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科技快速发展的原因(上)

2016-08-24 06:36王军黄秀燕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主管部门计划科技

王军 黄秀燕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科技快速发展的原因(上)

王军 黄秀燕

建立行政主管部门产业科技策略会议与科技会报制度

台湾1978年召开所谓第一次“全国科技会议”,由李国鼎亲自起草了“科学技术发展方案”,于1979年5月公布实施。其中一项规定是建立“科技顾问”制度,每年召开一次行政主管部门科技顾问会议。

自1984年起,为应对当时以微电子学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台湾行政主管部门先后设立超大型积体电路暨电脑技术评估小组(1987年改称电子资讯技术研究评估小组)和电信技术研究评估小组,由科技顾问主持这两项年度会议;直到1992年,这两个评估小组会议整合为行政主管部门电子、资讯与电信策略会议,继续每年召开一次,会上海内外专家顾问提出的种种建议主张,对台湾电子信息与电信科技发展贡献良多。

1960—1988年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资助岛内研究人数增长图资料来源:《“国科会”成立三十周年简述》

也因为此项策略会议的成功,自1997年起,科技顾问组开始每年举办行政主管部门生物技术产业策略会议。到2002年,与行政主管部门电子、资讯与电信策略会议一同合并为行政主管部门产业科技策略会议,扩大成各科技相关产业的检讨与策进会议(但在2004年的会议中决定,分开讨论生技议题,次年起创立行政主管部门生技产业策略咨议委员会,于2005年开始召开年度会议,主要任务为台湾生技产业发展方向作整体的评估与建议,并引导岛内产业联盟展开布局)。

例如2002年的产业科技策略会议议题包括产业科技化的发展策略、台湾农业生技产业竞争力与发展策略;2003年为发展医疗保健服务产业的策略、发展策略性服务产业策略与支援环境、军事科技工业深植民间的产业发展策略;2004年为移动生活产业科技发展策略、台湾安全产业的发展策略与推动措施、建设台湾成为亚太生技产业的重镇;2005年为便利新科技(软性电子产品应用与产业发展策略、RFID应用与产业发展策略、纳米科技生活化应用策略)、智慧好生活(智慧型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应用策略、智慧化车辆产业发展策略、智慧化居住空间发展策略);2006年为智慧型车辆产业的检视与前瞻、软性电子产业的检视与前瞻、智慧化居住空间发展之检视与前瞻、ICT平台事业的检视与前瞻;2007年为节约能源科技、可再生能源科技(太阳光电科技、生质能科技、风力发电科技)、前瞻能源科技(二氧化碳减量科技、海洋能科技、燃料电池与氢能科技)。

台当局召开行政主管部门科技发展策略会议场景

此外,自1990年起,科技顾问组还陆续过召开材料会议、产业自动化会议、能源科技与创新研讨会等,均对相关科技产生实质助益。这些会议(包括产业策略会议)所做的结论均另外提至科技顾问会议中报告。

1998年4月,台湾行政主管部门为推动科技有关事宜的执行,又决定设立行政主管部门科技会报制度,每3个月召开一次,由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主持,邀请岛内科技顾问出席。当年聘请的岛内科技顾问除出席每年一次的科技顾问会议外,还出席行政主管部门科技会报加上每月一次的科技顾问座谈。

确定八大重点科技发展领域

20世纪80年代是台湾经济全面振兴的时代。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建设与发展,台湾已基本建立了自主的工业体系。1980年岛内GDP达到413.6亿美元,人均收入为2344美元,分别比1970年增加了6.3倍和5倍,三次产业结构从15.5:36.8:47.7转变为7.9:45.8:46.3。但由于70年代末发生第二次能源危机,国际油价再度大幅上涨,导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也使台湾经济备受冲击,1979—1981年台湾工业年均增长率下降到5.5%,农业连续两年负增长。

此时,台湾长期经济成长动能随着岛内外经济形势而转变,在国际保护主义压力及岛内劳动成本优势削弱的情况下,需要新兴产业来取代传统工业的成长动能。为应对这一新的形势,台湾经济建设主管部门在1979年制定的“经济建设十年计划(1980—1989年)”中提出发展策略性工业的构想,即将工业发展的重点调整为向能源密集度低、加工层次多、附加价值大,并有外销潜力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更大规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出口竞争力。

