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驱动着浙江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十二五”浙江信息化应用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2016-08-23 10:52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毛光烈
浙江经济 2016年16期
关键词:十二五工业智慧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毛光烈

信息化驱动着浙江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十二五”浙江信息化应用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毛光烈

浙江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抓信息化应用创新,见势早、出手快、保持定力、效果逐渐显现。这为当前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也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提供了实践经验

“十二五”期间,浙江经信与科技工作突出的一大特色就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定不移地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聚焦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扎扎实实地抓信息化工作,着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致力发展信息经济、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并据此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网络强省、数据强省建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打造浙江传统经济的升级版。用2015年的数据与2010年相比,浙江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成效十分明显,信息化功不可没。

今年上半年,浙江省GDP同比增长7.7%,高于全国的增速。特别是工业经济,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结构优化,或者是增长质量和效益都呈现逐月向好的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6519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74.8%,比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达到1770亿元和11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9.2%。1-5月,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23亿元,同比增长16.6%;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8.6%,高于去年同期1.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10.8%;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43.5%和55.2%。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浙江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比全国高出10.2个百分点。

表一 “十二五”时期浙江工业、科技和信息化成效的主要指标

上述数据说明,浙江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抓信息化应用创新,见势早、出手快、保持定力、效果逐渐显现。这为当前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也为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提供了实践经验。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内涵,加深对信息化应用创新的理解

信息化的技术已发生了阶段性的剧变,即从传统信息技术发展到了新一代的网络信息技术。主要表现在,一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广泛兴起;二是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取得突破,浙江省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五年年均增长34%;三是云、管、端一体化,各类新装的传感器、监视探头、电子显示屏、机器人、网络化智能化的产品正以每年扩大一倍的速度递增。

抓信息化应用创新就是实实在在在抓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主导了这场新科技革命,带来了新的产业变革与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同时又推动着生态治理、生态建设、美丽乡村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变革。云、管、端为一体的应用,已从信息通信为主的应用扩展到农业、工业、服务业、水利交通环保工程业及政府治理领域。云、管、端的技术创新,终于让物理空间、人类社会空间、网络信息空间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开启了世界信息化、无处不计算、万物互联的新时代。

表二 云、管、端为一体的信息化应用创新带来的变革

1.信息化应用创新进入了跨界一体化融合的时代,新一代网络技术与业务的应用模式创新的时代,大数据云平台集成各种应用为一个生态体、经济体、竞争体的时代。信息化应用创新的要求与过去并不相同,把应用模式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摆到首位,把大数据云平台的集成各种应用的能力摆到关键的地位。

2.信息化应用创新与信息化应用推广方式创新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应用推广方式对路,信息化应用创新的价值才能被体现出来,才能吸引资本、智力、社会创造力,众筹、众创、众包等各种信息化应用创新的潜力才能被开发出来,信息化应用创新才能走上群众路线的道路。

3.信息化应用创新的重点,是引导IT公司、IT咨询机构、IT工程企业向DT(大数据应用)等方向加快转型。这是个核心任务。

根据上述的认知判断,“十二五”浙江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就是,在继续深入推进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等各类科技创新的同时,抓信息化应用的创新、信息化应用推广方式的创新、引导IT企业的转型等三个方面。

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信息化应用创新

这几年,浙江省聚焦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健康等七大产业,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不仅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三通信等龙头骨干企业利税大幅增长,而且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享受了信息化应用的红利;不仅是杭州、宁波这样的人才集聚的大城市,信息化应用走在全国前列,而且在遂昌等广阔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让农产品身价陡增数倍、农民人均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不仅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了发展,而且通过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了传统经济升级成为了新经济。2015年,全省信息经济等核心产业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310亿元,同比增长15.1%,占GDP的7.7%。

