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电视典型人物报道

2016-08-23 08:13林瑜
新闻世界 2016年7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

林瑜

[摘要]典型人物是人们仿效的楷模、行为的准则、社会的代表、思想的标杆,在弘扬民族精神、倡导社会正气、引领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电视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典型人物报道形式,笔者结合电视片《守护在大山深处的小余警官》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典型人物;策划选题;捕捉细节;提炼主题

一、紧扣时代精神,精心策划选题

典型人物报道策划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和新闻责任担当,也反映了一个媒体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底蕴。它直接关系到记者从什么方向、在哪个立足点上、用什么视角,或者通过什么突破口去透视、寻找、挖掘、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地、更鲜明地体现其新闻价值和思想性。

《守护在大山深处的小余警官》这部片子是六安市广播电视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典型人物报道,本片讲述金寨县公安局燕子河派出所长岭警务室"80后”民警余浩扎根山区,情系百姓,默默奉献。片中运用平凡、朴实的真人真事展现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幕幕感人的瞬间,彰显了山区民警的价值追求。前期采访在了解民警余浩日常工作和生活情况后,就需要对选题进行挖掘提炼,对现有的新闻线索和新闻资源进行创作,增加新闻深度,放大新闻附加值,这就要求我们去寻找、去挖掘人物亮点和鲜活事例,以求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当然,要想做好电视典型人物报道的策划选题,既要反复打磨,又要紧扣主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记者必须深入基层,近距离观察,才能写出富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新闻作品。因此,在电视典型人物报道策划选题上要有轻有重,在情节内容上要有起有落,不要对人物的报道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要学会层层筛选,在适当位置要学会制造“兴奋点”,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突出人物个性特点。

很明显,有了观点和思想,有了清晰的思路,接下来就是带着感情深入采访,我们三次来到长岭警务室蹲点,每天十几个小时跟踪采访拍摄余浩,从丰富的素材中挖掘、提炼,形成选题角度。如余浩走村串户,及时了解情况;为民情怀,扭转治安形势;回报社会,资助困难群众等等,圈出有别于其他典型人物的事例跃然荧屏。

二、注重题材挖掘,用心捕捉细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新闻不是靠编出来的,是要有好的素材,那么素材从哪来?要靠记者用心采访,要抓住刻画人物细节。那么,如何让电视典型人物报道真实、丰富和生动,有血有肉?以《守护在大山深处的小余警官》为例,片中记者把笔触、镜头、话筒对准民警余浩,然后在众多的基本事实中再发现、再挖掘,选择那些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和人物风貌,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和细节来报道,这样才能激发观众的联想,启迪观众的思考。

在采访中,记者拍摄了余浩人户走访、上门服务等画面,看到余浩随身带着一块白布、背着大包小包,后经采访了解到,他带在身上这块白布是给村民拍证件照用的,这样做是因为辖区内老弱病残的村民出门不方便,不能到警务室来,他就主动上门去拍。在长岭乡洪畈村,80岁高龄的郑元香奶奶左腿残疾,走路困难,儿子有智障,母子俩需要照二代证相片,余浩知道他家情况后,利用走村串户时间来到郑奶奶家帮忙拍照。镜头里出现他上门办证时要翻山越岭,脱去鞋袜赤脚过河等场景,这些画面真实、自然、极具感染力。

细节,常常被称作“新闻细胞”。对电视典型人物报道来说,细节是生命,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如何让典型人物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真实、更具魅力?记者要善于捕捉、发现一些生动的细节,通过一组组形象思维画面大大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守护在大山深处的小余警官》一片中,余浩在给郑元香老人智障儿拍身份证照时,画面中可以看到他一遍又一遍教他摆站姿,余浩多次对郑元香老人智障儿说:“看我这前面这个东西,看这。”多次劝说不改后,余浩就问郑奶奶有关她儿子的喜好,在了解到她儿子爱抽烟后,余浩说:“看我这,看完就给你烟,不要动啊。”在编辑这段现场声时,我们并没有把画面剪断,虽然没有解说,但观众从余浩的动作、表情和现场声中,可以感受到一名基层民警是如何不厌其烦地服务群众的。以真感人、以情动人的画面和现场声来增强余浩这个典型人物报道的可视性。

正如美国名记者威廉-曼彻斯特说:“真正第一流的采访可以让一个能言善辩的采访对象如醉如痴。如果他入了迷,采访就会顺流直下,你将从他身上得到更多的东西。这都取决于你事前花了多少工夫。”在拍完余浩白天忙碌的工作后,记者很想知道晚上他在干些什么?当记者来到他寝室,见他满脸笑容正在和远在合肥的妻儿通过网络视频聊天,就用镜头记录了他和妻儿交流现场。“余浩:喊爸爸,给爸爸笑一个。余浩妻子:都二个月没有回来了,喊爸爸,爸爸,宝宝不认识你了。余浩:爸爸不也是忙吗,爸爸要不忙早就回来看宝宝了,宝宝来给爸爸笑一个。”聊完天后,余浩告诉记者:“现在他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常回家看看女儿,因为我父母去世的比较早,以前我家里就我一个人,现在有了妻子和女儿之后,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希望自己多抽出时间回去陪陪女儿和家人。”需要说明的是,只有通过人物感性的表达、声画电视元素的表现、合理的布局,找准典型与观众的共鸣点,电视典型人物报道才能以情动人。

