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 耿红梅 刘长太
江苏省道路交通承载力供需矛盾研究
徐 静 耿红梅 刘长太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科学部,江苏扬州 225127)
建立道路交通资源承载力模型,将计算数据与实际对比,全省除无锡、南京机动车保有量小于其道路交通资源承载力外,其余城市均已超过承载力负荷;建立道路交通环境承载力模型计算出若要在2020年全省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除苏州、无锡、徐州、淮安四个城市每年的机动车数量可以适量增加,其余9个城市每年须以一定数量递减.建议采取相关措施保证全省交通可持续发展.
道路交通资源承载力;道路交通环境承载力;供需矛盾
1 引 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的许多城市都面临着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和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机动车拥有量特别是小汽车的数量增长过快,而道路路网资源和环境资源供给有限,导致交通负荷过重,甚至超过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这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一个城市的道路交通承载力到底是多少,它和哪些因素相关,未来道路交通发展的出路在哪里,这些问题正日益受到专家和学者的重视[1-6].
江苏地处东南沿海,自然条件优越,道路交通十分发达.江苏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的区域差异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区域道路交通承载力差异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代表.在分析道路交通承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江苏各区域的道路交通承载力做定量计算和预测,量化考查每个区域城市道路交通的供给是否满足城市交通的需求,对于相关部门合理安排道路交通建设以及能源规划等工作具有实际意义.
2 道路交通承载力计算模型
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作为承载力的一个研究方向,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综合体,其中的资源和环境两大因素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机动车发展规模作为道路交通承载力的定量指标,即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城市特定土地利用结构和交通设施条件下,在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不向恶性方向转变,城市资源、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条件下,城市交通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机动车保有量[1]25-26.
本文从道路交通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计算和预测江苏三大区域的道路交通承载能力.
2.1 道路交通资源承载力
道路交通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道路网络资源、GDP、人口密度等,其中最关键的是道路网络资源和出行时间,可用下列公式估算道路交通资源承载力[2]241.
=(/)··(1)
其中:表示道路交通资源承载力,城市道路面积如表1所示,车行道占道比=3/4,机动车占车行道面积比=3/5,每辆车占道路面积=100m2[4],出车率=2/3,交通管制折减系数=0.5,经调研出租车每天的行车时间为15小时,其他车型出行时间为8小时,可计算出13个城市每辆车每天出行时间=出租·出租占比+其他车·其他车占比(表2).
表1 江苏省各市道路面积(单位:万平方米)
将参数带入公式(1)可得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道路交通资源承载力(表3).
表3 江苏省各市道路交通资源承载力(单位:万辆)
将表3和表4对比可以看出,全省除无锡、南京机动车保有量小于其道路交通资源承载力外,其余城市均已超过承载力负荷,各城市均需加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道路交通的通畅.
2.2 道路交通环境承载力
道路交通环境承载力是指道路交通环境对交通系统排放污染物的最大承受能力,在这一范围内,环境质量不会降低到影响人类的生存、生态环境和生活水平,环境具有自净和自我修复能力.
考虑交通环境污染承载力的动态离散计量模型来进行相关分析[3].设c()、d()、p()、s()是第阶段城市环境系统中第种污染物的含量、排放量、自净量和扩散量.则城市环境系统的输入输出为:
c()=c(-1)+d(-1)-p(-1)-s(-1) (2)
由于污染物种类多样,上式可以写成
()=(-1)+(-1)-(-1)-(-1) (3)
则第-1阶段的污染物排放量为
(-1)=()-(-1)+(-1)+(-1)=()-(-1)+((-1)+(-1))=-(-1)+(1-α)-1·() (4)
其中为环境自净能力系数.
一般情况下,设为交通系统污染贡献率,(-1)为第-1阶段交通环境污染承载力(机动车保有量),(-1)为第-1阶段车辆污染物排放水平,则有(-1)L(-1)=(-1)=(-(-1)+(1-α)-1·()),对该式中前项迭代有
(1-α)-1(1)(1)+(1-α)-2(2)(2)+…(1-α)(-1)(-1)+()()=W[-(1-α)-1(1)+(1-α)-1·(+1)] (5)
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2013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环境质量均未达二级标准,假设都达到三级标准,即氮氧化物浓度为0.1 mg/m3,江苏省2020年规划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为国家二级标准,所以氮氧化物的浓度目标值为0.05 mg/m3.
江苏省各市机动车保有量见表4,交通系统污染贡献率一般情况在40%~80%,本文选取60%,环境自净能力系数=,车辆污染物排放水平按国IV标准每年行驶1.5万公里约为30/车年.假定每年机动车规模增减恒定为,其间的机动车排放水平和贡献率保持不变,=7,代入(5)式可计算出各城市为了到2020年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每年的机动车增减量(表5).
表5 2014—2020每年各市机动车增减量(单位:万辆)
由表5可以看出苏州、无锡、徐州、淮安四个城市每年的机动车数量可以有所增加,其余9个城市若要在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机动车每年必须以表5中数据递减.此外,可通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自净能力,或是改善车辆性能,减少车辆污染物排放水平,或是减少其他途径污染物排放量,这样才能适当增加机动车保有量.
3 结 论
本文从道路交通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来计算和预测江苏三大区域13个地级市的道路交通承载能力.从计算数据可以看出全省大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供给已经满足不了道路交通需求.为了能达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方面需加大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路网面积,合理分配占道比,优化城市道路系统,提升道路网络的承载力;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直接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机动车数量或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是增加道路交通环境承载力的有效手段;此外,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无疑是控制私人汽车增长的有效途径.
[1] 侯德劭.城市交通承载力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2] 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统计大学出版社,1998.
[3] 刘志硕,申金升,张智文.交通环境承载力动态离散计算方法及应用[J].管理工程学报,2004(1):64-67.
[4] 程继夏.城市环境交通容量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94-98.
[5] 詹歆晔,郁亚娟,郭怀成,等.特大城市交通承载力定量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8(9):1923-1931.
[6] 李荣,吴建军.北京市交通承载力预测研究[J].山东科学,2013(2):98-104.
[7] 江苏统计局.2014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涂正文)
The Research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Road Traffic Capacity in Jiangsu Province
XU Jing GENG Hongmei LIU Changtai
The study first sets up a road traffic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model. By doing this, the calculate data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data.Except for Wuxi, Nanjing, the other cities of Jiangsu province all have a greater motor vehicle ownership than its load bearing capacity. A road traffic 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 model is then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quality can achieve national secondary standard in 2020, only if all the cities of Jiangsu province, except for Suzhou, Wuxi, Xuzhou and Huai’an, decrease a certain number of motor vehicles year by year. It is suggested that all the cities have to take relevant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Jiangsu’s traffic.
road traffic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road traffic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U41
A
1009-8135(2016)03-0021-03
2016-01-28
徐 静(1981-),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应用数学.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城镇化发展中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区域差异实证研究——以江苏为例”(批准号:2014SJB791);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青蓝工程”资助(扬工[2016]11号文)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