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刘若云
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财务稳健性的思考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刘若云
本文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定义进行了简略阐述,说明了稳健经营不仅强调安全经营、风险可控,还需要注重商业银行的收益最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所处环境发生了改变,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并重、资本质量得到更多的重视、宏观政策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外资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等状况都给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带来了一定压力,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十分必要和紧迫。
商业银行 稳健经营 金融危机
从2009年~2010年8月底,美国一共有258家银行倒闭,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打击,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银行的稳健性越来越成为一个引起全球关注的问题,各国也纷纷改革金融监管法案以促进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由危机催生,给商业银行监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财务环境必然发生了变化,如何进一步保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巩固银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本文将在定义财务稳健性和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商行所处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简要论述。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的企业,它与一般企业一样,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但是又由于其经营业务具有特殊性,经营对象并不是普通商品,而是以货币为代表的金融商品,从而具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风险。银行在融资和投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会面临遇到资本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越大,就要承受越大的经营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与国外金融市场的关联逐步增多,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也使银行业面临越来越高的风险。在银行系统中,由于各家银行之间存在着大量的资金往来,因此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旦危机产生,很容易演变为系统性风险,波及整个银行业[1]。为衡量商业银行经营能力、抗风险能力以及信用程度,商业银行稳健程度为各国商业银行及监管机构所重视。
稳健经营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原则,是商业银行构建经营管理制度的基础,在任何时期和环境下银行经营都必须恪守稳健经营原则。作为一个企业,银行在追求收益最大化时,必须首先保证对风险的控制,达到风险可控下的收益最大化,才是真正的稳健经营。银行稳健经营依靠的是可持续的经营,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有稳定的利润来源,保证充足的资本,具有较强的偿付能力,能有效抵御消极事件。银行经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银行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相应地调整经营策略,改善服务方式,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2]。在这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中,银行为达到稳健经营,需要保持安全与效率兼顾,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风险可控下的收益最大化。稳健经营强调在稳定的基础上寻求发展,首先是“稳”,在今天高速运转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商业银行存在过多的安全隐患,当市场发生动荡时,银行很容易产生经营风险,必须要健全制度,消除安全隐患,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其次是“健”,在保持良好的风险应对能力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当不断提高经营效率,在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出较强的竞争力,实现中长期效益的稳定提高,并增强抗风险能力和承受损失的能力,进一步保证银行业的稳定安全,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007年下半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在美国由房地产市场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又在很短的时间内,由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在2008年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愈演愈烈,迅速穿透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国实体经济增速较之前有明显下降,引起海内外市场有效需求锐减,导致我国大量中小型企业停产甚至破产倒闭,使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
金融危机导致的众多高资本充足率的银行倒闭,使得人们认识到现有的资本监管体系中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单一的资本充足率不能完全体现银行的稳健经营。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稳健性,规范银行业务,减少经营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新巴塞尔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巴塞尔协议Ⅲ》。作为各国实施资本监管的重要参考依据,《巴塞尔协议Ⅲ》强调了银行资本质量的重要性,要求提升商业银行损失吸收能力,以确保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性。为满足《巴塞尔协议Ⅲ》提出的各项要求,也为了尽快从金融危机的泥潭中脱身,美国、英国、欧洲纷纷出台各种措施来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健性,例如出台新的银行征税举措、设立更为严格的资本金要求等。2011年8月,中国银监会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的是在施行《新巴塞尔协议》的同时,逐步推动银行监管达到《巴塞尔协议Ⅲ》所设定的要求。《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对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的总体原则、监管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计算规则、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率评估程序、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内容和监管措施、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等重新进行了全面规范。
