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 张水波教授
利润来源于风险管控
——记张水波教授在“中国承包商海外工程及PPP风险防控与争议解决论坛”上的精彩分享
文/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 张水波教授
本文作者 张水波
2016年3月11日至13日,中国施工企业协会主办、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协办的中国承包商海外工程及PPP风险防控与争议解决论坛在苏州成功举办。论坛上,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张水波教授从“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工程发展的现状谈起,通过一系列国际工程经典案例串讲,生动地为学员呈现了“走出去可能面临”的风险及防范要点所在。张教授的讲解过程诙谐幽默,深入浅出,现场学员积极互动。张教授直指合同管理的核心是风险控制,这也引发了现场学员们的深入思考。
张水波教授讲到,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目前仍然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来看,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达11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达2100.7亿美元,同比增长9.5%;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1540.7亿美元,同比增长8.2%。
同时,我国承包商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有所上升。2014年国际《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中有65家为中国内地承包商,比2013年增加3家,实现海外收入总额达897亿美元,在全球海外市场的份额大幅提升至17.2%,再次问鼎全球。远高于西班牙承包商的13.1%和美国承包商的11.4%。
但是,张水波教授也指出,尽管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发展势头喜人,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仍然是风险大、困难多的领域,存在国际环境日益动荡,政治经济风险加大;国际项目融资需求加大,对企业融资能力要求高;国际项目规模大、技术复杂、HSE(健康、安全、环保)要求高;国际工程企业项目治理机制亟待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国际工程“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的现状,我们需要大量国际工程高级管理人才,然而,这恰恰是我们现在最为缺乏的,张水波教授呼吁“国际工程的发展急需智库支持!”
作为一名在国际工程领域的资深专家,基于其多年的项目实践经验和前沿的学术研究,张水波教授认为,合同管理水平低是制约我国承包商“走出去”的短板,承包商管理团队亟待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张水波教授谈到,在海外承接工程,我们面临的是不熟悉的政治背景、文化氛围、市场状况和自然环境,风险因素众多。然而,世界上没有无风险的利润,只要能够做好风险管控,风险就是利润的来源。
而远涉海外的中国承包商,也不像在国内那样有多种多样的途径来化解风险,大多数情况下,承包商只能依赖于合同与法律的保护,因此,通过合同管理来控制并降低风险对于承包商而言意义重大。
张水波教授讲解了如何建立国际工程的合同风险管理体系。如通过建立风险样例清单,对海外工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价,判断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并据此提出风险应对的措施,通过技术方法、财务方法、商务及法律方式来实现风险管控。当然,在确定了风险管控方案后,还需承包商通过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对风险管控过程进行监督,以确保风险管控的有效性。
合同并不仅仅是一份单纯的法律文件,上面谈到的技术方法、财务方法、商务及法律都是合同的重要内容。因此,合同管理是风险管控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合同安排,能够将风险在承包商与业主之间合理分担,做到风险的有效控制。
FIDIC合同体系作为国际上最常用的建设工程合同版本之一,其合同条款的设置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基于其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总结得出的合理风险分担方式的具体体现。张水波教授还为大家仔细讲解了FIDIC合同彩虹家族中,各合同版本中业主与承包商之间不同的风险分担方式,比如承包商都承担了设计工作的FIDIC黄皮书和FIDIC银皮书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张水波教授指出,看FIDIC合同中第4.12款和第17条,就能清楚地了解到黄皮书与银皮书的重要区别,两者在承包商与业主之间的风险分担上有显著不同,银皮书项下,承包商比在黄皮书项下承担了更多的风险。第4.12款和第17条是FIDIC合同中风险分担的核心条款,承包商在使用FIDIC合同时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为了让学员更好地理解风险管控与合同管理的深刻内涵与重要作用,张水波教授分享了一些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深刻剖析,向学员解释了通过合同管理进行风险管控的重要价值。
A. 某国轻轨项目案例
张水波教授分享了某国轻轨项目案例,谈及该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项目的设计用料被外国单位控制。由于合同约定项目采用的是国外标准,而国内设计单位对国外标准不熟悉,因此,承包商只能聘用国外设计单位来进行设计,导致承包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处处受制于外国设计单位。
张水波教授指出,工程技术标准是合同的重要内容,承包商应当予以重视,在合同谈判过程中应当积极争取采用承包商熟悉的国内标准,只要采用国内标准,承包商就不会落入被外国设计单位控制的困境。如果确实必须采用国外设计标准的,那么承包商可以考虑与选定的外国设计单位签订长期合作战略协议的方式,将承包商与外国设计单位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捆绑在一起,以促使外国设计单位积极配合承包商实施项目。
B. 中亚某项目案例
关于合同的法律适用,张水波教授认为,合同的法律适用应予以区分对待,关于合同解释、争议解决等适用的法律是合同双方可以自行约定的,而关于项目实施的验收标准、规范、环境保护要求等应当适用项目所在国法律,因此,承包商应当对项目所在地的验收标准、规范、环境保护要求等规定进行深入研究。如果承包商不熟悉当地的验收标准、规范、环境保护要求等规定,将对项目实施造成极大的影响。
对此,张水波教授分享了一个在中亚的重大项目。项目所在国法律规定重大项目需经过国家验收委员会进行验收后方视为通过竣工验收,然而,承包商承接项目时并没有了解项目所在国的验收规定,因此,合同约定的验收移交程序与项目所在国法律规定不一致。承包商并不了解按照法律规定实际所需的验收程序,在工程施工完成并通过业主竣工验收后则认为已经通过竣工验收了,而业主认为验收程序应当按照项目所在国法律规定执行,承包商并未完成竣工验收,双方就此产生争议。
通过张水波教授对案例的生动讲解,现场学员纷纷表示,原来合同管理确实贯穿于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其重要性实在是不容小觑,确实应该学习老外,将合同当做基督徒的圣经,每天都要翻一翻,再也不能带着国内老一套的想法,将合同当做保密文件,签完就锁进了保险柜里,大家都不知道合同里讲了些什么。
学好合同管理,做好风险管控,变风险为利润,跟着“一带一路”一起走出去,你准备好了吗?!
(注:由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周月萍律师团队樊晓丽、江杰慧律师整理)
责任编辑:陈生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