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芳, 李 茜
(北京工业大学 实验学院, 北京 100124)
基于语言实验室的可视化文学阅读教学研究
李华芳, 李茜
(北京工业大学 实验学院, 北京100124)
通过对语言修辞、篇章内容、时间文本、主题文本、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可视化,基于语言实验室的文学阅读教学能将松散的阅读状态集中化、将零碎的阅读图示系统化、将肤浅的阅读表象深刻化,帮助解决大学生在文学阅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语言实验室平台; 可视化软件; 概念图技术; 文学阅读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化的传承以技术传播和媒介形态为载体。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多媒介的融合将人类带入了数字化读图时代。“读图”不等于“看图”。“看图”是基于“浅阅读”的浏览式、被动式、碎片化的图文输入;而“读图”是在“深阅读”层面的沉浸式、主动式、系统化的图式构建,两者有本质的区别。视觉图像具有情境再现、场景互动、生成意义的三大功能[1]。以图像与影像为主体的视觉文化成为当今社会主流的文化景观。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信息化就是知识传播和教育过程的可视化,“可视化”不仅是视觉的饕餮、审美的愉悦,更是高效传播的表征、知识重构的必然。
国内外专家呼吁开展英语文学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在数字化阅读时代,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普遍欠缺,文学阅读面临着信息迷航、信息不对称、信息鸿沟等诸多问题,它们成了大学生扩大阅读量、提高文学素养难以逾越的鸿沟。数字时代的语言实验室是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嵌入式系统的集大成者,有助于实现语言教学的各项功能[3]。基于语言实验室的可视化信息导航理念与技术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摆脱信息迷航,构建深层次知识图谱,提升阅读的质与量。可视化文学阅读教学是以语言实验室为教学平台、通过计算机技术呈现及深度挖掘文学文本内容和精髓的教学活动,是可视化学习环境、文学文本、教师以及学生四位一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与内容的总称,它能将松散的阅读状态集中化,将零碎的阅读图示系统化,将肤浅的阅读表象深刻化,帮助解决大学生在文学阅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可视化顾名思义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为清晰直观的图像或图形,从而调动视觉和大脑进行认知和处理。从20世纪80年代起,可视化作为学科术语出现并被广泛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飞跃,迄今为止,可视化技术包括了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知识可视化等一系列的分支[4]。几十年来,可视化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国内外众多大学以及著名的实验室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对可视化的研究[5]。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可视化教学概念应运而生。20世纪初,幻灯和胶片电影媒体蓬勃发展,美国开展了可视化教学运动,可视化教学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视觉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有声电影和收音机的广泛应用,可视化教学成为了视听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起,可视化教学被归为教学技术领域的一部分[8]。现今,可视化教学是指利用图形、图像、动画等手段,辅以视觉认知工具,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将符合学生认知经验的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学生通过认知并加工这些生动可视化知识,将其外化为可视化语言,从而促进知识传播和创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造就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英语文学阅读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熟读经典文学作品、通晓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广阔视域下的思维能力。亚里士多德曾有言:“没有图像,思维是不可能的。”[9]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对知识的记忆、运用和思考都是仰赖于自身头脑中运行的心智图像系统。正如美国的斯马尔蒂诺(SharonE.Smaldino)在其专著《教学技术与媒体》中所揭示的,图像、图片和文字从具体到抽象地表现了不同种类符号的真实程度,可视化优势体现在知识内容以图片或图像形式呈现,从而建立起视觉和语言表达系统的连接[10]。
