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权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而在现行的文言文教学中,我认为存在以下误区。
一、师生对初中文言文教与学的目标认识模糊
大部分初中教师和学生认为,教学时只要学生会读课文、记住译文,要求背诵的课文会背诵、能默写就行了。认为学生学习文言文主要是为了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由于师生对教学文言文的目标及学习意义认识不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只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但文言文教学绝非仅此一个目标。文言文教学还得全面学习课文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
二、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填鸭式”灌输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仍然依赖于教学参考书的统一要求,教法单一,教学活动较为机械。教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课堂上,学生成为被动灌装文言知识的容器。然而,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是母语教学,也不是从零开始。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太大的差距。
三、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都是沿着“读—译—抄—背”的思路展开,每一次文言文教学活动都是机械的重复,千篇一律,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诗文,丰富多彩的教材都定格成了生产流水线。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没有了情趣和活力。
四、文言文翻译资料泛滥,让学生产生依赖性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要通过诵读促进学生读准确、读流畅,进而增强语感、理解内容、体会内涵。对诵读的要求可由低到高。如开始要求读准,文言文中生僻子、通假字较多,还有些文言句子不顺口,很容易断错句。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读的指导。以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注意节奏、重音,再提高到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二)自主阅读,提出疑难
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文意。同时勾画出疑难词句,找出阅读中遇到的其他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随时指导学生的独立阅读。
(三)小组合作,班级交流
对学生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对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作好记录,在班级交流时提出来,在全班解决。学生经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后,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仍然还会有些疑难问题。有些内容,通过自主阅读得到的理解会有些局限性。所以在班级交流时,首先让各小组提出本组遇到的疑难问题,对这些问题先让其他组的学生解决,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指导、讲解,帮助学生解决。
(四)注重赏析,指导审美
“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因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陈涉世家》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赋就更是文学作品了。因此,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文学欣赏,让学生想象文中之景,感受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道,体味文中之“雅”,接受审美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调动起来,文言文教学课堂才有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中享受文言文作品的魅力。
所以,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架起一座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