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赵锦玉 资料:潘正航
城中第一佳山水
——恭王府旅游文化
编辑:赵锦玉 资料:潘正航
六月一日,正是北京的旅游旺季。当笔者来到了恭王府时,只见游客如织,川流不息。据了解,在当天参观的游客当中,他们有的是来自湖南祖孙三代的一家三口,也有来自河北邯郸一家四口的散客,还有来自我国南方广东茂名的游客,据悉,广东茂名来的游客,他们是由18个散客参团组成的小型旅游团。同时,笔者在采访中也看到,有一个团是从江苏南京来的,他们的人数是200人,算得上是一个大型旅游团。他们的年龄不同,但老年人占大多数,老人们耐心的等着导游购买恭王府的游园门票,据悉,他们是前一天乘坐大巴车经过山东省来北京的。
在前来参观恭王府旅游的游客当中,他们往往带着期盼,想好好的看一看这闻名中外的古建筑和在其中发生的历史故事。在游历中,游客们不仅参观和欣赏到了恭王府两百多年的传统文化建筑和人文历史,而且,在游览之余,游客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会拿出一部分钱,购买一些和恭王府相关的书籍和纪念品。这其中就有写人物的,也有写建筑的,还有很多游客购买了一些书法作品,有些游客更喜欢购买康熙早期时写的一个“福”字,该书法作品是印刷品的(拓印,并且装裱好了的,不仅漂亮同时也有收藏价值)。综上所述,我们进一步看到了,是传统的历史文化带旺了旅游。同时,旅游又给传统的文化带来了商机。现代社会,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保障后,往往会有精神上的需求。这样,通过大众旅游就不仅带来文化商业,而且也相应的发展了商业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恭王府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初为大学士和珅的私邸。同治初年,这里的第三代主人恭亲王奕䜣,身兼议政王、军机领班大臣等要职,重权在握,显赫一时,乃大筑邸园,同时也对府邸部分进行了修缮与改建。我们看到的恭王府的建筑规模与格局,就是在那个时候最后形成的。恭王府前半部是富丽堂皇的府邸,后半部为幽深秀丽的古典园林,总占地面积将近六万平方米。其府邸建筑庄重肃穆,尚朴去华,明廊通脊,气宇轩昂,仅次于帝王居住的宫室。府后的萃锦园则衔水环山,古树参天,曲廊亭榭,富丽天然;其间景致之变化无常,开合有致,实为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乾隆四十年前后,在皇帝面前红得发紫的和珅,相中了这块四周萦水,遥接西山,而且又离“皇上家”不远的风水宝地,遂以高价购买下这里的多处房产,建造成大名鼎鼎的“和第”。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开始在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华宅第,时称“和第”。有说法称、明弘治年间、大太监李广也曾经置第于此。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估计全部财富约值白银八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同年正月十八,即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赐令自尽”。而宅子本身,则如愿归“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僖亲王永璘所有。与此同时,嫁予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
嘉庆四年,和珅因罪赐死,嘉庆皇帝遂将这座宅第转赐给他的小弟弟庆郡王永璘。永璘大概算得上历代主人里最为钟爱这座豪宅的人。早在和珅当道时,乾隆的诸位皇子便凑在一起商订,将来不管谁当了皇帝,都要“办”掉和珅,惟十七皇子永璘说:“将来不论哪位哥哥当上皇帝,只要把和珅的这座豪宅赏给我,我就知足!”说到永璘,或者许多人都不太熟悉,但若提起他的孙子,那个与李鸿章一起同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的庆亲王奕䜣,恐怕又是无人不晓了。奕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贪官,但与清末那一群懦庸无能的王公贝勒相比,他总还算是一个敢于负责,能够委以重任的人。因此,从同治朝起,奕䜣便得到慈禧太后的宠信。在咸丰将府邸改赐恭亲王之前,他一直以辅国将军的身份在此居住。
至于说恭亲王奕䜣,那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参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其后(1853-1898年之间)的几乎全部重大政治活动,“辛酉政变”时,就是他把慈禧扶上了“垂帘听政”的宝座……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奕䜣,整部中国近代史,乃至后来的中国历史就会改写。咸丰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亲王奕?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的评价。民国初年,这座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府曾被公安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 。恭王府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王府建筑群,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在前,园在后。
恭王府的开放,早在30年前,就被提上议事日程。1975年,周总理在病床上,以3件未做完的事情托付谷牧,其中之一就是恭王府的开放问题。
