高联合后勤、物资配送和运输可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