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侧记

2016-08-22 05:56
关键词:考古学郑州考古

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侧记

大会开幕式现场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于5月21日——23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这次会议是中国考古学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多学科、开放式、国际化考古学大会,也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的国际性学术盛会。大会由中国考古学会主办,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承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协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市长马懿,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等出席开幕式。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主持开幕式。

王伟光院长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考古学研究的深入,中国考古学在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考古研究中不断引入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使得田野考古技术不断提高,借助科技考古所获取的古代人类与社会的信息愈发综合全面;在这一基础上,文物保护与公共考古也蓬勃展开,中国考古学作为一门交叉融合的学科不断焕发新的魅力,已经在学术舞台上展现出了独特和动人的特色。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开幕式讲话中表示,考古是文物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我国文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考古学自上世纪初兴起,从最初的证经补史到自成体系,迅速成为与传统文献史学并重的人文学科,为深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考古工作在学科发展、基本建设考古、大遗址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成绩斐然。刘玉珠就如何做好新时期考古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增强大局意识,做好基本建设考古;增强保护意识,促进遗址保护利用;增强合作意识,积极推动考古单位联合开展对重大课题的综合研究,提升考古研究水平;增强开放意识,加强与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考古合作,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的相互交流、融合与发展。

来自国内49家考古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全国75家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考古文博机构以及英、德、俄、日、韩、埃及、洪都拉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位中外考古学者,在短短3天的时间里,围绕“面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面向世界的中国考古学”的主题,展开相关交流和讨论,举办了主题发言、100多场专题报告、16场面向公众的讲座 、中国考古学会13个专业委员分组学术讨论会、“走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青年学者圆桌会议、“走向世界的中国考古学”国外专家座谈会,谱写了中国考古学的新篇章。

会议期间,对评出的考古学领域70多个奖项进行了颁发。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宿白先生荣获中国考古学首个 “终身成就奖”;《水洞沟:2003—2007年度考古发掘与研究报告》等11个项目获研究成果奖(金鼎奖);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吕红亮等11人获青年学者奖(金爵奖);河南省郑州市东赵遗址考古发掘等21个项目获田野考古奖;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实验室考古等14个项目获考古资产保护奖(金尊奖);“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考古进行时》系列电视纪录片等项17个目获公共考古奖 (金镈奖)以及提名奖。

5月23日,与会专家学者考察了郑州东赵遗址、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及开封新郑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深厚的文化积淀与许多重要考古成果取得,使郑州成为中国考古重要发现之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指出,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选择在郑州举办,是因为中原大地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也是对郑州考古工作的最大认可。1921年,河南仰韶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20世纪30年代河南安阳殷墟的15次考古发掘及研究,则奠定了中国考古学的基础。自上个世纪以来,郑州地区取得许多重大考古发现,其中,有4项成果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13项成果获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居全国第一。另外,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城市,且多数是地下的重要遗址。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说,郑州无论从文化积淀、久远的历史、古都地位,还是郑州对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近几年郑州新开展的考古工作,都让大家意识到郑州的考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郑州是夏商考古的核心区,是中国考古不可替代的地区。在夏商时期,没有哪个地区像郑州这样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关于现代人的起源等课题,郑州的考古项目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新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上的应用及考古学国际间合作交流,成为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迈向考古强国的标志

在大会开幕式上,获得中国考古最高奖——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的5位项目负责人用中英双语的幻灯片,做大会主题发言,向台下近700位国内外学者全方位展示了发掘、考据和文保等全过程。 “田野考古采用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全世界考古学者都能看懂,可以全面地展示中国考古学现状,集中反映中国考古的实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说,“田野考古奖能最好、最全面地展示中国考古学的现状,集中反映出中国从考古大国迈向了考古强国。”

考古过程中,科技手段的运用日益普遍。无论是考古现场的信息采集、检测分析还是出土文物现场保护,无人机、三维扫描、红外影像、拉曼光谱……这些新技术正在成为中国考古的“标配”。 河南省郑州市东赵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几乎已经被高科技装备覆盖:既有野外智能考古集成平台,也有专业应急考古移动实验室,还有先进的挖土运输一体机,可将筛选与运输一次完成。

与会专家学者到郑州东赵遗址参观考察

大会闭幕式现场

和以往不同,此次大会开幕式的主题发言中,有5位发言人讲述的是他们在世界各地开展的考古工作。无论是解密玛雅文明还是探寻当年郑和下西洋到达过的港口,中国考古人走向世界的步伐令人兴奋。新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到世界古代文明发源的核心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参与文明互建,是中国迈向考古强国的重要标志。

开放性与国际化,是中国考古学走向未来的标志

开放性,是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本次大会,许多年轻学者和青年学生到场聆听国内外顶尖考古学家的真知灼见甚至现场发表自己的学术意见;同时,普通市民也能享受到国内一流专家、学科带头人分享的最新考古成果,他们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述、图文并茂的解读,大大拉近了考古学与大众的距离。本次大会对考古学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是关起门搞交流研讨,而是全开放式的,这大大促进了考古学与相关学科以及其关联性行业的协作。

“‘走向未来’主要体现在中国考古学的时代性,其中包含着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也包括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学术领域的进一步开拓,研究手段和方法的进一步丰富,还包含着更加接近民众,为当代社会发展、为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做出积极的贡献。”对本次大会的主题,王巍有着自己的深刻解读,而他认为,这次会议很好地完成了其中的“任务”,使得考古学更好地履行了社会职责,为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为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会闭幕式上,13个个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分别汇报了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讨论与交流成果。会议回顾和总结了近百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成就,探讨新形势下中国考古学的作用和发展模式,旨在推动中国考古学研究,促进中国考古事业发展,扩大中外考古学文化交流,提升中国考古学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国家文化战略。大会还发布了“郑州共识”,提出强化考古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把握考古学的发展方向,加强中国考古学科体系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实施“走出去”考古战略等。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考古学全面发展,实现腾飞的新起点,因此要朝着国际化、科学化、大众化这个方向努力下去,用更优异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迎接中国考古学百年诞辰的到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信应君)

猜你喜欢
考古学郑州考古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郑州麦飘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考古”测一测
郑州外国语学校
翁文灏与中国考古学