目前,恭王府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1851年恭亲王奕䜣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在周恩来、谷牧和李岚清三代国务院领导人的关心下,恭王府腾退修缮工作历28年完成,使之成为中国唯一一座对公众开放的清代王府。 清室覆亡后,府邸的产权曾归属辅仁大学,八十年代初的恭王府已成为被8家单位割据、数百住户聚居的大杂院,有200余住户。要修复恭王府,首要任务是搬迁。1988年,恭王府花园对外开放,2008年恭王府完成府邸修缮工程后,全面对外开放。恭王府位于北京的风水宝地什刹海地区,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99间半”之称的后罩楼拦腰将之隔为府邸和花园,府邸堂皇庄重,花园优美繁华。在王府、贝勒府扎堆的前后海,恭王府以其富丽而被称作“城中第一佳山水”,更因其堪比故宫的府邸建制而声名显赫。
恭王府作为清朝亲王的府邸,其建筑布局规整、工艺精良、楼阁交错,充分体现了皇室辉煌富贵的风范和民间清致素雅的风韵。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180余米,该府府邸占地32260平方米,花园占地28860平方米。“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这是史书上对恭王府的描述。就其选址而言,它占据京城绝佳的位置。古人修宅建园很注重风水,北京据说有两条龙脉,一是土龙,即故宫的龙脉;二是水龙,指后海和北海一线,而恭王府正好在后海和北海之间的连接线上,即龙脉上,因此风水非常的好。古人以水为财,在恭王府内“处处见水”,最大的湖心亭的水,是从玉泉湖引进来的,而且只内入不外流,因此更符合风水学敛财的说法。我国十大元帅和郭沫若等人、均在恭王府的附近居住,而且都非常长寿。据说,北京长寿老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恭王府附近,这个地方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恭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个四合院组成,后为长160米的二层后罩楼。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府邸不仅宽大,而且建筑也是最高规制。明显的标志是门脸和房屋数量。亲王府有门脸五间,正殿七间,后殿五间,后寝七间,左右有配殿。低于亲王等级的王公府邸决不能多于这些数字。房屋的形式、屋瓦的颜色也是不能逾制的。恭王府的中、东、西三路各有三个院落,其中每一路的后两个院子是人们要游览的主要区域。
府邸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是银安殿和嘉乐堂,殿堂屋顶采用绿琉璃瓦,显示了中路的威严气派,同时也是亲王身份的体现。东路的前院正房名为多福轩,厅前有一架长了两百多年的藤萝,至今仍长势甚好,在京城极为罕见。东路的后进院落正房名为“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欣的起居处。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精品之作当属高大气派的锡晋斋,大厅内有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段,为和珅仿紫禁城宁寿宫式样(此为和珅僭侈逾制,是其被赐死的“二十大罪”之一)。府邸最深处横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东西长达156米,后墙共开88扇窗户,内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
王府后花园名为“朗润园或萃锦园”,俗称恭王府花园,徜徉于园中犹如漫步在山水之间。与府邸相呼应,花园也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以一座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拱形石门为入口,以康熙皇帝御书“福”字碑为中心,前有独乐峰、蝠池,后有绿天小隐、蝠厅,布局令人回味无穷。东路的大戏楼厅内装饰清新秀丽,缠枝藤萝紫花盛开,使人恍如在藤萝架下观戏。戏楼南端的明道斋与曲径通幽、垂青樾、吟香醉月、流杯亭等五景构成园中之园。花园内古木参天,怪石林立,环山衔水,亭台楼榭,廊回路转。月色下的花园景致更是千变万化,别有一番洞天。诸多中外游客慕名而至,寻觅着翠山碧水、曲径幽台在诉说的如烟往事。 恭王府位于前海西街,建于1776—1785年,由于是在权臣和珅邸宅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和珅当年定罪的二十大罪状中就有关于内檐装修的“僭侈逾制”问题,如其中的第十三款“查得和珅房屋竟有楠木厅堂,其多宝格及隔断门窗解仿照宁寿宫制度”。因此恭王府的内檐装修在王府文化中别具一格,其所表现的特点尤为突出。
第一,规格最高,可与宫殿建筑比美。恭王府几座主要厅堂的内檐装修不仅是多宝格、隔断,还可举出仙楼、神殿带毗卢帽的祭灶等装修也与宫廷中别无二制。并有室内假山水池,装修成室内小园林,更是别出心裁。第二,数量较多,形式多样:从样式雷图中可以看到当年有内檐装修的建筑多达二十余处,而且具有多种类型,如太师壁、宝座床、碧纱橱、祭灶、万字炕、几腿罩、落地罩、炕罩、真假门、仙楼、书阁、多宝格、顺山炕、前、后檐炕等。 第三,界划灵活,空间丰富。恭王府内各厅堂的空间根据使用功能划分,格局多样,其主要厅堂既有肃穆、庄严的开敞式大空间,又有私密性的小空间,既有对称式的,也有非对称式的,还有可以灵活组合的。有的适合接待高级宾客,有的用于萨满教的祭祀活动,有的适合起居生活,有的作为寝息,不同的空间需求各得其所。 第四,做工精细,技巧高超。从恭王府的装修遗留物件中可知皆使用硬木,用材异常讲究,加工的木料可以作出细小的截面,雕刻花纹起伏精确,而且使用圆形或曲线拼出各种华格,只有在精细的加工之基础上才能完成,施工难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许多年以来,恭王府一直被传为是《红楼梦》里贾府与大观园的原型,据说在早150多年前的清人笔记中已有记载。红学家们为此争论得很厉害,此事最终引起了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高度关注。1962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在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著名红学家王昆仑等人的陪同下到恭王府视察。在参观过府邸与花园之后,周总理以他惯有的政治家的睿智指示说:“不要轻率地肯定它是,但也不要轻率地否定它就不是。要将恭王府保护好,将来有条件时向社会开放。”