台当局在1981年1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经济会议”中决定,产业政策重点目标是以科技升级为前导,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升级,不再强调发展概括性的重化工业,而是积极发展机械、资讯、电机及车辆等“策略性工业”,推进经济的国际化、自由化,增强工业基础力量,发展对外贸易,要求外贸每年平均增长12.5%以上。农村推行农业科技升级计划,开展第二次农地改革,发展农业机械,培育8万农业大军,推进农业现代化。

1982年2月,台湾行政主管部门主持召开“第二次全国科技会议”,目的是根据岛内外形势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修订此前制订的“科学技术发展方案”。由于当时国际石油危机正愈演愈烈,急需制订台湾科技发展工作的具体导引方针。

会后,根据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孙运璇的指示,由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修订该方案,以使岛内科技发展工作再创契机。

时任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张明哲与行政主管部门“政务委员”李国鼎联席召集4次研订“科学技术发展方案”修正会议与10余次“部会”一级主管人员协调研讨会,汇总原科技方案的成效检讨及“第二次全国科技会议”的结论,以及孙运璇对科技发展的9项指示等,配合各相关部会的意见,历时6个多月,于同年8月经行政主管部门1795次院会通过核定颁布,其最重要的修订内容包括:(1)提高逐年当局和民间企业的科技经费投入,使全台科技研发经费占岛内GDP总值的比例从0.6%提升到1%;(2)确定八大重点发展科技领域,除上次会议确定的能源、材料、资讯、自动化外,新增生物技术、光电技术、食品科技及肝炎防治4项;(3)实施“加强培育和延揽高级科技人才方案”,设立新竹清华大学材料科学研究中心、台湾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新竹交通大学电子资讯研究中心、成功大学航空太空研究所等,吸引高科技人才;(4)对取得优良成绩的教师和科技人才,每月奖金增加2万元新台币;博士生奖学金每人每月1.5万元,硕士生奖学金每人每月1万元;(5)增加公立大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编制。

台当局“全国科技会议”组织架构

此外,还力求人事、会计、审计制度与科技发展密切配合;强调对基础科学研究之重视;加强民众对科技发展的认识与支持以及明确各自的分工: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发展由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主管,工业、军事、交通,农业、医疗卫生等科技发展由各主管“部会”负责,军事科技研究计划由安保主管部门研订军事科技方案并负责执行。

以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大型整合研究

1981年8月,徐贤修转任台湾工研院董事长,由新竹清华大学校长张明哲继任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负责人(任期1981年8月—1984年6月)。

1982年4月,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再次修改组织条例,主要是将原有的自然科学及数学、工程及应用科学、生物及医农科学、人文及社会科学、科学教育、国际科技合作等6个组及研考室等改为自然科学发展处、工程技术发展处、生物科学发展处、人文及社会科学发展处、科学教育发展处、国际合作处、综合业务处、企划考核处、秘书室、人事室、会计室。编制员额132人,可根据需要聘用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顾问,并可设立各种委员会及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

张明哲从事化工研究出身,又有在企业和高校工作的实际经验,以前曾担任科技主管部门工程及应用科学组首任组长(任期1969年10月—1970年12月),后出任科技主管部门第二负责人,对推动岛内大型工程技术研究颇感兴趣。他在任内大力推动多项综合性大型高新技术研究计划,强调科技主管部门的主要任务为培育科技人才,提高岛内科技水平,以应对未来5至10年间科技环境变迁下台湾工业的需要。他主要采取三种方式积极推动科技研究:一是跨学科领域的整合型研究计划,二是重点研究计划,三是一般研究计划。前者由岛内大学内设立的工程中心负责推动,后两者则由科技主管部门工程技术发展处负责推动。

开展跨学科领域整合型研究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由于岛内科技资源有限,希望集中现有相关研究机构的人力、财力、设备等,针对基本科学研究、任务导向研究与特有问题研究等,通过大学校际、系际、跨学科的结合,以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大型整合研究,采取多项学科间高度协调与合作,发挥更大的研究成效,并培养研究方面的领导人才与科技管理人才。

以硅材料研究为例。张明哲鉴于当时岛内电子工业正在起步阶段,硅材料十分热门,企业界对如何掌握硅材料十分关心,而军方也对硅材料有兴趣,硅基高分子材料系非石油系列材料最有潜力的高分子材料,且当时岛内缺少微量分析的能力,因此经过与相关部门、学校与工业界的研讨协调,终于在1981年规划完成由企业界、学术界、研究机构与科技主管部门等各部门间,化学、化工、电子、材料等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硅材料(硅烷)大型研究计划,参与研究的机构有清大、台大、逢甲等三所大学、中山科学研究院、工研院及大同、中美硅晶、万邦等四家企业,执行五年23项研究计划,共发表86篇论文,培育出40位硕士生,获得1项微量分析方面的专利,同时获得宝贵的团队合作经验。