抓产品换代。通过全面推进新产品开发、实现产品的智能化、网络化,建设工业设计基地、支持企业建设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购并外国公司、引进关键技术来进行。如台州肯得公司的智能电焊机、嘉兴的生辉照明公司LED灯与无线音响组合产品的开发、万丰集团收购美国焊接机器人派司令(PASLIN)公司。到2015年,全省已建设16个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累计实现各类设计服务收入54.8亿元,设计成果转化产值超过5000亿元,新增专利授权量2.06万个,集聚工业设计机构786家,专职工业设计人员10061人。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1555亿元,比2010年增长1.13倍;新产品产值率32.2%,比2010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抓机器换人。具体是抓智能机器与机器人的应用,重点是个体加工户与中小企业,途径是通过分行业进行机器人换人的试点示范、开现场会、算账对比等进行推广。2013年浙江工业使用机器人5000台,占全国使用机器人3.65万台的14%,为中国成为世界使用机器人第一大国作出了贡献,同时亦带动了浙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2015年,全省使用机器人近1万台,以“机器换人”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投资完成6701亿元,同比增长23.6%,占限额以上工业投资的76.6%;重点制造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机联网率分别达到43.7%、27.8%;在役工业机器人总量达3.2万台,占全国的15%左右,居全国第一位;工业机器人密度达52台/万人,大大高出全国30台/万人的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在2013年、2014年同比分别提高9.9%和9.4%的基础上,2015年再度提高8.1%,达到19.3万元。

抓制造换法。重点是推广智能制造。方法一,推动智能制造模式创新。着力开发自动化或智能配料线、自动化或智能加工线、自动化或智能检测线、自动化或智能装配线、自动化或智能包装线、自动化或智能仓储线等六种自动化或智能制造应用模式。

方法二,致力培育工业信息工程公司。省府办专门出台政策性文件,着力培育了工业信息工程公司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7家。如力太科技、陀曼机械、恩大施福等一批工业信息工程公司迅速成长了起来。力太科技每年承接工业企业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改造业务在百家百单左右。抓工业信息工程公司,可以实现“扶一家、帮百家”。

方法三,县域、市域、分行业召开现场会,推广智能制造生产线改造的经验与工业信息工程公司的示范案例。自2012年以来,全省每年县以上分行业现场会保持在200到300场之间。同行学技,加快了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技改的步伐。

工业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的分段改造工作渐次持续推开。自动化、智能化分段改造的投资逐年上升,占工业投资总量的比重稳定在60%以上,扭转了工业投资与民资投资的颓势,使工业企业走上了降低人工成本、降低材料消耗、降低能耗、降低污染排放、降低财务成本与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的“五降两提高”发展之路。

抓商务换型。推动工业企业到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开网店,开展电子商务,转变原来工业品的销售方式;推广代理制,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覆盖率。方法主要是抓培训(让企业拥有做电子商务的人才)、抓政策扶持、抓覆盖率的考核。2010年工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占比不到10%,2015年开展电子商务销售和采购的占比分别达到27.9%和33.7%。

抓管理换脑(换“云脑”管理)。方法一,推动华三科技等企业开发企业云、城市云、行业云,推动“云平台建设与应用模式的创新”;方法二,支持云栖小镇建设,全面推广购买阿里云通用计算服务,目前全省购买阿里云的企业累计已达5万家;方法三,推动业务云的应用开发,支持开发智慧交通云、分布式光伏电网云、智慧水务云、智慧安居云、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云、智慧高速云等应用开发;方法四,政府带头开发应用政务云。

引导IT企业转型。信息化企业是推广信息化应用的基本力量。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IT企业发展理念、业务模式、服务方式及产品的转型,是关系到企业存亡的举措,是关系到一个地区信息化应用创新、信息化推广的大事。第一,对IT企业开展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第二,设立重点企业研究院,支持其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新业务、新模式创新,支持IT企业向DT型企业转型。先后布局建设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包括智慧城市应用操作系统专用软件8家、装备电子6家、云工程和云服务17家,智慧医疗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6家,大数据6家、集成电路6家。第三,开展大数据服务模式创新的示范与交流。利用宁波的智博会、义乌的智能装备博览会举办各种论坛,连续五年开展交流。第四,设立专项政策性引导资金,资助其转型。第五,组织分行业针对性服务,帮助其转型。成立省经信智慧城市规划研究院、信息化案例研究中心等智库,深入重点企业进行个性化的诊断与有针对性的引导服务。

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为载体,以技术创新支撑信息化应用创新

2012年以来,浙江通过与市、县(市、区)政府、重点骨干与高科技企业签订责任书的方式,在云工程和云服务、工业信息工程公司、智慧城市试点、医疗器械、机器人、电动汽车、农业机械装备、环保装备等21个领域,共分14批支持209家企业建设以产品技术创新、信息化应用创新为目标的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赢得了各方的好评。其做法是:

明确产品技术创新、信息化应用创新的具体目标。如支持智能茶叶采摘机器人的研发,支持智能电池的研发,支持多功能传感器的开发,支持智能汽车整车控制软件的研发,支持基于云平台的智慧医疗应用系统软件的研发等;并且选择具备研发条件、研发团队的企业进行建设。通过合同明确科技创新的具体目标,改变了原来全部自由选题申报的做法,推动了从跟踪创新为主向引领创新为主的转变,使一些长期不能解决的产业链条中高端“短板”环节得到了弥补,促进了产业链的做大做强。

