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华
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和归纳的学习过程.高中化学教学亦是如此.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伪探究现象.下面结合笔者的一次听课实践谈点看法.
一、高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伪探究现象
高中化学课堂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尤其是在猜想和实验环节更应该放飞学生的思维.随着新课程的深化,化学教师对于探究教学的“形”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慢慢适应了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而不是全盘灌输,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处理自己预设的问题,对于学生课堂探究过程中生成性问题处理能力较弱.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些教师遇到生成性问题,无法判断其价值,对生成性问题置之不理,或是硬将学生的思维拉向预设的轨道中,或是缺乏理答艺术,直接解惑,缺乏对学生深入探究的思考,学生仅仅是得到答案,而没有体验到探究解惑的过程.这样的探究教学是片面的、狭隘的,不具有开放性.
二、一节有瑕疵的探究教学
有一次,笔者有幸听了一节高一的公开课,课题是“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第二课时.下面就笔者听课记录的一个片段的课堂活动与行为进行分析.
1.课堂实录.在课堂教学中,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了本节课第二个需要探究的标题,写了“二、氯气与水的反应”这样几个字,课堂的探究方向也就明确了.接着提出这部分内容探究的导入语:我们首先要做一个探究性实验,证明氯气与水的反应.在实验前,大家回忆一下氯气的颜色.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黄绿色.师:现在大家注意观察,我加一点水进去,有什么现象发生?(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齐声回答:看到了黄绿色溶液,气体的颜色变淡了.师:为什么呢?学生又齐声回答:有氯气.师:那么,氯水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还有些什么?生再一次齐声回答:盐酸和次氯酸.师评价并提出新的学习任务:大家回答的都正确,说明课前都预习了.如何证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盐酸和次氯酸?课堂沉静下来了,30秒过去了,1分钟过去了,没有听到学生的回答.该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我们可以用蓝色石蕊试纸去检验酸碱性,用硝酸银检验氯离子.我现在演示这个实验,请大家注意观察.(教师进一步演示)生又可以回答了:红了!褪色了!有白色沉淀生成了!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褪色呢?是什么物质导致了褪色?生齐声回答:次氯酸.师再一次肯定性评价:对.由此结束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课堂也就进入下一个环节.
2.课堂诊断.分析上述教学实录,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存在如下两个伪探究的现象.(1)课堂的组织模式,看似活跃,但是“一问一答”的互动实际上是浅层次的交流,而且简单问题的询问过频,在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上,选择了灌输,细看下来还是灌输式.课堂并没有完全把节奏和思维活动下放给学生.(2)在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上不恰当.分析“新制氯水的成分”是课堂的重点,亦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具有探究、思考的价值.该教师没有处理好问题的预设与延展,这节课看似有探究之形,但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思维被限制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之中.从教师的问题来看,仅仅起到一个观看汇报实验现象和预习成果的作用,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在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上,需要进行分解和引导,而不是学生不能回答就直接给出答案.例如,当学生回答了次氯酸时,教师应该进一步追问,但是该教师却没有继续,而是完成一个验证“盐酸性质”的实验,学生虽然看到了实验现象,但是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加上所有的思路和方法都是教师给予的,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得不到发展,对知识的印象难以深刻.纵观这次的课堂教学,看似热闹,但是教学效果不佳.
三、探究教学建议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生为本,做到心中有学生,尤其是化学实验部分,要改变对待实验的态度,克服现实条件的限制,让基础知识与实验教学齐头并进.不要用教师的口代替学生的手,要让学生亲自感受实验,达到知识指导实验,实验验证知识,在实验中增长学习兴趣并促进学习的目的.要让学生清楚实验的目的,熟悉实验步骤和实验的原理,把要学习的内容分层次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拥有一起探究的冲动.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操作技能,通过恰到好处的点拨,调动学生实验的热情,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对于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要注重问题化、情境化,设置有启发性和延展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问题的生成,然后引导学生探究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