此后,张明哲又陆续推动了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其他一些大型跨学科领域的整合型研究计划。如1982年8月,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开始实施“大型防灾研究计划”。由于台湾地区地理环境特殊,台风、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动辄造成巨额损失。鉴于此,台湾科技主管部门邀请岛内外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共同策划,针对基础学科研究、资料搜集分析整理以及未来实际应用等三方面同时兼筹并顾,推动校际、系际间的跨学科合作,采取团队研究方式,针对台湾地区自然灾害防治开展有系统、有计划、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与地方各级政府相关机构做全面的整合研究,提出具体防灾救灾措施改进建议,大大发挥了整合研究的功效。

台当局“全国科技会议”筹备工作组织架构

该计划涵盖地球科学、大气、气象、土木建筑、水利、防洪、防震、坡地防灾工程及社会科学等各领域的学者专家参与,共计投入14,300余万元新台币,资助研究计划298项,参与机构包括中研院、台湾大学、成功大学、“中央”大学、新竹交通大学、中兴大学、中正理工学院、海洋学院、屏东农专、气象局、水利局、空军气象联队、工研院、山地农牧局等,平均每年有百余位学者专家参与研究,对气象的预测、建筑物的工程安全规范、水土保持及防灾体系的建立等提出了许多实用性的建议,并培育了60余位研究生。

该项研究建议,台当局应成立一个高层级的长期防救灾体系,协调统合全台湾资源,包括相关学术研究机构、行政机关及民间团体一起投入防救灾工作。如果在灾害发生前早做准备,灾害发生后迅速及时修补,方能使灾害损失减少到最小。这项工作牵涉层面广,需要长期关注方见成效。此后,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一直积极设法努力,经过长期酝酿,终于在2003年7月成立了“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

重点应用技术领域的学科规划

在推动重点应用技术研究方面,1981年12月,台湾科技主管部门邀请岛内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化工、高分子、微电子及系统软件等学科进行规划工作,经过3个月的小组讨论及资料搜集整理,各小组分别提出报告,建议未来10年台湾化工技术领域以分离技术、化工程序自动化、生物技术、电化学合成方法、催化剂与反应工程、公害防治等为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科技领域以复合材料研制与应用、高分子薄膜研制与应用、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研制与应用、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研制与应用、高分子加工技术与应用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微电子领域以超大型集成电路制程技术、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及组件发展技术为重点研究方向,在清大、成大、交大分别推动大型研究计划;系统软件(后改称资讯工程)领域重点为集合岛内各大学及研究机构人力,发展全套系统软件,原订目标为工研院电子所研发的EM1134小型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1982年5月因电子所决定不生产EM1134,遂改为研发Intel 80286电脑多用户多工作即时操作系统,并决定以此作为“MITOS重点计划”,包括操作系统,C、FORTRAN、PASCAL、COBOL、BASIC等语言编译程序,连接程序、编辑程序,汇编语言程序,公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网络软件等多项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人员绘制的“重点研究群与学科规划资料及企业界的关系图”

1982年起,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工程技术发展处内成立化工、高分子、系统软件、微电子及机械业学科人才培育小组,并邀请台大吕维明、陈刘旺教授,交大钟干癸、吴庆源教授和新竹清华大学林世昌教授分别担任小组召集人,从事研究重点计划推动与协调工作。

1982年,台湾催化剂研究已进入发展时期,由于海外留学生相继回到台湾,以及岛内培养的人才逐渐进入研究行列,岛内参与催化剂研究工作的人数已达2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的相关研究机构增至20余个,其中具有相当规模的包括新竹清华大学化工研究所与化学研究所、台湾大学化工所与化学所、成功大学化工所与化学所、“中央”大学化工所、中研院化学所、中油公司炼制研究中心、工研院化工所及中技社触媒研究中心等。

环境工程规划小组根据未来10年台湾环境工程与技术需求预测,建议研究重点为:水质安全、污泥处理、厌气技术、空气质量、固体废弃物操作、其他环境科技等。

机械工程方面由于过去岛内大学机械工程系所教授的专长以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机械制造等为主,向科技主管部门申请的专题计划也以上述范围为多,且参与态度并不积极。1984年,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成立机械工程规划小组,仍由新竹清华大学林世昌教授担任召集人,建议机械学领域应以提高精密加工技术为主,包括机械制造、机床、引擎、节能及计算机外设装置等5个重点为研究方向。

