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教育在美国

2016-08-27 06:08李燕南
至爱 2016年7期
关键词:筹款非营利义工

文|李燕南

公益慈善教育在美国

文|李燕南

在美国,形形色色的公益慈善组织已经形成了和政府部门、商业部门等量齐观的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2013年,这一部门中在美国国税局注册登记的“501c3”型非营利机构已超过100万家,总共收到的民间捐赠多达3352亿美元,其中72%的捐赠直接来自个人。过去几年间,慈善捐赠总额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2%左右浮动,而参与志愿活动的人数保持在全国成年人口总数的26%。也就是说,全国1/4以上的人口有义工经历。

公益慈善活动在美国可谓历史悠久。殖民地时期,由于政府的缺位,人们在教会的组织下纷纷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各种互助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志愿方式提供公共产品的概念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可以在一所非营利医院诞生,参加公益组织提供的课后托管班,加入童子军义卖小饼干,定期去教堂做义工,读书可以选择私立学校,工作的单位还有专门的员工服务日。可以说美国人的一生都在参与各式各样的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活动,有时作为施惠方,有时则作为受惠方。

在政治生活中,慈善团体的兴盛则反映了美国民众对“小政府,大社会”式民主体制的认同。在《联邦党人文集》中,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詹姆斯·麦迪逊即提出自由结社是对抗党派斗争的有效手段:“社会越小,组成不同党派和利益集团的可能性就越小;不同的党派和利益集团越少,发生同一党派占有多数席位的情况就越多;而组成多数党的人数越少,他们所占据的社会空间越小,他们就更容易结合起来,执行他们压迫他人的计划。把社会的范畴扩大,就可包罗更多种类的党派和利益集团,全体中的多数派所具有的侵犯其他公民权利的共同动机也就少了;即使存在这样一种共同动机,所有分享此类动机的人也较难显示自己的力量并且联合起来采取行动。”正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成立非营利组织或者社团表达自己的诉求,社会的多样性才得到了保证,民主才不至于变成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

作为一种行为模式,公益慈善的发展贯穿了美国历史,而相关的学科建设则经历了数十年。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社会需要更加完善的公益慈善知识库与更加专业的从业人员。上世纪90年代,美国高等院校开始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管理专业。1986年以前,全美国已知的研究生项目仅有20个。到2006年,已有240所大学提供此类专业,其中117所提供本科教育,161所提供研究生教育,56所提供成人教育。

在这一领域中最负盛名的学术研究与教育机构当属成立于2012年的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公益慈善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这也是美国第一家以公益慈善学为主体的学院。学院的前身为成立于1987年的印第安纳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其附属机构包括筹款学校(成立于1974年)、Lake信仰与捐赠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以及女性慈善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学院开设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项目,以“教、学、研”三者相结合的模式,向世界各地输送人才,知名校友如朱珍妮(Jane Chu)于2014年由奥巴马总统亲自任命为国家艺术基金会主席。学院旗下的筹款学校则侧重于培养专业筹款人员。针对非营利组织不同的筹款需求,筹款学校目前开设了16门核心培训课程,并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化培训。除了学位项目以外,公益慈善学院也与公共与环境事务学院联合开发非营利组织领导执行力等证书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公益慈善学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性质的综合性领域,其研究方法和论题常常涉及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历史学、组织学等众多学科。在宏观方面,美国大学提供的非营利组织相关课程大多侧重于公共政策与倡导、筹资学、市场学与公共关系、第三部门研究等领域;微观层面则提供组织内部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随着公益慈善教育的兴起,全美每年提供的非营利相关课程总量已由1996年的526门增加到了2006年的1136门。

以礼来家族公益慈善学院的硕士课程设置为例。公益慈善的历史、道德价值观、公民社会以及非营利部门总览均为必修课程。在此基础上是一系列以公益慈善为中心的核心选修课,例如,非营利组织资金开发与管理、基金会的角色与功能、公益慈善的跨文化范畴、比较学视野下的公民社会、宗教与慈善、非营利经济与公共政策、非营利组织法等。除此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修社会工作学院、管理学院、人文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甚至信息学院相关课程,进一步完善研究方向。学院暑期还提供海外学习项目,学生可以选择去欧洲或亚洲参加为期两周的学习与实地考察,增进对不同国家非营利组织的了解。

美国大学为学分制,学生修满专业所需的学分,按照规定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项目即可毕业。拥有一个公益慈善学的学位可以做什么呢?答案是非常多样的。一般本科毕业的学生倾向于前往非营利机构或基金会就职,而取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的学生则倾向于选择相关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和智库,或者留在高等院校继续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除了就读公益慈善专业,在校大学生也有机会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几乎每所大学都定期组织社区服务日。因为义工经历也是美国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申请奖学金的重要加分项,因此很多活动项目会注明志愿者可以获得志愿活动证明。美国大学每年的3月中旬有一周春假,不少大学提供特别春假项目(Alternative Spring Break),鼓励大学生去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做义工。常见的义工项目有:在收容所接待无家可归者,帮助贫困社区建房子,辅导孤儿院的孩子,为福利院的老人送餐等等。对习惯了个人主义的美国大学生而言,这些活动为他们体验集体生活,同时了解不同地方风土人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

在美国,接受公益慈善教育与参加公益慈善活动一样,常常伴随着人的一生。公益慈善不仅仅是一种现象,一套体系,更是一种诉求,反映了人们对善的渴望和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它激励着人们发挥出无穷的想象力,将个人的理想付诸于公益实践,并运用民间的力量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本文由“公益慈善学园”供稿)

猜你喜欢
筹款非营利义工
二十岁的她,实现了让全球义工来苏州的愿望
国际义工,一段在国内未曾有过的经历
归来仍是少年94岁老奶奶高空跳伞为筹款
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人量身定做衣服
患者不要众筹被反问:干吗跟钱过不去
“偶遇”一次义工活动
德国健身教练变装“圣诞老人”为慈善活动筹款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
“营利性与非营利”不能再混沌下去
俄罗斯修订《非营利组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