逐级建立全程跟踪的部门协调服务机制。省级一个部门牵头负责一个或几个领域,其他部门配合,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专题协调会议,进行“店小二”跟踪服务。具体分工如下:一是智能电动汽车、现代物流装备、现代环保装备等产业。由省发改委牵头,省科技、经信、人力社保、教育等部门配合。仅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省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交流经验和做法,协调解决了一批问题。二是智能纺织装备及系统、智能船用装备及设计、智能制药装备及系统、智慧能源监测及系统、分布式光伏装备及系统、智慧城市应用操作系统、云工程与云服务、工业信息工程公司、装备电子、集成电路、大数据等产业,由省经信委牵头,省发改、科技、人力社保、教育等部门配合。三是氟硅新材料、现代农业装备、智能医疗装备及系统、智能泵阀管网装备及系统、智能机器人等产业,由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经信、人力社保、教育等部门配合。省级部门全程跟踪协调服务机制的建立,创新了政府机关的运行模式,促成了部门与部门、上级行政机关与下级行政机关的务实合作,提升了服务效率。

开展重大瓶颈技术攻关。自2012年至2015年先后部署建设的209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015年研发投入强度6%以上的达80家,其中诸暨菲达环保装备研究院等21家研发投入强度在10%以上;年研发经费投入在1亿元以上的有28家。目前已拥有专利数1.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5311件,平均每家拥有25.4件发明专利。这些专利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华海药业研发的国际首仿药拉莫三嗪控释片,成功进入美国市场,占据40%的份额。诸暨菲达研究院的燃煤电站PM2.5控制新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低温电除尘器、电凝聚器、旋转电极电除尘器、湿式电除尘器均突破100万千瓦机组级别,在国内该机组级均为首次应用。绍兴瑞群的智能机器人印花打样系统目前在世界上属于首创。2015年,研究院依托企业的利税达365.2亿元,平均每家达1.75亿元,其中依托企业利税5000万元以上的有55家,利税10亿元以上的有10家,如吉利控股51.1亿元、龙盛集团34.3亿元、正泰电器25亿元。

实施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省委人才办、省人力社保厅、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组织实施,支持省内高校院所青年科研人员到企业研究院工作;支持企业研究院引进海外工程师。到目前为止,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共集聚各类研发人员3.9万人左右,平均每家研发人员约187人,300人以上的重点企业研究院达到34家。其中海康威视、华三通信、巨化集团、正泰电器等企业研究院研发人员数量均已在千人以上。有77家重点企业研究院已引进或培养青年科学家,其中引进3人以上的有31家。如绍兴越剑纺织机械装备研究院引进浙江理工大学科研团队2个、博士研究生6人,引进绍兴文理学院创新团队1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团队1个、东华大学创新团队1个,入选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5人。

以各具特色的高新区和特色小镇为平台,增强信息化应用的供给能力

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增强信息化应用的供给能力为目标,加强高新区、特色小镇、技术交易市场建设。

创建主攻方向明确的省级高新区。推动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创建省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明确主攻方向,聚焦发展重点,推进做大做强。

表三 近年来创建的主攻方向明确的省级高新区

支持特色小镇建设。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平台,智能制造和转型升级的平台,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新的标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的新示范,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新典范,推动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的集聚发展。如云栖小镇,把阿里巴巴的云服务能力,淘宝、天猫的互联网营销资源,富士康的工业4.0制造能力以及Intel、中航工业等大企业的核心能力整合起来,服务互联网创业创新的中小微企业,目前集聚各类企业286家,其中涉云企业215家,产业覆盖大数据、APP开发、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云计算产业生态。

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技术交易市场。基于网络开展产学研、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已成为企业创新研发模式的新趋势。全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技术市场体系,累计发布企业技术需求9万项、科技成果17万项、签约技术合同3.96万项、成交金额375亿元,其中通过网上技术市场签约技术合同3.65万项、成交金额362亿元。