金属材料领域由于早期岛内科研人员不多,主要集中于台大、清大、成大,1983年曾邀请相关教授讨论台湾未来金属材料研究方向,当时暂定为矿冶、铁系材料、铝合金、磁性材料等4项,但各校申请专题研究的情况并不热烈,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研究项目系由新竹清华大学材料研究所万其明教授所主持的铁-铝-锰不锈钢计划,奠立了日后台湾该领域整合研究的前期基础。

1984年12月,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举行台日工业设计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各项事宜,其中就人因工程学在岛内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彼此交换意见,获得各界热烈回应,因而促成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此后推动人因工程学的研究。由于岛内这方面科技人员有限,故集中于“人体计测计划”和“计算机产品及其外围装置的人机系统设计”两项研究主题。

此外,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在土木、金属材料、造船,工业工程与管理、食品、能源方面虽然未进行有系统的规划,但每年均提供经费资助各学术机构进行研究。

生产自动化推行计划

台湾行政主管部门为贯彻“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所确定的现阶段重点发展科技领域,1981年特意牵头成立一个“跨部会”的行政主管部门生产自动化指导小组,制定了“生产自动化推行计划”,由台湾经济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推动。1982年7月,台经济主管部门邀集安保主管部门、经济建设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科技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参与,组成生产自动化执行小组,共同推动此项计划。具体推动方式分为三个层面实施,包括:人才培育及基础研究,全力培训自动化所需的人才;引进技术、应用研究、技术转移及示范工厂,以工研院为主;辅导工业界采用自动化生产技术,改造设备并辅导业界生产自动化机械设备。

上世纪80年代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人员绘制的“技术转让流程图”

为有效执行生产自动化的各项工作,台湾科技主管部门邀请美国普渡大学工业工程系教授刘中鸿到台湾负责规划,主要目标为:快速转移自动化软体产品技术及大量训练人才,推广系统工程方法,发展自动化软件工业以利外销。其采取的步骤为:引进并吸收国外基础软件程序,举办与引进软件有关的密集课程,推动大学研究及教学计划,加强国际研究合作等。至于自动化技术基础研究,则分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其应用、生产系统、机床技术等三部分,希望以团队方式集合各校教授专家,分工合作进行研究。然而由于各校的研究计划未见充分发挥,故至1985年,80%的经费均用于支持信息自动化研究计划,仅20%真正与机械自动化研究有关。

生物技术大型研究计划

这也是由台湾行政主管部门在1982年2月开始牵头组织实施的一项“跨部会”大型研发计划,由科技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农业主管部门、经济主管部门、中研院等共同参与。经济主管部门仿照台湾工研院模式,在1984年投资(包括吸引部分民间资本)成立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简称“生技中心”),专门负责生物技术应用开发和生产制造各种产品。

同年4月,台湾科技主管部门提出“发展台湾生物技术及生物工业方案”,依据当时岛内现有的科研力量及未来需求,拟定了七大亟待开发的项目,包括:遗传工程技术,即利用遗传工程试制B型肝炎疫苗、免疫球蛋白及肝炎试剂,以及基因重组技术的引进与应用;融合瘤技术的引进与其应用;组织培养及其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引进;酶工业技术的升级及其应用;发酵工业技术的升级及其产品开发;生物化学工程的开拓;血液科技的推动。

该计划从1983年开始实施,其中有关遗传工程的生物技术已在岛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有有一些研究成果获得相关专利,以遗传工程制造第二代肝炎疫苗的研究成果也由生技中心进行扩大生产试验。

肝炎防治研究也是当时台当局极力推动的八大重点科技之一,由科技主管部门与卫生主管部门共同主办,科技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推动上游的学术研究,并于1983年开始执行。

事实上在1981年前后,台湾科技主管部门即已全力推行对岛内肝炎研究的专题补助,但因属于自由研究,各项研究计划显得零散而缺乏组合联系。为弥补此项缺失,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自1983年起通盘考虑,统筹规划有关该项研究的各项课题,进而产生“肝炎防治研究大型计划”,包括肝炎的免疫遗传学研究、肝炎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肝炎病理学研究、肝炎流行病学研究及B型肝炎疫苗的临床试种及追踪等五大项。

