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明
随着当前曲艺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关于长期以来有“实”无“名”的曲艺学学科建设的研讨,愈发显示出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在曲艺高等教育这一环节中,现有的专业设置、规范教材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走向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曲艺专业人才队伍的基本建设和整个曲艺艺术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拟从曲艺文学创作专业这一角度,结合自身实际①以及长期的观察与思考,简要谈谈其在曲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培养曲艺创作人才 完善曲艺队伍建设
目前,国内已有天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和苏州评弹学校两所中等专业学校,并已分别并入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相继升格为大专序列,同时在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国内知名艺术院校,以及部分地方高校中,也相继以合作办学或单独招生的形式,开设了曲艺专业,培养了一批曲艺后备力量,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曲艺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的状况,令人欣慰。
我们知道,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制约曲艺发展的因素之一便有创作力量的薄弱,特别是在当前文艺繁荣、市场广阔的背景下,缺乏精品力作的困扰一直是引起各界人士和曲艺从业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不过,目前,在国内这些艺术院校的曲艺专业中,基本上还是以培养曲艺表演(伴奏)人员为主,曲艺文学创作专业只有天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曾招收过数届学生,后中断,另有中央戏剧学院曾于2002年招收过一届曲艺文学创作本科班,再无其他。相对于整个曲艺艺术的整体发展和繁荣,这显然有着不容小觑的缺憾和影响。
以天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为例,据校方统计,自建校(1986年)时开设曲艺文学创作专业,至2002年最后一批该专业学生毕业,共八届,143人(其中后两届为曲艺表演与文学创作合并专业)。②综合该专业的教学质量,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在近三十年曲艺人才队伍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等来看,其中的优秀毕业生现多已成为各地文化管理部门、专业曲艺院团、艺术科研单位、广播影视出版行业等的骨干力量。
笔者作为曲艺文学创作专业的毕业生之一,结合个人感受而言,该专业具有与培养曲艺表演(伴奏)人才同等的重要意义,若能持续正常招生,无疑将大大改善曲艺界积聚已久的“不缺好演员,唯缺好作品”的严峻现实,同时更加完善曲艺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从而为曲艺艺术的整体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尽管,就像“中文系不一定培养出作家”的说法一样,曲艺文学专业也并不一定能保证每一位学生毕业后即成为合格的曲艺专业作者。因为,曲艺创作除需要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外,还必须熟悉各曲种不同的创作规律,了解曲艺表演、音乐唱腔的不同特点等,因此,该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和难度也决定了学生在经过一至两年的基本专业知识培训之后,还必须有相当一段时间的艺术实践经验,才有可能具备成为专业曲艺作者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曲艺专业作者,还与每个学生的个人兴趣、写作水平、文化修养以及是否拥有合适的创作环境等多重因素有关。
由此可见,曲艺文学创作专业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以及学生个人创作能力方面,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培养目的,都与以培养曲艺表演(伴奏)人员不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量也有更为严格的标准。
提升曲艺人才素养 健全曲艺教育链条
仍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曲艺文学创作专业为主要考察对象,在已毕业的143人中,仍坚守在曲艺创作岗位并不断有佳作问世的专业作者可谓凤毛麟角。一方面,这反映出曲艺创作看似简单实则艰深的特殊性和难度所在,另一方面,学历偏低(中专文凭)、专业曲艺院团的取消、曲艺作者的待遇偏低等诸多客观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纷纷转行至其他领域,无形中使得本就稀缺的曲艺创作队伍更加鲜有新生力量的加盟,既缺量更缺质的情况,自然令整个曲艺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短期内很难改善,亦不利于整个曲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迄今为止,在整个曲艺教育环节中,尚未形成一条结构合理、循序渐进的完整的教育链条。目前,曲艺高等教育只在部分高校中开设有相关专业,尚未在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序列中占据一席之地,学科地位及社会影响力甚至不敌同属艺术类别的戏剧、影视专业。而曲艺创作虽然也被列入了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但很明显并非以培养专业的曲艺作者为主要教学目标。已知的本科阶段高等教育仅有2002年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在影视文学专业之外增设的曲艺文学专业,在培养方向上主要侧重于相声创作,且被校方定义为“实验阶段”的教学,虽然媒体多以《中戏扩招 曲艺文学成新热点》为标题予以了大篇幅的报道,③但时过境迁,据悉该班二十余名学生基本均转行,显然与招生之初的设想和良好初衷相去甚远。