现在,由于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的运用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国内外学术界的可视化教学研究纷纷着眼于如何把知识以图形、图像的方式可视化地呈现出来。纵观国内研究,对可视化技术运用到教育中的关注点和实践主要集中在理工学科,例如: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制作的实践操作性的单机版可视化教材《中学物理虚拟实验室——力学篇(天平)》[11]、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开发的可视化教学智能管理系统,建立了教学系统的数据库、产生式规则知识库和模型库,实现了推理机的推理和图形显示功能[12];国防科技大学开展的基于OpenGL的仿真可视化研究,进行虚拟战场环境构件,供军事演习与训练[13]。然而,目前学界对文学阅读教学领域如何运用可视化技术鲜有提及。
图式理论是文学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可视化也密不可分。图式理论认为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新信息与大脑中原有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文本通过可视化技术呈现出来,易于唤醒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图谱,进而与新的信息和知识联结,构成网络化的图式框架。
在可视化的文学阅读中,学生面对海量图像与信息的轰炸,往往会产生“迷航”。将学生放置在语言实验室这一平台之下,教师通过主控台的操控,在可视化工具软件的辅助下,引导学生对文学文本信息重新构建并整合,可以有效保证学生不仅理解图形和图像,还能将之与文本进行有效的沟通,避免产生信息迷航。
3.1基于语言实验室的可视化文学阅读教学思维
可视化文学阅读教学内容的构建应该兼顾文学阅读的规律性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交互性。文秋芳、周燕主张以文学阅读促进思维能力发展,通过扩大语言输入量、增加语言和语境的体验来培养外语语感,提高语用能力[14]。文学阅读的可视化构建要以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利用语言实验室和新媒体技术营造真实的体验语境、构建立体的思维图示、启动阅读互动模式。语言实验室是辅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平台,将文学阅读放在语言实验室这个可控平台来操作,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阅读导航软件的引导下开展阅读活动,避免因阅读的盲目性、时间的碎片化而带来的肤浅的、不走心的阅读结果。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根本在于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内部关联。概念是组织知识的基本要素,命题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而多个命题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图示。概念和命题的有限性可以生成知识的无限性,利用科学技术把这种图示可视化,就能将记忆的抽象图示现实化,将复杂的关联明朗化,大量繁复的阅读材料就会因此而显得井井有条,知识的掌握和构建也可以因此而循序渐进、渐入佳境。
《茶馆》在美国的舞台上演,其现实效果大于演出本身。虽然配有简洁精彩的英文翻译字幕,但美国观众欢迎它接受它理解它显然跨越了语言的障碍,而更陶醉于中国话剧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和剧本传递发散出的浓郁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气息。从这个意义上看,地球村的任何民族都是愿意和有兴趣了解、认同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
在认知心理学理念的基础上,康乃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提出的一种名叫“概念图”的元认知教育工具,它是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它以视觉化的形式阐明了在知识领域中学习者是怎样使概念之间产生关联的[15]。它的图表特征涵盖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概念图”不仅仅是表征工具,它还是高级思维工具、互动工具、计划工具和评价工具。将“概念图”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基于语言实验室的文学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文学文本内容,更便捷地开展信息导航,更高效地构建阅读图谱,更直观地开展对比研究,真正实现文学的可视化。
3.2基于语言实验室的可视化文学阅读教学的实践方法与手段
文学阅读的载体是文学文本,因此,基于语言实验室的文学阅读教学实践包括语言修辞可视化、篇章内容可视化、时间文本可视化以及主题文本可视化,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基于微课及慕课的文学理论可视化、基于影视的文学对比研究等深层次内容(见图1)。
图1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文学阅读教学可视化实现途径
本研究的概念界定中,以语音实验室为平台意味着借助语音实验室中的数字媒体手段,结合可视化技术工具展开文学阅读教学实践。目前基于文本的可视化技术工具包括:
(1) 以颜色来区分和展示文本的可视化技术。例如,WibkeWeber设计了一套基于颜色的文本标记体系。经过标注的文学小说文本、科学类文本会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达到显示文风的目的[16]。
