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静
三十余载济世路 永矢弗谖谋健康
——记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主任王文志医师
○文/田静
作为一位医者,他用严谨求实的态度,扎实的医疗技术和一心为民的身体力行,抚平患者疾病的同时,也教会了患者如何预防疾病;作为一位疾病防治专家,他深谙“上医治未病”之道,并不断用所学知识攻克难题,把厚重积淀和独到的感悟融会贯通到从医经验中,告知世人防病才是健康之本,并用济世救人之心为民解忧。他就是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王文志教授。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王文志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专业,并被分配到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担任临床医生。本已决心将一生献给自己最钟爱的临床事业的他,却在命运之神的安排下,于工作五年后步入了另一个人生轨道,成为上世纪80年代我国神经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
在当时我国神经流行病学研究还处于空白的情况下,王文志教授等选择了对人类危害大、波及范围广的脑血管病进行深入研究。他说,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脑血管病排在首位。由于该病来势较快,病势险恶,变化多端,又被称为“中风”、“卒中”、“脑血管意外”,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地区,据估计,目前我国居民患脑血管病后的存活者达1000多万,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病300多万人、死亡超过160万,在幸存者中约有3/4的人留下偏瘫等后遗症。不少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更给众多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虽然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治疗脑血管病的研究,但脑卒中一旦发生,目前仍没有特效的治愈方法。而只有早期预防才是远离脑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1988年,我国开始重视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国家卫生部专门成立了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作为该领域的研究专家,王文志教授出任办公室主任。随后,他便带领办公室人员和他的研究团队一方面组织开展全国脑血管病方面的人群防治现状调查。在先期完成中国6城市和22省农村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又在1990~1991年间,联合全国心防办组织完成了全国第三次高血压抽样调查,成果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开展社区人群防治的相关研究,先后完成了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心脑血管病社区人群危险因素综合干预措施研究”、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三城市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研究”、国家“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有关人群脑卒中防治的重大项目,目的是要明确相关科学问题,研究如何早期发现高危人群,干预措施是否有效,是否可以在更大的人群进行推广应用。
王文志介绍说,在社区心脑血管病预防研究中,国际上有一个著名的成功案例,即芬兰北卡研究。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芬兰北卡地区心脑血管病患者很多,为此芬兰政府请求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协助设计了一套方案,在北卡地区开展了大规模宣传教育工作,并对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等高危人群进行了大范围的强化干预,观察这些干预措施是否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果,经过七、八年的干预,当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了10%左右,十余年后,死亡率下降了约50%。更令人兴奋的是,由于一些扩散效应,也使芬兰全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降。
实践出真知,王文志教授等正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开始了对社区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和干预试验。期间,他们针对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文化、习惯、知识水平、接受程度等方面的不同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他们的研究证实,只要把人群中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筛查出来并进行规范管理,使患者能够按时吃药,定期去医院复查,同时加上持续不断的大众宣传教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就会有非常明显的下降。
王文志教授指出,对于慢病防治干预,首先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吸烟、酗酒、食用油摄入量过多、食用盐和肉食品摄入量过多、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都是导致动脉硬化加速和心脑血管病上升的主要原因,只有真正认识其危害性,并从根本上进行预防,才能远离脑血管病,享受健康生活。
“十二五”期间,王文志教授又承担了一个国家级大项目,即在全国31个省的范围内完成脑血管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调查是由各地疾控中心和神经科医生共同完成,保证了诊断的准确性,这次调查结果出来后,能够为国家提供代表我国目前脑血管病流行现状的科学数据,为国家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意义非常重大。