以智慧城市示范试点为着力点,推动社会信息化应用创新

阿里巴巴在浙江,这是浙江的骄傲,但许多人都以为浙江的信息化就只有电子商务做得好,其实不然。浙江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生态环保、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方面,同样做了扎扎实实的工作,有相当多领域处在全国领先地位。比较突出的就是2012年开始部署在全省开展智慧城市的示范试点。先后分三批进行了20个项目的试点,主要的试点项目及布局有:杭州市智慧城管、智慧安监,宁波市智慧健康、智慧物流,温州市智慧旅游,嘉兴市智慧交通、智能电网,绍兴市、诸暨市智慧安居,金华市智慧车联网,台州市智慧水务,衢州市智慧环保,丽水市智慧政务,湖州市(织里)智慧安防,舟山市智慧民生,义乌市智慧商城。省级部门和单位亦牵头进行了有关试点,如智慧能源监测(省经信委)、智慧港航(淳安千岛湖,由省港航局负责)、智慧高速(交通集团)、电动汽车充换电智慧服务(省电力公司)等。主要做法是: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一是争取国家部委的支持。省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并就每个示范试点项目,与国家业务主管部门签订具体合作协议,形成“3+X”指导推进模式。每年召开部省合作会议,研究部署阶段性推进工作。成立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提供智力支持。二是20个示范试点项目全部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并设立项目组、指导组、专家组和标准组。省级业务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指导组。三是省政府出台务实推进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文件予以财政、市场、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示范试点项目,引进市场化运营主体,使航天科工、中国电科、华为、IBM、思科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浙江;探索政府花钱买云服务的模式,强化市场运营主体在示范试点中的责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形成集成创新的合力。

加快标准规范建设。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智慧城市标准化技术组织——浙江省智慧城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实施《浙江省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构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和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标准体系。现已制定完成11项标准,其中4项国家标准、3项地方标准。

加强展示交流和推广应用。以世界互联网大会、宁波智博会为平台,每年集中交流展示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建设的最新应用成果。目前,智慧能源监测项目已被国家有关部委推广到河北、广东等省;嘉兴智慧电网项目建成的全国首个区域分布式电源智能管控系统,得到国家能源局的肯定和总结推广;衢州智慧环保项目已向山东等地复制推广;绍兴智慧安居项目也在省内多个市县开始推广应用。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省政府建立促进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成立省数据管理中心,承担大数据发展的整合、规划工作,推动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以浙江政务服务网为依托,在全国率先建立政府数据整合、开放、共享平台。光纤到户、4G网络、无线局域网等网络覆盖面和通行能力等方面居全国前列。以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为契机,提升网络保障水平。

加强信息化应用创新的领导、服务与保障,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机制。从2011年开始,健全省政府分管省长为组长、省级有关部门参加、省经信委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的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贯彻中央与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抓落实机制。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亦建立了相应的抓落实的领导机构。2012年开始,重新恢复每年召开一次全省信息化工作会议的制度,使信息化工作每年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有促进。信息化领导小组基本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有针对性的工作与政策举措,抓细抓实有关工作。

加强信息化的培训。从2012年起,每年在省委党校举办信息化专题培训班,对全省县级以上政府分管领导及经信、科技、科协等部门领导进行信息化应用技术与知识培训,提高应知、应会、能操作的领导能力。按“按需施教、边学边用”原则,全省县级以上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实务培训,每年都在几十个班次以上。定向对企业家、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开展培训。举办智能制造、智慧医疗、工业信息工程、工业装备智能设计、物联网等专题培训班,推动信息化应用创新,引导IT企业加快转型。这类有针对性的培训,县级以上举办的企业家班,全省每年累计亦在两百个班次(场次)以上。

加强信息化应用创新人才团队的引进、培育工作。把信息化应用人才团队纳入各级“千人计划”与“引才计划”,出台专门经费,设立各类创业孵化器(基地),支持其创新创业。举办“清华学子浙江行”活动、设立硅谷引才基地、建设“人才特区”,强化人才引进与使用工作。出台有关举措,引导各高校尤其是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加强信息化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

政府与企业都加大了对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创新、信息化应用创新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到190.2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94.9%。同时,浙江还花了大精力,研究采取一整套的方法与措施,努力使这些投入花到刀口上,以提高产业效益。

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举办信息化科普活动,完善信息化立法、执法与司法工作,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启动信息化专项执法与整治工作,清朗网络空间。选择20家工业重点县,开展工业强县(市、区)创建活动;出台全省工业强县(市、区)的考核办法,重点考核工业转型升级的质量效益、科技创新、信息化应用工作,并向全省公布考核结果;建立工业信息化技改、工业投资的统计与每月公布制度,并进行公开的绩效排队。

猜你喜欢
十二五工业智慧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