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红
【摘要】课程改革之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不要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善于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应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新课程理念,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本文简要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 科学探究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68-02
1.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三维课程目标
三维课程目标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使学生在获取了丰富知识的同时,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包括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新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个体发展,更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首先,教学不像以前传统教学那样以“简洁,明快”的方式给出结论,只注重知识的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组织教学、引起活动,努力让学生感受到得到知识的过程,得到知识的过程包括人类历史上认识某一规律时科学家的思维、活动过程,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思维过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之前,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来探索加速度、力、质量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用了控制变量法,以此来实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再者,学生通过学习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体验了历史上科学家探索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热爱科学、坚持真理的精神,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
2.重视科学探究
探究性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学生自主的参与其中,创造性的独立思考,大胆探究,积极提出自己见解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所有通过师生的活动变未知为已知的过程都是科学探究。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可以看作质点。教师要保持并发扬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采取提示、搭台阶的方法变难为易。实验探究,如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等。在教学中,一般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探究性实验,结论是未知的,这使得它的难度有所增加。在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环节给予提示,但又不给出结论,以保证学习的探究性。如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学生画出合力与分力的图示之后,教师提示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连接,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3.加强学生的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学生常常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新课程则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以及情感的激励者,教师应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一个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倡导学生踊跃参与、独立自主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新课程要求要让学生做主动的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主动的动手、动脑、引发疑问、实验操作、进行思考、相互讨论。在进行分组实验时,只给学生准备必要的器材,学生按照教材进行有关操作,进而得出有关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如果发现问题,先进行小组讨论。必要时,教师进行引导。而传统的物理分组实验,大多是以验证物理规律为目的,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学生再按照教师确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的成败取决与教师对实验要求、步骤、注意事项的讲授。这种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再者,在进行新课前,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新课时,让学生展示预习的知识,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简单的小组讨论解决,比较有难度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讨论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鼓励并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在教学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的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如重力的大小是否会受到天气的影响,电场和磁场是否影响重力。科学研究正是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发现运动和力有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伽利略牛顿几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发现了牛顿第一定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才是真正成功的教学。
5.教学要跟上科技与社会的步伐
物理原本是与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有趣自然学科,然而,学生却被“题海”缠身,变成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学科。在宇宙速度这部分,介绍一下黑洞的成因,学生会很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分析表明,逃逸速度是环绕速度的■倍,环绕速度v=■,逃逸速度v=■,如果,有些天体质量很大,半径很小,逃逸速度达到3.0×108m/s,那么照射在其上的光都不能逃逸,就成了黑洞。
参考文献:
[1]陈坤.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J].中学数理化·教与学.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