三、选好报道角度,专心提炼主题

电视典型人物报道的主题,是记者在采访拍摄、写作过程中,经过反复酝酿而形成的。新闻主题是作品报道的灵魂,能否正确提炼主题,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社会效益。高尔基说:“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的,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他要求用形象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

《守护在大山深处的小余警官》开头结合前期采访拍摄资料,以及最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民警余浩在山体滑坡、山路中断后,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下村,开门见山直点主题。“这一天清晨,一场暴雨打破了山区的宁静,由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造成金寨县长岭乡部分路段塌方,道路中断,因为事先约好要去界岭村召开村民座谈会,民警余浩还是出发了。余浩对路旁群众说:‘它倒了,我们来一起拽,在拽树中传来现场声:‘一、二、三,一、二、三……。”显而易见,片中采用实时记录、跟踪拍摄的手法,通过解说帮助观众完成“由此及彼”的艺术想象,使画面张力扩展,同时解说让位给画面,达到“无声胜有声”,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事物的本质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得清楚的,要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当然,电视典型人物报道主题提炼往往需要经历这样渐进的过程,犹如沙里淘金。在讲述到余浩上门服务时,对当时场景细节作了这样的描写:“余浩警务车在山路中蜿蜒行驶了20多分钟后,遇到道路被山洪冲断了,余浩选择步行,半小时后,记者随他来到界岭村朝阳组的山脚下,开始当天的第一次爬山。看到暴雨后的山路满是泥泞,3公里的山路,记者和他用了足足一个小时。”说完余浩开完村民座谈会出来后,如何让故事更进一步推进,对主题多层次立体化的挖掘延伸,在返回路上,记者采用了面对面采访,如“走了半个多小时,已到中午,在余浩决定休息一会时,记者就问他等下我们到哪去?他说:‘等下要到长岭乡洪畈村,给一个残疾人办下二代证。接着记者又问:‘你带的这些东西都是做什么用的?他又说:‘这是下乡办身份证做背景布用的,包里装的是平时用的档案材料,有时一些突发事件、突发情况,顺便搞个记录,还有案件检查,就这些东西。在聊天中,余浩吃完方便面,喝了口水,接着出发。”镜头中可以看到除了路上碎石密布,还会时不时遇到雨水冲下来的树木和泥土,本片充分利用电视手段来调动画面语言和细节的表现力,增加节目的临场感和视角感。

此外,在长岭乡警务室里,记者发现了墙上某姐弟俩送的。于是抓住这一关键细节,在题材提炼、人物塑造上,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向观众展现余浩的善举。解说中写道:“余浩是在一次给母校的学生们上法制课时,无意中获悉敖某姐弟俩父母双亡,余浩当即决定每月从工资里拿出200元人民币,给姐弟俩做生活费。敖某姐姐毕业后,在余浩的帮助下,在天堂寨风景区找到了一份导游工作。”为此,记者采访了敖某姐姐,她说道:“那时候我爸正在生病,妈妈去世了,他听校长说了一些这样的情况,就资助我小弟上学,给他加油鼓劲,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我们都是喊他哥哥。”为了让观众饶有兴趣地看下去,领悟、感知典型人物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在接下来的报道中,我们解开了余浩的身世。“原来余浩是6岁丧父,母亲常年患病,大一时母亲就去世了,最困难的时候是身边的亲友师长伸出援助之手。”余浩说道:“我记得当时周刚校长对我讲过的一句话,我一直喊他周叔叔,我帮助你,不求你对我有多大的回报,而是要把这种爱传递下去。”因此,在典型人物报道中,要善于见微知著,只有和观众共鸣共振,一起感受、感知和感动,才能提炼出较为深刻的主题。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典型人物报道要不断改进、创新报道理念,要善于把握和处理好多样化的电视元素,要学会优化和创新制作手段,这样才能扩大主流声音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
对文艺晚会影视化段落特征的探究
典型人物报道的时代特点与创新经验
论新形势下改进军队典型报道真实性的基本方法
采编札记
典型人物报道:戴着镣铐也能跳得精彩
从四个维度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
典型人物的细节挖掘
唱好三部曲写出好新闻
从典型环境跟典型人物关系看当下综艺节目
网评詈词的刻板印象消除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