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怀俊
(广东省五华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五华514400)
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魏怀俊
(广东省五华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五华514400)
目的:分析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入住我院的7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4例实施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实验组36例实施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HHFNC)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通气时间、血气分析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2.35%)显著高于实验组(13.89%);两组患儿通气时间存在差异(P<0.05),但组间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区别(P>0.05)。结论: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显著缩短通气时间,且患儿发生并发症的机率较低。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效果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属于临床呼吸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导致患儿出现进行性肺不张,最终引起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本文主要分析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入住我院的7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36例,男21例,女15例,胎龄35~39周,平均胎龄(37.12±0.23)周;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胎龄36~39周,平均胎龄(37.22±0.19)周。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年龄、胎龄等)进行均衡性比较,统计学结果无显著差别(P>0.05),组间具有良好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70 mg/kg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具体方法:气管插管,一次性快速注入70 mg/kg肺表面活性物质,经气囊加压辅助呼吸1~2 min后拔出气管插管。对照组患儿实施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使用英国进口呼吸机,初始参数:呼气末正压5~7 cm H2O,吸入氧浓度30%~40%,流量3~6 L/min。实验组患儿实施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HHFNC)治疗,选用美国进口空氧混合仪和温化湿化器,与新西兰进口的湿化器鼻导管吸氧系统连接,结合患儿实际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鼻塞。初始参数:吸入氧浓度30% ~40%,流量6~8 L/min,加温湿化吸入气体37℃。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主治医师应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临床表现和血气分析结果相应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二氧化碳分压40~55 mm Hg,氧分压50~80 mm Hg,PH 7.25~7.40,动脉血氧饱和度88%~95%。1.3评估指标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通气时间、血气分析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34例,4例患儿出现腹胀,5例患儿发生鼻损伤,2例患儿出现呼吸暂停,并发症发生率为32.35%;实验组36例,有1例患儿出现腹胀,2例患儿发生鼻损伤,2例患儿出现呼吸暂停,并发症发生率为13.89%。两组比较,组间通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区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s)
二氧化碳分压(mmHg)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对照组组别 n 通气时间(h) 氧分压(mmHg)治疗前 治疗后36 34 89.42±10.79 113.22±12.78 46.58±5.19 46.34±5.46 74.26±5.48 73.26±5.55 55.92±8.76 55.78±8.69 41.95±7.19 42.11±7.2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若不及时治疗,易使患儿出现呼吸衰竭,严重威胁了患儿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2]。目前,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对患儿实施呼吸支持治疗,临床常见的呼吸支持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头罩或面罩吸氧、经鼻间隙正压通气、经鼻持续正压通气、鼻导管吸氧等[3]。但有研究显示[4],对患儿实施经鼻间隙正压通气、经鼻持续正压通气等治疗,虽能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患儿易出现表皮脱落、腹胀、气漏、二氧化碳潴留、鼻中隔损伤等并发症,不利于患儿预后,且在治疗过程中患儿的耐受性较差,往往需要使用更多镇静剂,不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而相比于其他的通气治疗方式,对患儿实施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能有效降低患儿出现表皮脱落、腹胀、气漏、二氧化碳潴留、鼻中隔损伤等并发症的机率,改善患儿的呼吸状况,促进其预后,且该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患儿耐受性较好等优势[5~6]。
本研究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分别采取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结果显示,较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但组间无显著区别;这说明对患儿使用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儿的呼吸状况,两者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别。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3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89%;经统计分析可知,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实验组高出18.46%,说明相比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对患儿采取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可有效避免患儿出现并发症,减轻患儿痛苦,促进患儿预后。且两组间通气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取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能显著改善患儿的呼吸状况,缩短通气时间。
综上所述,应用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均能有效改善患儿的呼吸状况,但加温湿化高流量经鼻导管辅助通气治疗的通气时间更短,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效果更安全可靠,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实践。
[1]江雨桐.经鼻导管高流量加温湿化正压通气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D].河北医科大学,2013
[2]魏文举,夏金根,石妮,等.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在成人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23):2141-2145
[3]高军丽,郑艳杰.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避免再次机械通气一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10):1159
[4]帅国花,徐丽珍,左美华,等.箱内给氧治疗早产儿低氧血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6):196
[5]Sweet DG,Carnielli V,Greisen G,et al.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11,21(1):27-33
[6]徐健,黄平,宋冰,等.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7):599-602(收稿日期:2016-04-09)
R725.6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