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鹏,郭志远,王秦俊
(山西农业大学 林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农科大学生就业意向误区分析与思考
李鹏,郭志远,王秦俊
(山西农业大学 林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下,农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面相对较窄,就业问题更受关注。基于对456名农科大学生的就业意向问卷调查发现,农科大学生就业意向中存在的诸如就业前景认识模糊、自我评价相对偏低、职业定位较为盲目、地域就业倾向强烈等主要误区。针对导致这些误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措施、加强学生自我认知教育、强化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等对策建议。
农科大学生;就业意向;误区;就业指导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7.013
大学生就业意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方式和就业态度,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模糊的、浅层次的需求,具有不稳定性和较强的可塑性[1]。它对大学生择业以及顺利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及其存在的问题,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2016年初,笔者以山西某高校16个农科类专业应届毕业生为对象,开展了就业意向调查。调查问卷涉及就业形势及所学专业前景的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分析、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等内容,采用匿名方式填写。发放调查问卷475份,回收问卷469份,回收率为98.74%(其中有效问卷456份,有效率为96.0%)。正是基于对农科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数据分析,梳理出了农科大学生就业意向的主要误区,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加之社会观念、教育背景、经济条件、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科大学生在就业意向上存在误区,影响其顺利就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就业前景认识模糊
农科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所学专业就业前景和自身能力素质是否有准确的认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态度和就业行为。调查发现,农科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相对理性(见表1);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认识较模糊,多数学生认为前景一般(见表2)。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般”心态更多地隐性赋予“无所谓”“模棱两可”的态度。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对就业前景认识存在误区[2],不能清晰地掌握专业的发展方向。而这种“无所谓”态度将会外化为消极的就业行为,影响择业和就业的主动性。
表1 对就业形势的判断
表2 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认识
(二)自我评价相对偏低
专业知识技能是大学生的就业优势,甚至是其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多数农科毕业生认为自己专业知识技能欠缺,并已成为影响就业的最突出因素,排在“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人际协调能力不强”“求职知识技巧不足”等因素的首位。同时,应届毕业生期望月薪选择在“2500元以下”的占比51.32%(见表3),这比2014年山西省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8969元还少得多。结合这两方面因素发现,农科毕业生对自我的评价和认识相对偏低,就业自信心不足。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会使他们在求职中,缺乏参与竞争的勇气和信心,多数犹豫不定、退缩不前,错失就业良机。
表3 对月薪的期望值
(三)职业定位较为盲目
就业职位的倾向性体现了大学生就业意愿和未来规划。受农科专业限制,就业面相对较窄,造成很多学生首选继续深造,占比达到51.10%,其次选择企事业单位或考取公务员(见表4)。笔者对选择就业的学生再进行细分,他们将国有企业、科研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作为就业考虑的首选单位(见表5)。选择考研升学,是大学生规避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结合与学生的日常谈心谈话,发现应届毕业生考研多有从众心理,盲目跟风,将考研作为增加就业机会的法宝,而不是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做出的考研定位。同时,毕业生对行业要求较高,就业目标过于集中,就业观念比较狭隘[3],太过于在乎编制和工作的稳定性,自我定位不够客观。
表4 毕业生就业意向选择
表5 选择就业学生中的首选就业单位
(四)地域就业倾向强烈
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有着较为强烈的地域就业倾向(见表6)。“地域条件”仅次于“发展机会”,是影响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因素(见表7)。更多的农科毕业生(占比67.54%)选择在二线城市或省会城市发展,认为有着较好的就业机会、发展空间;仅有5.26%的学生选择到乡镇基层就业。大学生涌入城市,促使就业人数增多,势必会加剧就业竞争,造成一部分大学生无法就业。而当前,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相对缺乏,大学生基层就业率却较低,若农科类专业大学生深入基层就业,将会大有作为。
表6 选择在何地就业
表7 影响择业的主要因素
结合农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主要从四方面归因。
(一)就业指导措施不健全
近年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在逐年增强。不过受师资短缺、资金紧张等因素的限制,就业指导过程中,还无法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第一,就业指导工作侧重事务性多、指导性少。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将精力多分散在三方协议管理、就业信息发布、专场招聘组织等繁杂事务上,对毕业生就业观念引导、专业前景分析、行业发展形势等内容引导较少。第二,就业服务内容偏离大学生重点需求,与学生关注点不一致。应届毕业生多会产生各种困惑,比如求职技巧不熟悉、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职业取向不明确等。而这些困惑,高校较少采取实质性措施予以解决。第三,就业指导课程普及性较差。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多为选修课,覆盖面较窄。调查数据表明,39.91%的学生未选修任何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同时,课程的教学任务多为辅导员承担,其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实践经验等不够丰富和熟练,其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讲授内容多偏重理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自我认知教育不完善
在专业的、必要的自我认知教育缺少的情况下,农科大学生很难对自我有较为完整的认知和评价,极易对自身综合素质产生过高或者过低的认识。一方面,高校对学生认知教育欠缺,造成学生自我认知不充分,从而影响其就业心态和行为。农村生源学生在农科院校中比重较高,他们对自身认识多抱有悲观情绪,较为自卑,就业自信心不强,在就业过程中,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4],不敢与用人单位争取权益。另一方面,有效的认知教育课程和活动较少,学生很少掌握并使用标准化的职业测评工具来认识自我[5],难以找准自己的优劣势和职业取向。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多考虑工作环境、稳定程度、发展空间等外部因素,而很少考虑自身是否适应岗位要求和职业需求,普遍存在认识偏差。
(三)职业价值观引导不到位
农科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意向和岗位选择。职业价值观引导的缺位,造成了大学生职业定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不够,未让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技巧和方法[6]。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多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对未来的就业态度存在非合理化想象,往往根据自己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做出判断。第二,职业理想价值教育缺失,使得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出现问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把对前途和事业的长远追求转化为对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的具体要求,更多关注的是工作的稳定性、就业区域等。第三,农科专业教育有待强化,就业规划存在模糊性。农科大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较低,对农业就业前景认识和判断缺乏理性分析,对专业就业认识和职业目标缺乏长远思考。
(四)择地就业观念未转变
被调查中,84%的毕业生选择前往大城市追求热门职业和岗位,对基层不感兴趣,就业意向差异巨大。其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大学生头脑中“精英意识”作祟,以及受社会观念影响,“面子观念”较强,使得他们对地域、薪资要求较高,宁愿待业也不“屈就”,或者宁愿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做临时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二是大学生“经济至上”观念显著,“经济人”角色明显,“理性生态人”角色较弱,关注职位带来的经济因素较多,关注生活习惯及舒适度等带来的安全感、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较少。