(2) 篇章内容可视化工具。例如,NLPWin、TextArc和Ontology软件系统。NLPWin系统可以分析文本的句法结构,并利用跨句指代处理、共引处理、语义规范化等方法精炼成三元组关系,再映射到可视化图中[17]。TextArc系统利用人类可视化处理的方式与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语言学的技术相结合,生成一个文本文件的概览图形,结合阅读者的认知能力,最终可以从未阅读的文本中快速发现文中的主要任务、概念及核心思想[18-19]。Ontology系统可以呈现篇章语义关系,是描述语义关系的良好载体[20]。
4.1充足的准备
充足的准备工作包含语言实验室、文学作品、教师及学生4个方面。
语言实验室的准备包括语言设备的调试、语言资源的配置以及软件的选取与安装。例如,利用Contexter、Tilebars及颜色标志软件实现词汇标注、词汇分布的可视化,利用NLPWin、TextArc软件实现篇章内容的可视化,利用ThemeRiver及HistoryFlow软件实现文本的共时与历时研究,利用TopicIsland软件识别语料主题,利用微课及慕课平台开展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可视化研究,利用影视片段开展电影与文本的对比研究等。
文学作品的筹备包括制定文学作品的选材标准与原则、遴选体裁多样、文质兼美、难易得当的文学作品,作品可以不局限在英美文学,也可以选择中国文学的中英双语版本,以便开展翻译研究及文学对比研究等阅读后续研究。文学作品要以电子书的方式录入语言实验室平台,并借助软件进行资源整合和重点标注。
在概念图促进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布置阶梯式的阅读任务,并针对每一个教学任务辅以“启发式的提问”。有视角的问题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有深度的问题有助于培养思辨能力,有梯度的问题障碍可以促进阅读的深入,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的自信心。学生在概念图构建过程中是独立的学习者、思考者,同时也是小组协作的成员,因为复杂概念的界定与建构需要团队的力量。
4.2灵活的实施
可视化只是技术手段,要想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和学生运用灵活精确的操作方法。
首先,利用“目标管理”和“任务管理”法组织深阅读及概念图构建。“目标管理”主张“先有目标才能确定工作”,具体做法可分为3个阶段,即目标的设置、目标过程的管理、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任务管理”或称“任务作业”,其核心内容是通过时间动作研究确定标准作业任务,并将任务落实。将目标管理和任务管理引入基于语言实验室的文学阅读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学生语言实验室开展可视化阅读前要设置具体阅读目标、细化阅读任务、规划阅读时间、反馈阅读效果,与教师“启发式”的阅读问题和导入相结合,有计划地推进深层次阅读。利用概念图制作软件逐步构建深阅读框架、搭建可视化学习诊断平台。
其次,在阅读中多层次互动以提高文学作品的易读指数。不是所有值得深阅读的作品都具备较高的阅读指数,而基于电子媒体的深阅读需要对作品的信息编码进行设计,借助多媒体融合提高作品的易听性、易视性和易读性,同时开展作品的共时历时研究。基于语言实验室的文学阅读不是静态的,而是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立体的、交互的阅读过程。软件对思维图谱的勾勒与学生对概念图的建构是阅读过程的人机互动;教师与学生的共读与研读是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复杂图谱的构建和磋商,是生生互动。这些互动有助于深挖作品的精髓,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使得作品更具真实感。简言之,借助相关媒体软件,学生不仅能浏览电子书籍,更能通过软件中的画面、声音、文字等功效阐释并构建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建构阅读图谱和知识图示,提高易读性,最终为语言修辞和篇章内容的理解而服务。教师可根据文学文本的阅读价值来测定每部作品的阅读侧重,不必面面俱到。
第三,利用微课、慕课及影像资料开展深度研究。在语言实验室嵌入微课及慕课系统,借助公开课平台开展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可视化学习。此外,“影视热”往往是“文学阅读热”的风向标。大学生对娱乐影视的关注度非常高,对于热播中外影视剧的热情较之阅读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赏析经典书目改编剧并将之与原著读本对比研究,挖掘影视改编、比较文学、意识形态以及诗学对作品的影响,从而带动文学阅读的深化。比如,根据外国文学作品《理智与情感》《暮光之城》等改编的影视剧,都可以作为提升大学生阅读热情和开展对比研究的催化剂。
新媒体时代,知识和信息的可视化有助于知识的呈现、图示的构建及思维的训练,这已经被国内外诸多研究证实。基于语言实验室的可视化文学阅读教学,是可视化技术与大学课内课外的优质整合,它借助语言实验室平台、可视化软件以及概念图技术,将视觉认知融入文本表征,将电子阅读变得立体生动,有助于帮助学生沉着应对复杂的文学阅读环境,改善大学生在文学阅读中出现的信息迷航、信息不对称、信息鸿沟等问题。当然,可视化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只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要想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采取灵活的实施策略,驱动学生在视觉认知与图谱思维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重构与深化。
References)
[1] 郭玉婷.基于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的多模态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2] 汤京淑.构建全新的数字化语言学习环境[J].中国电化教育,2007(6):105-109.
