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前不久在媒体上曝光的恒大冰泉巨亏40亿的事件,从对外公布的信息来看,恒大从2013年高调推出矿泉水开始每年都出现亏损,2013年亏了5亿多,2014年亏了近30亿。但恒大在这个新业务上的市场投入是有目共睹的,铺天盖地的广告、事件营销等等。
中国企业跨界成风,更像是时尚。比如说当时朱骏去投资经营足球,因为这是他的爱好;还有网易的丁磊当时提出要去养猪,本来以为是开个玩笑,没想到他也真的去做了。
中国企业跨界经营主要有两个方式:一类是大跨界,就是去做一个完全不相干的行业,比如说恒大做矿泉水、丁磊养猪这类;另一类是关联性行业跨界,比如从食品加工转做电商、电器公司推出手机等等。而地产公司成为最喜欢跨界的公司之一,万达是这个领域的先驱,先后开辟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但是他们基本上都不好过,这是有原因的。
第一,隔行如隔山,每个行业的玩法都不一样。在战略上,恒大认为民间住宅和饮用水市场都是民生产业,理应有很好的发展,甚至定出了2014年目标销售100亿、2016年达到300亿的宏伟目标。其实,全国市场的规模也就在300亿左右,而恒大所定位的中高端饮用水市场也不过50亿。
第二,新旧业务产品质量落差大,造成市场期待值落空。比如一家做大家电的公司转而推出手机,本身业内就不看好,但是品牌口碑高,大家的期待值也高,而最终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产品却不尽如人意,导致消费者不买账。
第三,业内转型是否成功,基因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互联网BAT的厮杀中,阿里曾用各种手段推广一款叫“来往”的聊天App,以此来对抗腾讯的微信。首先,在用户基础上,大家基本平起平坐,但最终结果是“来往”销声匿迹。其实,在大家眼里,腾讯的基因就是从QQ时代起发展而来的“娱乐和社交”,而阿里的基因就是由淘宝发展出来的“买卖工具”。同样,腾讯做的搜索引擎并没有因为百度的几次负面报道而夺得市场,是一个道理。
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 “从一而终”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日本和欧美国家,许多企业从诞生到百年都在做一个产品、一件事。日本哈德洛克公司从1974年至今只生产螺帽,他们让螺帽真正做到了“永不松动”,美国宇航局也指定采购他们的产品。而德国的家族企业大多是传承工艺,不断在自己领域突破革新。
30年前我在日本念书的时候,曾去过一家餐厅打工,去年我又去了日本,专程到那家我曾经打工的餐厅,它什么都没变,还是那样小小的,精致的。我问老板,你做的饭菜这么可口,没有想过开分店?他是这么回答我的,“我的精力只够让我开好这家店”。
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在自己领域遇到瓶颈,有人选择正面突破,有人选择曲线救国,这是战略选择的不同。而跨界最终会不会成功,我不敢轻易下定论,但我想说的是,盲目跨界为企业带来负担是一定的。
回顾我自己的经历,从IT开始最终回到IT领域,唯一的差别是过去我为全球的大型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现在我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并且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我会专注于做好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