此后的几年,这座历尽沧桑但美丽依然的王府,竟然成为了共和国总理心头的一个牵挂。一直到1975年病重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恭王府的开放工作。在病床上,周总理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找来,嘱托他务必办好三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向社会开放恭王府。就是这样的一个嘱托,后来成为谷牧晚年难以解开,却一定要解开的心结!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嘱托,促成了今天恭王府腾退、搬迁工作的最终解决。从1978年,谷牧亲自主持召开会议,研究恭王府的腾退搬迁问题开始,直到腾退工作的最终解决,谷牧、李瑞环、李岚清、李长春等领导同志多次视察恭王府,增拨专款金额高达数亿元人民币。对恭王府的腾退搬迁,北京市政府始终给予了无私的支持与帮助,1984年10月,为按事先约定,腾出北京市冷风机厂占用的古建,在新厂尚未竣工的情况下,当时的分管副市长张百发,果断决定将该厂的设备全部搬到了马路上。2002年6月,经当时的北京市长刘淇批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搬迁工作正式启动;2005年1月北京市决定将地处朝阳区东四环原准备到土地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学校,改造为附中,2006年完成搬迁。为此,北京市不仅将损失大约1亿元土地转让费,还需投资2500万元对学校进行改造。2006年10月,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终于顺利搬迁到新址。至此,被三代国家领导人、众多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以及各界有识之士高度关注的恭王府腾退搬迁工作已然走过了慢慢二十八载的艰辛之路。这在国内古建保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清代皇帝,在每年春节都要亲笔御书大“福”字,赏赐给有功的王公大臣,以表示天子对臣下的恩宠。而王公大臣如能获得皇帝赐赏的“福”字,会喜出望外,受宠若惊,感到皇帝对自己的信任,预示着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恭王府中“福”字碑藏在花园的假山内,这座假山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山上置两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过往缸中灌水的办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假山下有一幽静的“洞天”,称秘云洞,洞的正中有一康熙皇帝为其祖母孝庄皇后祝寿写的“福”字碑,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碑高1米左右,长80厘米左右,贯穿整座假山。福字碑寓意福照全园,因为康熙留存人世的题字极少,所以福字碑倍显珍贵。据说当年嘉庆查抄和珅府时,想把这个福字移到皇宫,但是由于和珅设计巧妙,动福就动龙脉,这是皇帝最忌讳的,大怒之下,下令将假山封死,从此,康熙墨宝福字在所有的史书中消失了。直到建国初,周总理在一次接见外宾之后在花园无意中发现假山上面石头的形状像龙头,按说龙头下必有国宝,于是马上打电话郭沫若,打开被封的洞门,发现了福字碑,经过文物部门的考证,确认其为康熙当年写给孝庄太后的福字,而盖在福字中央刻着“康熙御笔之宝”的大印已成为当今世上所留的唯一一个完整的康熙大印印章。恭王府的“福”字碑为康熙御笔之宝,隐于密云洞中,谓之“洞天福地”,纵观康熙皇帝亲笔所书的这个“福”字刚劲有力,颇具气势,右上角的笔画像个“多”字,下边为“田”,而左偏旁极似“子”和“才”字,右偏旁像个“寿”字,故整个“福”字又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多福”,巧妙的构成了福字的含义,极富艺术性,且意味深长。更为珍贵的是碑的右上方,刻有康熙的玉玺以镇福,因此此“福”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福。
近年来恭王府加大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意是核心、模式是关键、市场是根本”。为做好特色纪念品的研发,恭王府已连续举办了两届以“福器--我设计”为主题的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今年的大赛还特别增加了“贵重金属和材料”类别。仅“福”字一项,目前就已开发出数百种产品,从大赛脱颖而出的“福”元素皮制挂轴和古钱币挂件“乾道嘉(钱到家)”已为恭王府创造了不菲的收入,目前恭王府内销售的文化旅游商品种类多达2000多种。每年,尤其是在国庆等客流高峰期,恭王府这个占地仅6万多平方米的景区,日均接待游客量却高达3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