[3] 黄远振,兰春寿,黄睿.英语文学体验阅读READ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外语界,2013(2):11-19.
[4] 莫永华,魏文晨,吕永峰.分层可视化方法原理与实践[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
[5] 叶新东.未来课堂环境下的可视化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6] 袁国明,周宁.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的比较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2):93-94.
[7] 赵国庆.知识可视化2004定义的分析与修订[J].电化教育研究,2009(3):15-18.
[8]ButlerR.Womeninaudiovisualeducation:Adiscourseanalysis[D].USA:The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1995.
[9]PhilippaJ.Problemsinpicturingtext:Astudyofvisual/verbalproblemsolving[J].TechnicalCommunicationQuarterly,1997,6(2):141-160.
[10] 斯马尔蒂诺.教学技术与媒体[M].8版.郭文革,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1] 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 张国英,王淑芳,刘旭红.可视化教学智能管理系统的技术与实现[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4(4):42-47.
[13] 李文强,华祖耀.基于OpenGL的仿真可视化技术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5(6):158-160.
[14] 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76-80.
[15] 熊频,胡小勇.可视化思维支架:概念图研究的新视角[J].信息技术教育,2005(10):55-56.
[16]WeberW.TextVisualization-WhatColorsTellAboutaText[C]//Proceedingsofthe11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InformationVisualization.2007.
[17]JurilLeskovec,MarkoGrobelnik,NatasaMilic-Frayling.LearningSub-structuresofDocumentSemanticGraphsforDocumentSummarization[C]//LinkKDD.2004.
[18]PaleyWB.TextArc:ShowingWordFrequencyandDistributioninText[C]//IEEESymposiumonInformationVisualization,2002.
[19]TextArc-Analternatewaytoviewatext[EB/OL]. [2008-06-12].http://textarc.org/.
[20] 赵琦,张智雄,孙坦.文本可视化及其主要技术方法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8):24-30.
Studyonliteraturereadingteachingbasedonvisualizationinlanguagelaboratories
LiHuafang,LiQian
(PilotCollege,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Beijing100124,China)
Throughthevisualizationoflinguisticrhetoric,chaptercontents,diachronictextresearch,themetextresearch,aswellasliteraturetheoryandcriticism,theteachingthroughvisualizationbasedonlanguagelaboratorycanhelpcollegestudentscultivateproperreadinghabitsandthusmakeliteraturereadingmoreconcentrated,systematicandprofound.
languagelaboratoryplatform;visualizationsoftware;conceptmapping;literaturereading
DOI:10.16791/j.cnki.sjg.2016.07.064
2016-02-16
北京工业大学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X5024000201607);北京市通州区教育教学“十三五”规划骨干教师专项课题(TZGH2015100)
李华芳(1981—),女,河南濮阳,双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文学翻译.
E-mail:lhf669@sina.com
G482
A
1002-4956(2016)7-02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