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金融条件和监管政策较之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商业银行所处的财务环境随即产生了显著的改变,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3.1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并存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监管当局对过去的监管体系进行了反思,认为微观审慎监管忽视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因素,无法全面地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监管,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金融监管体制着重于微观审慎,目的在于防范单一金融机构的个体性风险,进而保护消费者,而宏观审慎监管着眼于整个金融系统,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主要目标,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并重成为金融危机之后的监管主旋律。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并重,意味着监管当局不仅要对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进行关注,而且对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健经营有了更高的要求。宏观审慎监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这个银行业的稳健经营进行更好地保证:反周期资本缓冲制度、动态拨备制度、流动性调节以及杠杆率等[3]。监管部门通过采用动态配置的方式,在经济平稳发展的时期提高资本留存比率,增加流动性资本要求,提高资本控制信贷规模,提高储备规模,从而在经济衰退时期能够有效地应对资本下滑,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除此之外,为了防范“大而不倒”的银行存在的道德风险,对可能给整个银行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的业务规模较大、较复杂的系统性重要银行,监管部门要求其建立额外资本和应急资本机制,使系统性重要银行具有较高的资本质量,以及更高的吸收损失的能力,保证银行的稳健发展。
3.2 提高了对资本质量的重视
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稳健性的重要指标,保证良好的资产质量,对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及时应对突发危机有很大的作用。在金融危机之后,监管部门对资本质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资本数量的增长。资本数量的大幅提高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稳健性的提高,只有加强资产风险管理,降低资产风险整体水平,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使资产质量得到持续完善,才能起到提高商业银行财务稳健性的作用。
内源融资是商业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商业银行的利润质量对资本质量也有较大影响。商业银行为了保证稳健经营,促进自身不断平稳健康发展,不仅要重视利润规模的增长,更要重视利润的结构和质量的提高,协调好质量、规模、速度之间的关系,各项业务整体协调发展,在风险可以控制的前提下,适度扩大规模,实现效益总量、质量、结构的稳步增长,从而达到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
3.3 国家宏观政策带来的潜在风险
为了避免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强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信贷投放。但是由于有效信贷需求的萎缩,资金供求不平衡,商业银行为了完成信贷投放任务,降低了贷款条件,对优质客户的评定要求降低,增加了贷款风险,降低了资产质量,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同时,由于信贷资金的大幅增加,银行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大,但新增信贷资金的风险使相应的风险权重增加,风险加权资产快速增长,导致了资本充足率的下滑。
除此之外,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央行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年下半年,央行先后5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4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存贷利差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虽然多次下调利率对促进消费、稳定经济很有好处,但大幅降息导致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下滑。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对资本市场的冲击,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减少,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增长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盈利能力代表了企业的资本增值能力,而补充资本金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留存收益转化为资本金,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商业银行消耗了大量资本金,却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抗风险能力有所下降,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3.4 竞争格局更加明显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外资银行逐渐入驻中国市场,在中国的业务不断扩展,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强大竞争对手。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初期,外资银行曾在众多经营业务上受到限制,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商业银行的竞争处于不平等的条件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的经营范围逐渐扩大,市场份额日益扩展,并通过参股我国商业银行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部分外资银行总部都在本国遭受了不小的打击,经营艰难,收益降低。相比于其他经济体,中国平稳、快速的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较为稳定的金融环境,成为了各大外资银行的投资战略重心。外资银行近年来发展势头勇猛,盈利能力不断提高,所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对优质客户的抢夺非常重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考验,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又出现了较大变化。面对如此大的竞争压力,我国商业银行为了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极有可能采取一些高风险的策略来争取高额利润,提高自身竞争力,但同时给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出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敲响了警钟,也让商业银行对稳健经营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稳健经营必须保证风险可控,同时追求收益最大化,才能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平稳地快速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更加严格的监管、更加激烈的竞争、更加艰难的市场环境都给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不断提高商业银行财务稳健性,有效防范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使整个银行业健康而平稳地发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1] 王静.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有效银行监管研究——兼论次贷危机的启示[D].复旦大学,2010.
[2] 谷建斌,王星,张潜.对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原则的再认识[J].河北金融,2009(10).
[3] 巴曙松,王璟怡,杜婧.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0(9).
F831
:A
:2096-0298(2016)12(c)-032-02
刘若云(1989-),女,汉族,甘肃白银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融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