除台湾科技主管部门集合学术界致力于基础和临床研究外,台湾卫生主管部门也大力推动“全面预防注射计划”,再配合以中游的生技中心研究发展B型肝炎疫苗,和下游的民营保生、永进、普生等生技企业开发制造疫苗及检验试剂,上中下游携手并进。台湾科技主管部门5年中共支持专题计划128项,使用经费高达12,272万元新台币,已使全面预防工作获得相当成效,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同。

上世纪80年代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人员绘制的“合作开发研究流程图”

在医药领域,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了“国人常见疾病之分子层次探讨”研究,于1985年4月开始执行,内容包括性激素对肝癌细胞基因表现之调节作用,胰岛素对肝癌细胞基因表现的调节作用,凸眼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病人H1A-D区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地中海型贫血症的分子生物学产前诊断,子宫颈癌组织中人类乳头瘤病毒DNA的研究,颊病的分子基因研究,EB病毒DNA与人类鼻咽癌检体细胞DNA关连研究等。通过该计划获得的大量证据显示,若干重要疾病如癌症与糖尿病等与遗传因子有关,因而衍生出另一大型研究计划——遗传疾病的分子层次探讨。

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为配合台当局推动中医药科学化,于1986年起召集岛内中医药学者专家多次讨论,至1987年8月完成中药研究大型合作计划的规划,分成B型肝炎、高血压及中风、中枢神经疾病、癌症及免疫等四小组进行研究。该项研究从1987年开始执行,参与的研究主持人共67位,包括台北医学院、台大医学院及农学院、中研院、成大医学院、静宜文理学院、嘉南药专、阳明医学院、高雄医学院、“国防”医学院、中国医药研究所、中国医药学院、新竹清华大学、空军总医院、荣民总医院等机构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中医药及化学专家,是一项规模相当大的研究计划。至1988年及1989年已陆续有重要成果发表出来。

在农业生物领域,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了农业生物分子遗传研究大型计划,自1987年8月开始执行,主要内容包括稻贮存蛋白的分子遗传研究,植物蔗糖与淀粉代谢酵素基因的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烟草属的体细胞遗传学研究,鱼类的内分泌生理研究,鱼病研究,猪的基因转置研究,哺乳动物胚胎研究,猪及家禽病毒基因研究,利用植物遗传工程建立植物病毒防治系统,昆虫核多角体病毒为载体的系统研究,植物细菌法寄主表现载体的开发研究等。该计划的研究成果为台湾农业生产的改善开创一条新的途径。

此外,台湾科技主管部门还组织开展了农业园艺作物遗传与生理研究大型计划,于1988年4月开始执行,内容包括香蕉后熟生理及细胞遗传研究,木瓜核型分析、原生质体培养、种间杂交与轮点毒素病抗病基因转移研究,芒果后熟生理与繁殖研究、台湾原生兰花的核型分析、分类及生态研究,蝴蝶兰原生质体分离、融合与培养研究,高温及水分逆境对菜豆及梨树开花结实的影响,以及土壤病原菌的生物防治研究等。该计划取得的成果可协助解决农业生产上的若干瓶颈问题。

鉴于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台湾科技主管部门于1986年6月完成了环境保护大型计划中的生态资源与公害基础医学研究规划,于1987年8月开始执行,内容包括淡水河口沼泽生态研究,淡水河污染物的毒物学研究,废五金污染研究,空气污染研究,农药污染研究及其他研究项目,共35个子计划,发动许多岛内学者专家共同投入,协助解决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生物防治方法来降低岛内农药使用量,从而达到环保与民生并重的“昆虫费洛蒙大型研究计划”。由于费洛蒙(又称性激素)是一种地方性资源,惟有岛内自己开发制造才可能达到普遍应用的目的。费洛蒙具有活性高、需用量少、合成容易、费用便宜、不需复杂设备与空间即可从事合成、轻便并具有种的专一性,日夜、全年均可使用,无环境污染问题,不产生抗性等优点,但其开发与合成需要高度的科学知识与技术,若不以团队分工方式进行跨系合作研究,很难有效而快速发展。鉴于此,台湾科技主管部门特别聚集相关机构的研究人力及财力,于1984年10月共同推动跨学科的“昆虫性费洛蒙大型计划”,结合生物、植病,化学、化工等领域人员共同开展研究。

猜你喜欢
主管部门计划科技
《安徽园林》通过省主管部门年审
我国环境立法的演变
科技助我来看云
暑假计划
科技在线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