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宗教信仰以多神崇拜为主,尤其在浸染楚风吴韵的南方视之如常。徽州人除信仰儒、释、道三教诸神外,还广泛流行着自然神与乡土神崇拜。自然神,指的是徽州人对风雨雷电、山川河谷的敬天法祖,如土地庙、龙王庙、火神庙等。乡土神,指的是历代被徽州人追祀的豪杰人物,如汪公庙、许公庙、张公祠等。乡土神凸显了徽州人的忠孝节义观,也渗透着意蕴浓郁的徽文化。南朝时,诞生于徽州的忠壮公程灵洗,便是乡土神祇之一。
程灵洗,字玄涤,新安海宁(今安徽休宁)人,生于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卒于陈朝光大二年(568),乃新安程氏始祖程元谭的第十四世孙。程灵洗生活的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风谲云诡、政局动荡的时代。少年时的程灵洗能日行百里,精于骑射,善于潜游,智勇侠义,饮誉乡里。徽州地处崇山峻岭,盗匪横行猖獗,百姓深受其害。程灵洗广募乡勇,组织团练,打击盗匪,保境安民,声望斐然。
梁末,笃行佛教、喜谀恨谏的梁武帝萧衍,不顾群臣反对,收留东魏叛将侯景。太清二年(548),侯景因心怀不满,以“清君侧”之名,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旋即攻占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此后,侯景的叛军四处劫掠,祸害乡里,社会动荡不安。程灵洗集聚百余乡勇,据守黟、歙一带,以抗叛军。然而,新安郡(徽州一带)不久被叛军攻陷,新安太守、湘西乡侯萧隐投奔程灵洗。程灵洗被尊奉为抗侯盟主,不仅收编官军散勇,还倾囊助饷,可谓声势浩大。
祭拜忠壮公程灵洗
太清三年(549),梁武帝被侯景饿死于台城。噩耗传至,萧氏宗亲遂陷入王位纷争。武帝第七子萧绎在诸王中脱颖而出,在攻灭河东王萧誉与邵陵王萧纶等人后,命徐文盛、王僧辩率军顺流而下,一举歼灭侯景叛军。承圣元年(552),萧绎在江陵登基,是为梁元帝。旋即,程灵洗以“勤王”为名,遣使奉表,被梁元帝授为谯州刺史(今安徽和县一带),兼任新安太守等要职。尽管侯景之乱已平,但原本“金瓯一片”的梁朝已是日薄西山,分崩离析。平叛中迅速崛起的王僧辩与陈霸先,围绕权力相互攻讦,党同伐异。在王陈之争中,程灵洗率部驰援王僧辩,双方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外厮杀。陈霸先料定形势于己不利,遂派部招降程灵洗。历经数番苦劝,程灵洗方才投靠陈霸先。绍泰元年(555),程灵洗授命担任兰陵太守、信武将军等职,协防京口(今江苏镇江)。太平元年(556)三月,北齐守将徐嗣徽背信盟约,率军进攻建康。程灵洗率部平叛有功,擢升丹阳太守,敕封遂安县侯。
太平二年(557),陈霸先废黜梁敬帝,改元永定,是为陈武帝。程灵洗因累立功勋,颇受陈武帝赏识。天嘉四年(563),镇南将军周迪反叛陈朝。陈文帝委派都督程灵洗从鄱阳率军攻打周迪,围歼叛军。天嘉五年(564),程灵洗擢升中护军、使持节,后封宣毅将军,出任郢州刺史。
程灵洗像
光大元年(567),年仅13岁的废帝陈伯宗即位。陈文帝之弟扬州刺史、安成王陈顼与重臣刘师知、到仲举等,受遗诏辅政。陈顼权倾内外、独揽朝纲,不久就将刘、到等文帝旧臣翦除,朝局为之一变。“据有上游,忠于文帝”的湘州刺史华皎不甘心坐以待毙,在长沙举兵反抗,史称“华皎反陈”。同年,程灵洗晋封为云麾将军。华皎遣使欲招降程灵洗,谁知程灵洗诛杀来使,并告知朝廷。陈顼对程灵洗的忠心甚为赞许,不仅添兵增饷,还赐赠鼓吹一部。朝堂上还以诚相待,命其子程文季领水军协助镇守要地。不久,北周长胡公拓跋定率步兵、骑兵二万余人,协助华皎进犯陈朝。程灵洗授命据守城池,击退叛军,并率兵渡江北上,攻克北周重镇沔州,生擒沔州刺史裴宽。程灵洗转危为安之举,使朝野威震,遂擢升为安西将军,封重安县公。光大二年(568),程灵洗卒于军中,时年55岁。朝廷追赠其为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壮”。太建四年(572),朝廷谕旨,诏程灵洗配享宗庙,其子程文季承袭爵位。
程灵洗生于乱世,一生戎马,战功显赫。他治军严明,赏罚有度,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将士爱戴。他勤俭清廉,喜好农事,不仅躬亲稼穑,还督促内眷纺纱织布。赋闲时,程灵洗总是早晚耕作于田间,且勉励子女须日常劳作。程灵洗起于布衣,深知百姓疾苦,不仅乐善好施、周济困苦,还将朝廷赐予的奖赏分发乡邻。侯景之乱时,程灵洗不顾个人安危,编练乡勇,保境安民,使百姓免遭离乱之苦,加之其功勋卓著,屡受朝廷旌表,光耀宗族,赢得了徽州百姓的敬仰。