2002年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开始招收曲艺史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9年招收了博士研究生。回顾十余年来曲艺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以及对报考人员和最终录取学生的考察,我们发现:由于从中专学历到研究生学历的曲艺教育链条中,恰恰缺少了本科段的有效连接,从而使得一些有过曲艺从业经验同时又有志于从事曲艺理论研究的年轻人,仅仅因为学历的限制或英语统考不过关,最终抱憾而去。这其中,仅笔者个人所知所闻,就有不少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文学创作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都是高中毕业,但只有中专学历,大都是工作以后通过各种途径补修的其他专业的专科或本科文凭)。反过来说,学历的限制,或许也是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曲艺文学创作专业被迫停招的因素之一。
故而,当我们在为曲艺学的学科建设大声呼吁时,务必摒弃过去一直存在的“重表演,轻创作”的积习,务必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提高对曲艺文学创作专业的重视,使其早日名正言顺地进入高等教育序列,亦使那些年轻学子们能够学有所成,并获得进一步深造,接受曲艺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
充实曲艺人才队伍 维护曲艺生态平衡
前文已经提及,在曲艺文学创作专业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虽然最终并未成为专职的曲艺作者,但大都活跃在与曲艺相关的教学、管理、研究、编辑、评论等岗位,以及广播、影视、出版、传媒等文化领域,且大都成绩突出。
鉴于个人的切身体会,笔者认为:曲艺文学创作专业的设立,除却传授曲艺写作知识,培养专业曲艺作者的基本目的,还为培养曲艺的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意义深远。
笔者曾有一个设想,当前应该大力培养一支懂曲艺爱曲艺的“专业”的曲艺媒体队伍和编辑队伍,从曲艺界外围起到普及曲艺知识,传播曲艺文化,推动曲艺发展的积极作用。因为媒体从业者对于某种艺术形式的熟悉和喜爱程度,必将直接影响到媒体宣传的导向性和准确性,并为其进一步的传播交流推波助澜。
就像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树钧曾经从传播与传承京剧艺术的角度撰文,认为一旦艺术院校的学子群体日后走上各种媒体岗位,势必对“京剧艺术的宣传从纯粹的完成任务到发自内心的热爱,自觉地千方百计地去宣传,它所产生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④
然而,遗憾的是,就笔者所见,近年来屡见报端或网络上有关曲艺的报道,关注的焦点往往根本无关曲艺艺术本身,而多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所谓“爆料”,或者经常出现一些张冠李戴、“关公战秦琼”式的常识性谬误,令人啼笑皆非。此外,近年来各地陆续出版了一批冠以“素质教育”“国粹精华”之名的曲艺普及读本,但良莠不齐质量堪忧,内容多东拼西凑编排混乱,概念混淆不清,版权意识淡漠,很难想象,如此的粗制滥造,青少年读者怎么可能从中得到正确的艺术素质培养。而谬种流传的后果,不仅是对历史的扭曲,对前辈学者的不敬,更会对本就式微的传统曲艺在当下的传承保护工作产生诸多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鉴于此,笔者深感:如果曲艺文学创作专业能够纳入未来的曲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学习后,其毕业生若能分布在各行各业,特别是编辑出版、广播影视传媒等领域,必将大大扩展曲艺人才队伍的范围,共同维护曲艺生态的平衡与发展。
综上所述,曲艺学学科建设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而其中曲艺文学创作专业则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科目之一。
注释:
①笔者1992年毕业于天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曲艺文学创作专业(第三届),后分配至地方曲艺团任专职创作员,2002年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戏剧戏曲学系曲艺史论方向硕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
②参见《曲艺新蕾—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建校二十周年纪念画册(1986-2006)》,内部刊物。
③参见《北京青年报》2002年1月23日,《北京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同一时期的相关报道。
④曹树钧 《让京剧艺术在沃土中健康发展》,载《传承与发展—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