在研究中,王文志教授还发现,预防疾病不仅仅需要医务工作者的宣传,更需要患者及早地了解自身健康状况,从而及早预防,消除疾病根源。于是,为了充分调动大众预防疾病的积极性,王教授近年积极进行疾病的早期评估预警研究,即用专业仪器对年龄40岁以上的人进行评估测算,早期发现一些脑卒中高危个体。这种早期评估预警的好处是让那些脑卒中高危者能够引起重视,从自身找出不健康因素,积极进行预防,从而有效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这是一项针对脑血管疾病预防和干预的创新而实用的举措。
三十余年如一日,王文志教授始终坚守在社区干预实践的第一线,他的执着和专注换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不断扩大了预防理念的宣传。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他负责撰写了一级预防部分,指出“预防是更重要的事情,所有的临床医生都应该重视预防。有些医生只注重治疗,缺乏防病意识,对预防的重要性了解还很不够。”他强调,应该大力提高医生、大众对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的意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指数。
随着近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中城市的医疗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然而,很多农村地区经济仍然很落后,有不少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困扰着百姓,其中,癫痫就是典型的一种疾病。王文志教授介绍说,癫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为突然丧失意识、摔倒在地、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等。癫痫反复发作和不合理用药,容易损伤大脑神经细胞。由于遭受社会各方面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可引起病人精神负担、焦虑、自卑、甚至绝望自杀,也给家庭造成极大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面对贫穷落后地区备受煎熬的癫痫患者,王文志感到痛心疾首,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总是被这些患者所牵动。
为了让农村地区的癫痫患者得到规范治疗,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王文志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将关注点转移到农村地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们将目标人群确定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未得到规范治疗的众多癫痫患者,并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开展了中国农村地区癫痫社区控制有效措施研究。他们采用传统抗癫痫药物——苯巴比妥作为治疗药物,通过对当地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进行技术培训,让这些医生按照规定的方案治疗、随访和管理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的癫痫患者,并掌握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处理方法。在试验过程中,王教授等人通过对北京大兴、四川人寿、宁夏、山西、河南等地人群的试验观察,发现用这种药治疗有三分之二的患者能够较好地控制发作,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治疗观察的一年中没有再发作。之后,他们又将该方法扩展到国内六省八个县,入选2400例癫痫患者连续治疗观察2年,结果和小范围使用的效果基本一致,取得了可靠的数据。
在多次研究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后,王文志教授于2005年向国家卫生部申请并得到批准,将此方案列入到“中央经费支持地方项目”,目前在全国18个省200多个县开展工作。该项目覆盖农村地区人口1亿多人,治疗癫痫患者约十万人,目前至少有五、六万人收到良好效果,这个数据让世界卫生组织为之震惊。同时,充分证明了这种利用基层医生治疗管理,国家投入很少的管理患者方式是行之有效的,且对国家的健康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经过三十余年的研究和推广,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终见成效,对此王文志教授感慨良多:“能够证明这样一个行之有效的可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办法,并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曾经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还说,“作为一名医生,每天在医院门诊看病只能治疗有限数量的患者,而如果用大卫生观念去推广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就可以使几万甚至几十万人远离疾病的痛苦”。
为了让更多基层医生掌握癫痫的医疗技术,王文志还经常和其他专家到各省项目县去培训当地医生。如今,在国家项目的支持下,他们已经培训了10,000多名基层医生,将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推广到了全国18个省、200多个县的农村地区。他表示,如果国家能提供更多的支持,他们就可以将此模式普及推广到全国31个省市,让更多的老百姓和癫痫患者及其家庭获益。
也许,像王文志教授这样用公共卫生理念进行疾病防治的人并不为老百姓所熟知,他们的成绩或者不被老百姓所了解,甚至有时候还可能不被人接受,但他坚信,大卫生观念是人类健康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为自己一生中能够有机会为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一些贡献而感到无比自豪。如今,已经过了退休年龄的王文志教授,仍怀着满腔热情奋战在社区慢性病防治的第一线。未来,他将继续探索国人脑血管病高发的原因,寻找早期发现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有效措施和干预办法,并在癫痫防治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他更希望将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推广到全国甚至更多发展中国家,为更多的患者点亮生命的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