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就业意向误区,加强对学生就业意向的教育和指导,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条措施。
(一)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措施
农科院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找准学生关注重点,不断细化服务措施,提高就业工作效果。第一,提升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通过细化的考核措施和条目,督促其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精力集中在大学生的课程教育和专业辅导上来。原有的事务性工作建议交由学生会或者其他学生组织完成,为大学生在校实践提供锻炼平台。第二,关注农科大学生就业的需求,要不定期开展就业相关调查,经常性与学生开展就业座谈,了解他们对就业地点、职业报酬、劳动强度、行业前景、社会地位等要求[7],通过讲座、课程等形式,给予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第三,从大一年级就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为克服师资短缺难题,可采用分专题上课形式,数名任课教师分类准备讲授不同专题内容。通过系统性的就业相关知识及技能讲解,帮助学生及早做好就业准备。同时,有的放矢地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讲座,弥补课堂讲授内容的空白。
(二)加强学生自我认知教育
大学生对自身专业技能有宏观把握,对就业心理有全面认知,并具有客观的自我评价,对其顺利就业至关重要。农科院校要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有效的认知教育。第一,要将就业指导与学生自我认识相结合,利用就业课程讲解、就业专门辅导,使学生掌握自我认知方法,较早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倾向等[8],并可用来指导就业选择和实时调整就业目标。第二,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提升学生基础理论水平、强化专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让学生真正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练就学生的就业底气和自信,增强就业竞争力。第三,要组织开展就业政策解读、就业困惑解答、自信气质教育等专题辅导,或者组织相关模拟招聘等实践活动,使毕业生全面认识和了解择业环境,树立竞争意识,增强就业自信,尽早进入就业状态。
(三)强化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职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并对学生今后从事职业的工作态度、劳动积极性产生深刻影响[9],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较为理性、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第一,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推动学生学习和领会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确立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从而加深对职业目标的思考,明确毕业后的发展方向。第二,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要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课程讲授、就业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等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职场需求,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第三,将“农本思想”贯穿于职业价值观教育中。专业课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将学生带出校园,深入基层和农村,使大学生更加关注农村、接触农民、服务农业,以不断强化其“学农、爱农、立志献身农业”的理想信念[10]。
(四)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最关键是观念问题。对应届毕业生而言,确立符合实际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是顺利就业的关键。要引导毕业生积极转变择地就业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去基层就业。第一,推动学生价值观念升级,拆除心里的“面子墙”。积极宣传国家政策,做好“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选调生等工作的组织宣传,鼓励大学生立足基层、奉献家乡,到基层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第二,引导学生摆正就业心态,摒弃精英意识,把自己的择业范围扩大。在工作选择、目标地域的要求上,注意灵活把握,要对自己的实力和优势做出正确的评估,尽可能地使自己在更广阔的空间选择自己的理想单位。第三,“双创”时代下,农科院校要继续做好学生创业教育,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培育学生创业精神,增强学生创业意愿,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1] 李小霞.大学生就业意向分析及对策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3(1):105-106.
[2] 戴友军.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4(7):95-98.
[3] 彭晓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意向调查分析[J].中国就业,2011(5):16-17.
[4] 周敏.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3):19.
[5] 李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6):213.
[6] 叶春妍,杨娜娜.大学生就业难凸显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J].知识经济,2010(23):135.
[7] 蒋传和,王琼,孙伟.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11-113.
[8] 张婷,李鹏,王秦俊.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2):56-59.
[9] 安静.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10] 白峰.农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3.
Study on Misunderstanding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ir Employment Intention
LI Peng,GUO Zhiyuan,WANG Qinjun
(CollegeofForestry,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030801,China)
Since there will be 765 million graduates fro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2016,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turns out even grimmer than ever before, and employment choice for student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is relatively narrow, so employment problem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of 456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about their employment intentions, the mistaken zones in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analyzed such as vague understanding of employment prospects, relatively poor self-evaluation, blind career orientation and strong tendency in regional employment, etc., and the major causes were also explored, the countermeasure were proposed like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service measures, strengthening the self cognition of students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students′ occupational values education, and giving the students some guidance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employment concept.
student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employment intention;misunderstanding;employment guidance
2016-04-05
李鹏(1987-),男,山西壶关人,山西农业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辅导。
郭志远(1979-),男,山西襄垣人,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
G444
A
1008-6285(2016)07-0052-04
王秦俊(1963-),男,山西闻喜人,山西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信作者电话:0543-628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