北宋李昉编纂的《太平广记》中就载有唐代遗存的《歙州图经》,其中不乏程灵洗的传奇故事。一则故事为“吕湖射蜃”。歙州歙县的篁墩湖中有蜃,常和吕湖中的蜃相斗而不能胜。黄墩村的程灵洗,卓越不羁,有勇且善射。一天晚上,程灵洗梦见黄墩湖的蜃化成道士跟他说:“我经常被吕湖的蜃所欺,明日它还会来,你若能助我一臂之力,日后定有厚报。全身洁白的就是我,请不要弄错。”第二天,程灵洗与村中的少年在湖边嬉戏。须臾,波涛激涌,声若雷霆,看见两头牛相互追赶,其中的一头就快跑不动了,它的腹肚都是白色,于是程灵洗挽弓射中后面那只蜃,随后湖水变成血水,受伤的蜃想回吕湖,还没游到就死去了。后人将程灵洗射蜃的地方取名蜃滩,吕湖遂从此淤塞。
二则故事为“道人择墓”。相传程灵洗有事外出,有一道人来到他家,向他母亲求食,吃完后说:“劳您给我吃的,无以报之,今天我当为你找一块风水宝地作为墓地。”程母随道士上山,道士用白石划了块地,然后说:“葬在这里,可以富贵。”事后,程母将道士所说的告知程灵洗,程灵洗于是求得这块地,道士也随之不见了。此后,程氏就以此作为家族的丛葬地。数年后,果不其然,程灵洗就屡建奇功。
程灵洗逝世后不久,乡民感念其恩,遂自发祭祀这位徽州英杰。南宋以前,忠壮公的祭祀主要以个别乡民的坛、社祭祀为主,规模尚小,且仅限于程氏故里,即篁墩一带。当时,篁墩乡民在其墓下设坛祭祀,并与乡里之社相接。倘遇水旱疾疠之时,乡民便成群祷告,且“祷之即应”。
南宋以后,受朱子理学思想的熏陶,在历代徽州官绅乡民的不懈努力下,忠壮公的祭祀逐步由私祭转为公祭,祭祀规模也日渐庞大,逐步成为徽州一项盛大的民间活动,程灵洗遂被塑造为徽州远近驰名的乡土神祇。南宋学者罗愿在《程仪同庙记》中记载:“今人即灵洗墓处为坛,水旱祷者八十余社。乡人追思其义,亦相与祠之不忘。今距州三十里,有地名黄墩者,墓与宅卜在焉。又即其墓旁为坛而祀之。水旱必求,求必应。比近所报,常有八十余社。”
南宋淳熙年间,徽州进士方必东以为露天社祭有僭越嫌隙,“自郊社之外,古百辟卿士在今者例皆庙事”,于是出钜资在篁墩修建“仪同庙”,以供奉忠壮公。宁宗嘉定年间,在朝为官的程氏后裔程珌认为,仪同庙“未仰于天德”,遂利用其威望,向朝廷呈表要求敕封,徽州官员一一附和。嘉定十六年(1223),宁宗御赐“世忠庙”匾额,高悬于仪同庙上。自此,程灵洗的崇祀得到了朝廷认可,其祭祀规模不断扩大,祭祀活动也以篁墩为中心,向周边府县延展,以致“有二百余社,自夏及冬,或喧鼓吹,备鞍马以请,或设牲醴,立牌位以祭祀,委是显赫,著人耳目”。理宗年间,程朱理学广为弘毅,作为“程朱阙里”的篁墩,一跃成为理学圣地,忠孝节义的思想随之被世人推崇。以忠勇为代表的程灵洗,从理宗宝庆三年(1227)至宝祐五年(1257)的30年间,被朝廷多次加封,封号也由“广烈侯”擢升为“忠烈显应灵顺善应公”。
元代,随着忠壮公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其崇祀活动延脉不息,徽州各地广建祠庙。元初,婺源县金竹立世忠行祠。泰定年间,中山府判程愿学,在休宁汊口立世忠行祠。至元十四年(1277),浙东宣慰副使程相,立世忠行祠于歙县槐塘。至顺四年(1333),婺源县龙山立世忠行祠。明初,朝廷裁汰淫祠,整顿祀典,程灵洗作为朝野公认的地方神,列入徽州祀典。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记载:“新安自明洪武间诏汰一切淫祠,而特命有司祭程忠壮、汪越国。”缘于此,在元末战乱中,被损毁的世忠庙纷纷重建。徽州地方绅民遵照朝廷诏命和礼制,于每年春秋二季,率僚属诣庙致祭。清中前期,徽商足迹遍布全国,财赀丰沛。实力雄厚的徽商返乡后,重修宗庙,各地世忠祠庙屡屡修缮。乾隆年间,绩溪仁里村徽商财力鼎盛,商人深感祭祀人多、祠堂拥挤,遂集资扩建世忠祠。族人程远还作诗以贺:“赐庙家山里,全书揭世忠。神功千古振,祀典一乡崇。荐藻来村叟,称觞进乐童。自应余泽在,歌舞遍东风。”
建国初,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忠壮公的祭祀活动一度废止。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徽文化的勃兴,忠壮公的祭祀活动再次受世人瞩目。2014年4月14日,来自海外内的程氏宗亲齐聚篁墩程灵洗墓前,召开了“程灵洗诞辰1500周年公祭大典”。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